《蓼科》,此词条收录于01/04,仅供参考
蓼(liǎo)科(Polygonaceae Juss.)为木兰纲(Magnoliopsida)石竹目(Caryophyllales)下一科草本稀灌木或小乔木植物,该科下有55属,1150种;中国有14属,约220种,37变种。蓼科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主要分布在北美温带、欧洲和东南亚,但在南美洲、加勒比海、非洲和澳大利亚也有发现;在中国分布于全国各地。
蓼科植物茎通常具膨大的节;叶为单叶,多互生;花序穗状、总状、头状或圆锥状,顶生或腋生;花较小;瘦果卵形或椭圆形,有时具翅或刺。蓼科植物多喜欢生在湿润环境中,在河滩、湖边沟旁低洼水湿地上常大量生长。
蓼科植物用途广泛。截至2008年,可作为药用的蓼科植物共计8属123种,如蓼科植物何首乌,据《中药大辞典》记载,何首乌根茎味苦,主治头昏目眩,心悸等疾病;蓼科中部分植物可以食用,如荞麦(Fagopyrum esculentum)、苦荞麦(Fagopyrum tataricum)都是常见的粮食作物;同时,蓼科植物枝繁叶茂、易成活,被广泛用于园林建设和盆栽中。除此之外,部分蓼科植物是可做饲料,也是重要的蜜源植物;还可以用于开发植物源农药、提制栲胶、提取靛蓝色素、提取芳香油等;部分蓼科植物如木蓼属(Atraphaxis L.)和沙拐枣属(Calligonum L.)高度耐旱,可用于防风固沙。
随着人类农业活动、城市化进程加快,蓼科植物野生的分布区域和居群数量逐年锐减,蓼科中的金荞麦于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二级保护植物。除此之外,IUCN中共收录了173种蓼科受胁物种,其中极危(CR)11种,濒危(EN)14种,易危(VU)18种,近危(NT)12种,各地已通过立法、栖息地监测等方式对蓼科植物进行保护
蓼科植物虽用途广泛,但截止2012年,中国境内已知蓼科具毒植物共13种,如酸模叶蓼、皱叶酸模等,毒理大多为皮肤黏膜刺激性中毒,主要表现为呕吐、腹泻等,若误食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