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原因]通货膨胀的原因有哪些?

通货膨胀原因

一、通货膨胀的原因有哪些?

    通货膨胀的直观原因,是「钱变多了」;
    带来的后果,则是「物价上涨,钱在贬值」。
    但通货膨胀其实并不是洪水猛兽:温和的通货膨胀,优于过度补贴所造成的通货紧缩。
    但同时,通货膨胀也会侵蚀薪水可以买到的东西。
    在市场经济的任一时间点,有些价格会上升,有些则会下降。
    但在通胀的情况下,很多必需品(例如汽油和食物)的价格会同时飙涨,多数家庭必须做出周期调整来应对。
    通货膨胀,是指任一商品与服务的价格全面上升的现象。
    汽油价格调升30美分或电影票价提高2美元,这种个别变化不叫通货膨胀。
    为了衡量整体价格水平的提高,有必要收集很多不同商品价格变动的数据,并找到某种方式来计算平均价格水平的变动。
    基本的方法是定义「一篮子」商品,其中每个商品的数量代表一个家庭在某段时间内的典型消费。
    然后,你可以计算购买整篮商品(不是任一个别商品)的总成本随着时间而变化的情况。
    使用一篮子商品作为衡量通胀的方式,这个构想很久以前就有了。
    最早的例子之一发生于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当时马萨诸塞州拟定给士兵发薪资的方式,大陆会议正在发行新货币,很难界定这些新货币实际上值多少钱。
    因此,马萨诸塞州公布,当士兵从战场上回来时,州政府会付给士兵5蒲式耳玉米、68磅牛肉、10磅木材和16磅皮革,无论这些东西值多少钱。
    各种通胀指标
    通货膨胀有各种不同的衡量方式,取决于篮子里所选取的商品。
    例如,消费者价格指数(ConsumerPriceIndex,CPI)是一个常见的通胀衡量指标,它由美国劳工统计局根据消费者支出调查(非常详细地调查家庭实际购买的东西)计算而得。
    另一个常见的指标是生产者价格指数(ProducerPriceIndex,PPI),它是根据生产者购买的一篮子商品(例如钢材、石油及其他原料或设备)来计算的。
    还有一个指标是批发价格指数(WholesalePriceIndex,WPI),它观察的是零售商支付的批发价格。
    GDP平减指数(GDPDeflator)则包括GDP的每个项目。
    请记住GDP不只包括消费,还包括投资、政府支出与出口,然后减去进口。
    CPI和GDP平减指数,可能是你最常遇到的衡量方式。
    根据你想研究的问题,你可以为任何团体编制一个价格指数:例如,老年人购买的东西、穷人购买的东西,或是某种状况的人们购买的东西。
    使用一篮子商品来计算通胀有个问题,就是篮子里的商品在现实中不会维持固定不变,人们不会年复一年购买一模一样的商品。
    其中一个理由涉及替代的概念,意即当一个商品的价格提高时,人们会从该商品转换到买其他商品。
    如果咖啡价格飙升,人们会买茶或碳酸饮料代替;若汽油成本上升,更多人可能会选择公共交通。
    这个篮子里的实际内容,会随着每个时期而变化。
    因此,衡量通胀时,应该使用的篮子是咖啡在价格较高时售出的数量,或是在价格较低时售出的数量,还是两者的某种平均值?不论是哪种方式,没有哪个篮子可以代表现实世界中需求不断转移的现况。
    固定一篮子商品会发生的另一个问题来自技术变化。
    例如,想象篮子里的商品有一项是电话服务,后来移动电话进入市场。
    移动电话的价格可能看起来较高,但比固网的价格有弹性,所以还是有其吸引力。
    接着,智能手机、网络电话服务、视频电话服务兴起。
    如果只紧盯传统固网的价格,就无法把技术变化纳入考虑,从而漏掉了人们在实际生活中选用更好产品的开销,意思就是消费者比以前有更多选择。
    1996年,由斯坦福大学的迈克尔·博斯金(MichaelBoskin)教授率领的著名经济学家团体,发布了一份衡量通胀的报告。
    据他们估计,当时的消费者价格指数高估了实际的通胀率,每年大约高了一个百分点,而这正是因消费品的篮子里没有考虑替代品和新技术。
    一个百分点可能看起来不多,但牵连甚广。
    假设某一年的名义GDP增长了5%,而通胀率是3%,因此实际的经济增长是2%。
    若通胀率被高估1%,当年实际的增长会是3%。
    每年实际的增长多出这一个百分点,经过几十年的复利,当然会对生活水平有巨大影响。
    博斯金的报告发布后,劳工统计局调整了统计方法,在一篮子商品中纳入一些替代品,并且随着时间以旧换新来适应技术的变化。
    此外,当这些因素引起的生活质量变化很大时(例如计算机和信息处理),劳工统计局会试着直接估计变化,并把这个变化恰当地加入通胀公式。
    这些改变确实减少了通胀高估的现象,但某些夸大之处仍然存在。
    从1900年到1965年,美国的通胀率年平均约为1%。
    但是,通胀率在好些时候有极端波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通胀率有好几年达到两位数。
    这个现象的解释是,当一个国家有大量购买力却没有相对足够的商品时,通胀就会随之发生。
    例如,战后,多数士兵领到一笔补发薪资返乡,立刻大量采买各种商品。
    而20世纪,美国经历了经济大萧条下的大幅通货紧缩,1929~1933年间的物价平均水平下降了约1/3,因为当时的经济正好和战后的经济相反:大家都没钱,银行破产,无法贷款;不是过多的钱追逐太少的商品,而是没钱追逐商品,使得物价水平下降。
    通胀不是洪水猛兽
    除了这些例子,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美国的通胀普遍较低。
    在60年代晚期,通胀率开始攀升,1971年达到4.4%。
    当时,4.4%被认为是可怕的、有破坏性的通胀率,这使得保守的但大体上推崇自由市场的尼克松总统觉得有必要实施全国性的工资和价格管制,结果成效不如预期,导致了生产短缺以及反对价格管制的论战。
    到了1974年,工资和价格管制取消,通胀率急升,1974年是11%,70年代晚期再度达到两位数。
    20世纪80年代初期,通胀回稳,稍后会讨论原因。
    当时的通胀率一般介于2%~5%之间,90年代下降到1%~4%,21世纪最初10年大部分时间介于2%~3%之间,只有2007~2009年经济跌到谷底时,通胀率接近零,当时消费者不花钱,银行不放款,因此没钱追逐商品。
    通货膨胀为什么不好?这是经济学家才会关心的问题。
    消费者不想付高价,这难道不够清楚吗?

二、通货膨胀的原因有哪些?

    通货膨胀是少数中文翻译比英文原文(inflation)的字面意思更接近事物本质的概念。
    所以在这里顾名思义的理解还真就很靠谱:
    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就是钱(通货)突然变多(膨胀)了。
    也就是从总体上看,相对于数量稳定的商品和服务,钱的数量变多了,于是自然就出现了物价水平整体上涨的情况。
    北大的周其仁教授,在十多年前曾经在报纸专栏上写过一系列有关货币的评论文章,对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做过深入浅出的探讨。该专栏系列后集结出版,书名曰《货币的教训》,非常值得对货币和通胀问题感兴趣的朋友阅读。
    这里抛砖引玉聊聊书中的相关观点:
    根据周其仁教授的论述,无论我们观察到的通胀现象多么复杂多样,通货膨胀的原因始终只有一个,那就是钞票发多了。
    所谓的“成本输入型通胀”,“结构型通胀”的说法,其实都是在有意无意地为导致通胀的货币政策开脱。
    在货币数量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某些特定商品因为供需关系变化导致的价格上涨,不可能推动整体物价的上涨。因为人们手里能花的钱就那么多,增加那些涨价商品的支出,必然导致其他商品支出的减少。
    比如在我小时候,就有过把父母每天给的买早餐的钱攒下来,买随身听和磁带的经历。现在回想起来,这种行为固然增加了原本不存在的随身听和磁带的需求,进而有可能推高这两者的价格,但同时也减少了对早餐的消费而使得早餐价格下跌。
    我一个人做此选择,对相关商品服务价格的影响微乎其微,但如果是千百万个像当年的我一样偏好的中学生,其有目的的行动,导致的相关价格此消彼长的幅度必然是任何人都无法忽视的。
    而物价水平并不会因为随身听磁带价格的上涨而整体上涨,因为这种上涨在总体上会被早餐价格的下跌对冲掉。
    那在什么情况下,当年的我能够既吃上早餐,又买得起随身听磁带呢?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从父母那里得到了额外的零花钱,导致我手里可支配的钱变多了。
    真实世界里的情况,其实就是上面这个例子的基础上卷入更多的人,更多的商品服务,同时涉及人们在诸多商品服务之间更复杂的权衡取舍。
    但背后的逻辑是共通的,在可支配收入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这种取舍权衡最终导致的结果只能是一些商品服务涨价,另一些商品服务降价,总体物价水平保持不变。
    只有凭空出现的更多的钱,才会让所有人放弃这种取舍权衡,为所有的商品服务都付出更高的价格。
    这也正是一切通货膨胀现象背后,唯一的真正原因。

三、为什么会发生通货膨胀?

    谢邀。
    货币发行量应当等于市场价值总量除以流通次数,假如一个国家只有三个人,A种水稻,B种小麦,C养猪。A花两块钱买了B的面,B把从A赚来的两块钱去买了C的猪肉,C又把从B赚来的两块钱去买了A的米,所以市场总价是6块钱,但是流通了三次,所以实际上只需要印2块钱,多印就会引发通货膨胀。
    整个社会也是这样子,一个国家,有造自行车的,有造汽车的,有种水稻的,有搞销售的,有生产面粉的,有伐木的,有开矿的,有造导弹的,有搞金融的,还有办教育的。算出这些东西一共有多少价值,然后算下会流通多少次,就是货币发行量啦……简单理解的话就是这样。
    所以这个过程中,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可能会发生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个中性词,并不存在好坏,通胀可能会导致经济发展也有可能导致经济下滑。
    需要纠正一下的是,通货膨胀就是物价上涨,并不是因为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参照下面第六条,第六条中并不存在货币供给过大现象,但仍然是通货膨胀),所以好像很多人有误区,其实通货膨胀的意思特别简单,就是物价上涨。
    很多人把通货膨胀想的很复杂,什么货币超发什么需求供给,其实都不是
    通货膨胀=物价持续上涨
    相应的,通货紧缩=物价持续下跌
    从前有一个国家,商品和货币大概持平,物价比较稳定。
    1,
    某一天,另一个国家来侵略这个国家了,毁坏了这个国家的农田、工业设施,导致这个国家的生产产出减少,原本社会上的那么多东西却造不出来了。
    例子是1945年的中华民国。
    这叫实物减少型通货膨胀,总产出减低,导致货币供给多于需求,引发通货膨胀。
    这种情况下,供给曲线向下移动,供给减少,GDP减少。
    2,
    后来这个国家发生了内战,政府为了打仗,为了购买物资,钱不够,印钱购买军需,给军队发军饷,大量印钞,导致货币存量远远超过货币需求,引发通货膨胀。
    例子是1948年的中华民国
    这叫货币恶意超发型通货膨胀,一般情况下,这种通胀都是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且无法控制,直到经济崩溃),总需求瞬间暴增,导致物价飞涨,并且会导致商品流通不畅,最终导致经济崩溃。
    3,
    后来这国家改朝换代了。社会开始稳定,不过有段时间,这个国家取消了商品交易,不存在市场,所以也就没有了通货膨胀。虽然没有市场,但是还有货币。这个时候商品都是国家定价,国家却计算不出实际上需要多少钱,买东西都需要指标或者粮票布票。
    完全废除商品交易的计划经济中,不存在自由市场,自然也是不存在通货膨胀的。
    4,
    这个国家后来发现没市场还是不行,于是恢复了商品交易,恢复了市场,但是之前因为长时间不存在自由市场,但是存在货币,于是市场一放开,流通增加。发现实际上多了好多钱,却没有那么多商品,于是原本由政府定的物价,因为自由市场供需关系和货币流通增加开始疯涨。
    例子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
    这叫追赶型通货膨胀(Catch-UpInflation,我也不清楚怎么翻译,还请告知。),由于原本不自由的经济体制迅速市场化,增加流通导致的通货膨胀。
    5,
    后来这个国家渐渐步入正轨,在逐渐市场化中,市场开始畅通,货币流动开始增加,因为流通次数开始增加,于是货币总量就不需要那么多了,但是市场上的货币无法短时间内收回,因此引发了通货膨胀。
    例子是市场化过程中的中国。
    这仍然叫追赶型通货膨胀,由于市场化,市场开始畅通,货币流动增加,导致货币需求变少。
    6,
    这个国家高速发展,商品大量产出,但需求增加太快,即使物价上升,需求也不会减少,导致了社会总体物价持续上升。而紧随着政府需要印钞适应物价。随物价上涨会引发通货膨胀。
    例子就是高速发展中的中国。
    这叫需求型(Demand-Pull)通货膨胀,由于卖方市场,物价上升。这种情况下,需求曲线会向上移动,如果需求曲线不垂直的话,那么会导致经济增长。这是中国一直通货膨胀的一个根本原因。
    这个例子也可以说明,
    通货膨胀并不是很多人认为的「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这个例子就不存在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
    通货膨胀完全等同于物价上涨。
    下面的例子7,13,14,15同样也没有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的现象出现,纯粹是物价上涨,但他们同样也是通货膨胀。
    货币供给大于需求能引发通货膨胀,是通货膨胀的充分条件,但是通货膨胀未必由货币供需引起,其他因素也会引起通胀。
    7,
    后来这个国家的货币突然对外大幅度贬值,导致进口别国商品价格增加,也引发了国内商品成本增加物价飞涨,政府不得不随着物价印制货币。
    例子是中国80年代中后期。
    这叫外汇型通货膨胀,由于汇率变动导致国际贸易成本变动引发的物价上涨。
    8,
    这个国家经济很好,所以很多外国人带着钱来投资,于是用外汇换了很多人民币,导致大量外国资本流入本国,增加了货币供给,最终带动物价上涨。
    例子就是中国热钱。
    这也是外汇型通货膨胀,由于国外资本流入导致的本国物价上涨。
    9,
    后来这个国家开始对外开放,于是渐渐有了国际贸易,这个国家主要靠出口,于是原本一部分用于国内消费的商品开始卖往国外,于是国内商品减少,导致国内货币总需求减少,引发通货膨胀,物价上涨。
    并且由于东西卖往国外,赚取的国外货币在国内无法消费,必须跟央行换成本国国币,政府必须根据收入的外国钱来印出相应的本国钱,所以导致国内货币超发。
    例子是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
    这叫做出口型通货膨胀,由于商品出口,导致国内商品减少。并且由于外汇结汇,导致货币超发,一来一回,会导致货币超发很多,这是我国常年高通胀的一个主要原因。
    10,
    后来这个国家互联网开始普及,市场变的更加流通,货币流动更加频繁,于是货币需求减少,引发通货膨胀。
    毫无疑问这个也属于追赶型通货膨胀。
    11,
    后来发生了08年金融危机,政府为了保持高增长,这个国家进行了4万亿刺激经济政策,大量发行国债,中央财政赤字支出,导致货币超发。
    例子是08年的经济刺激政策。
    这叫财政型通货膨胀,由于政府扩大支出,大量发国债,导致货币供给增加。
    这个国家由于体制特殊性,官员考核唯GDP论,所以地方政府为了促进地方GDP发展,同样也是不顾地方财政实力,大量发行地方债,赤字支出,也造成了货币超量供给,引发通货膨胀。
    例子是我国各地债务。
    这也是财政型通货膨胀,地方政府扩大支出,大量发行地方债,导致货币供给增加。
    12,
    后来,这个国家房地产非常繁荣,房价一路疯涨,这个国家的人又热衷于买房,但是大家收入有限,所以大家纷纷借贷。
    政府为了推动房地产发展,也推出了借贷措施,例如低首付,首套房之类的贷款政策,促进了居民大量贷款。导致货币供给大大增加,推动了社会物价上升。
    例子吗,08年之后的中国。
    这叫信用型通货膨胀,一般称作信用膨胀。是由于金融机构过量授信(放贷)导致的货币供给增加,导致物价上升。如果信用膨胀太厉害,很容易引发次贷危机。
    13,
    由于某种异常原因,导致供给成本迅速增加,例如生产原料价格突然上升,导致国内商品价格上升,从而物价上涨。中国的土地财政,土地价格越来越高,导致房价越来越贵,最终带动整个社会物价上涨。
    例子也是08年之后中国。
    外国的例子就是1973年石油危机。
    这叫成本型通货膨胀,由于资源成本价格上升导致的物价上涨。
    (本文写于2016年,2021年10月特来更新……2021年,由于全球疫情,导致原材料价格暴涨,我国出现了严重的成本型通货膨胀,也就是输入性通胀(因为我国的原材料大部分来自于进口))
    大概我国有的就这么多。还有一些我国没有的,单独说吧。
    14,
    由于基础产业生产率很低,生产成本过高,导致产业链上游的产业随着低端产业成本增加,成本也增加,例如食品、衣服等,成本增加,会导致上游产业工资上升,最终整个社会物价上升,导致通货膨胀。
    例子的话,很多非洲落后国家都属于这一类,由于低端产业轻工业等成本过高(非洲虽然穷,但是基础日用品价格奇高),导致物价上涨。
    这叫结构型通货膨胀,由于产业发展不均衡引发的通货膨胀,非洲落后国家的高通胀基本都是源于这个理由。
    15,
    本国最终消费品过度依赖别国生产,由于别国通货膨胀,进口成本上升(和汇率型通货膨胀有区别,是别国物价上升),导致进口商品成本上升,最终本国物价上涨。
    这个例子的话,好像目前想不到,有能想到的朋友还请指教。
    这个叫进口型通货膨胀,别国通货膨胀,而本国依赖进口,导致本国通货膨胀。
    一个正常轨道上的国家,由于经济发展,市场繁荣,银行正常放贷,适当外汇收入,政府合理赤字等原因,一年2%的通胀属于合理,高速发展中的国家可以高一点,但是超过10%就有问题了。
    如果通胀过高或者过低甚至负通胀(通缩),就要找找原因了。过高的通胀和过低的通胀对于经济都是不好的。
    大概能想到的就这么多。
    如果按照总类分类的话。
    分为
    需求型通货膨胀
    上面说的,追赶型通货膨胀。
    供给型通货膨胀:
    上面说的,实物减少型通货膨胀、出口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进口型通货膨胀。
    货币型通货膨胀:
    上面说的,货币恶意超发、外汇型通货膨胀、信用型通货膨胀、财政型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可能引起经济下行也有可能经济上行。
    经济上升比如出口型通货膨胀。
    经济下滑,比如实物减少型,又比如「滞胀」,虽然供给曲线上升了,但是是由于成本推动的物价上升,所以实质GDP会下降,所以辨别供给曲线向上移动是否带动经济上升,需要看实质GDP,也就是以物价上升是否比名义GDP增加快作为判断(GDPdeflator或者PCEPI)。
    同一种通货膨胀也有可能有两种结果,例如中国的追赶型通货膨胀对经济是有好处的,而苏联解体后的追赶型通货膨胀造成了严重后果,通胀一旦影响到市场正常流通,基本就无法控制,会越来越厉害,最终结果是经济崩溃。
    货币型通胀,一般为了适当刺激经济或者保持稳定的通胀为目的的货币超发,是有利于经济的,否则会引发恶性通货膨胀,严重毁灭经济(比如民国末年或者津巴布韦)。
    货币增加,有的是通过银行投放,有的是通过政府投放,总之最终都会流入市场流通中。
    能想到的大概就这么多了……如果还有还请补充。

四、为什么会发生通货膨胀?

    认识通货膨胀只需要抓住著名的数量方程式,虽然简单,但是很能反应本质问题:
    P imesY=M imesV
    其中,P为总体物价,Y为总产出,M为货币供给,V为货币流通速度(如果这么说不是很好理解,可以理解为每一发行货币的平均转手次数)。这一等式的直观理解是:右侧为总发行货币量乘上每一货币发行的次数,即等于被计价商品的总货币价值;左侧为发行商品的数量乘以单位价格,也等于被计价商品的总货币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等式在任何情况下都成立,是反应客观事实的恒等式。因而影响物价(即方程式中的变量P)的原因,也肯定来自数量方程式。按影响方程式不同变量来分类,即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
    (1)通过影响M来影响P,可以归结为货币超发通货膨胀。
    我们首先将货币流动速度V和总产出Y视为给定(*注1:这一假设的合理性我将在结尾予以说明)。则为了使数量恒等式成立,超发货币,即提高M,则P必然要提高。或者不必要求Y一定为给定,只要M的增长大于Y,也会引发P的上升。
    然而这一机制的实现形式有诸多种,例如
    @费寒冬所提及的货币恶意超发型通货膨胀、财政型通货膨胀、信用型通货膨胀都可以归结为这一类。
    (2)通过影响Y来影响P,可以归结为供给型通货膨胀。
    这回我们将M和V视为给定。则外生事件诸如战争破坏、石油危机、出口下降引发的产量Y下降,必然引发P的上升。
    同样,引发这一类通货膨胀的机制也很多种。战争使得产量骤然下降、石油危机引发的全球性成本上升等都可以归为这一类。
    (3)通过影响V来影响P,可以归结为需求型通货膨胀。
    当产量在短期内并不能快速提高,而人们对于商品的需求快速上升,而货币供给也不足时,只能引发货币流转次数的增加——即将M和Y视为给定,而V上升,因而价格P也随之上升。
    @费寒冬提到的追赶型通货膨胀可以归为这一类。
    其他尚未提及的通胀类型,也大都可以按照这一思路进行划分。
    *注1:这一假设其实是著名的货币中性理论(MoneyNeutrality),即认为货币发行只影响名义变量(物价),而不影响实际变量(产量)。对这一理论的著名批判者就是大名鼎鼎的凯恩斯。在凯恩斯的理论中,短期内物价具有刚性,因而引发货币可以提高实际产量(同样是通过数量方程式的机制)——即将P视为常量,而Y视为变量。但短期均衡终会回归于长期均衡,而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可在长期货币中性成立。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其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联系邮箱:douxingdu02@163.c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