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众说纷纭,很难有清楚的解释。我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我们不妨把“道德”这一抽象的概念分解为几个成分:
1、道德感
2、道德判断
3、道德实践
道德感:(Moralfeelings)道德感是人根据道德规范来评价社会行为时所体验到的情感。这句话说明了几个问题。
首先,情感也许是我们道德的基础。孟子就有过很好的论述: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於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颧颧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这段话的意思是,我们看到小孩子掉到井里,难免就为他难过心痛,并不是和孩子的父母有什么交情,或是要什么荣誉。我们只是有一种恻隐之心,否则我们就不是人了。
所谓的”恻隐之心“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就是共情(Empathy,有些人译为同理心,哎,还不如恻隐心呢)。每个正常人都是有同情心的,别人的痛苦,常常能让我们掩泣,别人的快乐,也能让我们开心。正是因为我们能感受到别人的喜怒哀惧,我们才会用道德来对待别人。
其次,道德也是社会性的。如果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就不存在所谓道德与不道德了。而因为道德具有社会性,所以古今中外、各个民族,他们的道德就会存在区别。比如,中国古代有裹小脚的传统,欧洲人贩卖黑奴,在那个时代可以被接受,在我们现在就不行,就是因为整个社会价值发生了改变。
道德判断:道德就是人们对社会行为来进行价值判断,形成道德观念。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对道德判断及道德发展做了很好的论述。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关于道德判断的一些分类。
科尔伯格用两难故事发来考察各个年龄段的儿童,然后得出了他的结论。两难故事的例子如下:
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就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本十倍。他花了200元制造镭,而这点药他竟索价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一共才借得1000元,只够药费的一半。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兹走投无路竟撬开商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请问海因兹应该这么做吗?为什么?
根据儿童的回答,科尔伯格认为道德推理存在三个层次,每个阶段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前习俗层次,年龄在4-10岁左右
第一阶段:这个时候儿童的道德完全依赖于是否受到惩罚。孩子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能就是,“海因兹是不对的,因为警察会抓他。”
第二阶段:这个时候儿童的道德依赖于自己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比如,孩子们会说,”海因兹的老婆要是对他好,就应该去偷,对他不好,就别偷。“这种道德,是互惠型的,而非有什么原则。
(2)习俗层次,年龄在10-13岁。
第三阶段:这个时候道德是一种习俗,如果行为能得到表扬,那么就是好的。孩子们会说,”他偷药会让家人蒙羞,她其中也不一定要吃,他不应该去偷。“
第四阶段:这个阶段的道德是强调权威的,就是说看行为是否符合法律,是否遵从权威。”他偷东西是不对的,因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能因为他妻子的情况就变得合法。“或者,”偷东西是不对的,但是不这么做,他又没有尽到做丈夫的义务。“
(3)后习俗层次。年龄在13岁以后
第五阶段:道德是一种社会契约。规范的存在,是为了集体的利益。因此规范是可以质疑的,也可以进行理性分析、进行协商。孩子们会说,”他不应该偷药,丈夫没有偷药救妻子的义务。药剂师虽然不对,但是这毕竟是他的权利。“,”法律禁止偷窃,但是没有考虑为了救人而偷窃的情况,这说明法律存在问题。海因兹是对的,错的是法律不够完善。“
第六阶段:道德是基于普遍的伦理原则,比如平等、尊严、自由、生命等。这个时候的道德往往成为一种体系,会根据个人所选择的某些伦理原则而形成系统的、全面的道德体系。这个时候的回答就会变成,“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该尊重其他生命,这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海因兹的偷盗即使受到惩罚,那也是值得的。”“海因兹这么做是不对的,也许城里还有其他人得病,他们本来可以买到,但是因为他的偷窃他们却得死去。他的偷盗是自私的表现,对别人不公平。”
科尔伯格认为,不是每个人都能到达最后的道德阶段,有的人一生都停留在权威阶段。因为最后的阶段,人的道德水平是基于他的理性认识才产生的。他必须认识到道德的相对性,然后懂得在不同的情况下,不同的伦理原则是要取舍的。
后面的以后补充,希望对你有帮助。
什么是道德?道德怎样定义?
一、#什么是道德#你想
道德是人类社交长期生产实践到特定时期的产物,用于自觉维护社会秩序仅不成文的共识,和法律相辅而成,共同维护社会秩序!
二、#什么是道德#你想
道德信念从本质上看,它是一种特殊形态的道德概念和道德观 念。道德概念是学生所掌握的道德知识以及规范自己言行的行为准 则。道德观念就是系统的道德知识和道德概念。与一般形态的道德概 念相比较,道德信念是一种与学生的道德需要紧密相连,并伴随着强 烈的道德情感体验的道德概念。如学生甲和学生乙在公共汽车上看见 小偷行窃,而他们也知道见义勇为是一种高尚的道德行为,但车上一 些乘客怕惹事,对小偷的行为熟视无睹。学生甲想到别人都不敢抓小 偷,我也随大流,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因此,他感到 心安理得。而学生乙却感到很不安,因为他觉得自己这种袖手旁观的 行为不符合自己所掌握的道德准则,自己的胆小怕事的行为没有满足 自己的道德需要。所以,他对自己产生了否定的道德情感体验,他感 到愧疚,痛恨自己的软弱,良心上受到了谴责。在这种条件下,可以 说学生甲所掌握的见义勇为的道德准则还只是一般形态的道德概念, 而学生乙所掌握的见义勇为的道德概念已经开始转化为道德信念。因 为学生乙的道德概念已与道德需要、道德情感产生了密切的联系。但 这种能够激发道德情感,与道德需要的满足与否相关的道德概念还只 是道德信念的低级形态,还只能称作准道德信念。因为它还不能产生 道德动机,指导道德行为。 如果在道德实践活动中,学生掌握的道德概念与道德需要的关系 变得更加密切,所产生的道德需要也更加强烈,伴随着道德概念的道 德情感也更加深刻、稳定,道德需要和道德情感开始对学生的道德行 为产生强大的内驱作用,道德概念已经成为学生坚信不疑并得到道德 意志支持能够付诸行动的行为准则。在这种条件下,道德概念才转化 为真正的道德信念。如上述一例中的学生乙,如果他所掌握的见义勇 为的道德概念已经从准道德信念上升为道德信念,那么,再遇上小偷 行窃,在顽强的道德意志的支配下和强烈的道德情感的激励下,他就 会挺身而出抓住小偷。 如果在道德实践活动中,学生掌握的道德概念与道德需要的关系 变得更加密切,所产生的道德需要也更加强烈,伴随着道德概念的道 德情感也更加深刻、稳定,道德需要和道德情感开始对学生的道德行 为产生强大的内驱作用,道德概念已经成为学生坚信不疑并得到道德 意志支持能够付诸行动的行为准则。在这种条件下,道德概念才转化 为真正的道德信念。如上述一例中的学生乙,如果他所掌握的见义勇 为的道德概念已经从准道德信念上升为道德信念,那么,再遇上小偷 行窃,在顽强的道德意志的支配下和强烈的道德情感的激励下,他就 会挺身而出抓住小偷。 综上所述,可以说学生的道德信念是与学生的道德需要密切相 关,能够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受到道德意志的支配,学生坚信不疑 能够产生道德动机作用的道德概念。 所们我认为做为一名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不能太字私了,凡事要多为别人想想,每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为都是一样的没有你尊我卑,父母更不例外他们是应该被尊重的人,所一从现在开使行动把.
三、道德是什么?
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的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贯串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社会公德、婚姻家庭道德、职业道德等。它通过确立一定的善恶标准和行为准则,来约束人们的相互关系和个人行为,调节社会关系,并与法一起对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起保障作用。有时专指道德品质或道德行为。
道德是对人的社会性的自我约束和心理约束意识。
不同的社会可以有不同的道德标准,但是任何一个社会的道德标准都是以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转秩序为目的。
对道德的维护,实际上就是对人的社会性的维护。需要从宗教、教育和国家机器的作用多方面来实现。
(一)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并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道德是社会物质条件的反映,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各种社会道德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社会道德。而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其道德也必然居于统治地位。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又必然引起社会道德的变化。可以说,利益是道德的基础.
道德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
起源问题非常复杂。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四、什么是道德?道德怎样定义?
"道德"这个词有两种用法:
1.描述性的用法------指由某个社会或组织(如宗教组织)或个人所接受或提出的一套行为准则
2.规范性的用法-------指在假定的特定情况下,所有理性者都会提出或接受的一套行为准则
详见我之前翻译的斯坦福哲学百科的词条“Thedefinitionofmorality”,
SEP-------"道德"的定义
五、谁能提供一些关于道德知识的问题!
三个字: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