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何为“道”?

    道者路也。思之道,行之道,为人有道道通人为,成事之道往则事成…

关于道
    何为“道”?

一、谈谈对“道”的理解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其涵义有所不同。
    道’的原始涵义及不断的发展
     道的原始涵义指道路、坦途,以后逐渐发展为道理,用以表达事物的规律性。这一变化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易经》中有“复自道,何其咎”(《小畜》),“履道坦坦”(《履》),“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复》),都为道路之义。
    《尚书·洪范》中说:“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这里的道,已经有正确的政令、规范和法度的意思,说明“道”的概念已向抽象化发展。
    春秋时,《左传》曾有“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和“王禄尽矣,盈而荡,天之道也”之说。这里的道带有规律性的意思,表明道的概念已逐步上升为哲学范畴。
     老子论道 到了春秋后期,老子最先把道看作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成为道家的创始人。在老子以前,人们对生成万物的根源只推论到天,至于天还有没有根源,并没有触及到。到了老子,开始推求天的来源,提出了道。他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而生。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二十五章)。
    对于老子所说的道,历来解说不一。有的认为,道是精神性的本体,是脱离物质实体而独自存在的最高原理,主张老子的道论是客观唯心主义。有的则认为,道是宇宙处在原始状态中的混沌未分的统一体,主张老子的道论是唯物主义。老子认为道生成天地万物的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道生成万物之后,又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而蕴涵于天地万物自身之中,道是普遍存在的,无间不入,无所不包。道虽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但它不同于可感觉的具体事物,它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是构成天地万物共同本质的东西。所以,不能靠感觉器官去体认,也难以用普通字词去表示,只能用比喻和描述来说明它的存在。
    对于世界的统一性,老子作了天才的推测和描述。老子的道论,对于后世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道论的演变
     略后于老子的范蠡,把天道看成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他认为,人事必须“因阴阳之恒,顺天地之常”,违反客观规律,必然招致灾祸。“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他说的天道主要指阳至而阴,阴至而阳,盈缩转化,周旋无尽的矛盾运动法则。天时于己不利时要主动退避,天时对已有利时要积极进取。范蠡受老子道论的影响,说“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国语·越语下》)。但他主张适时积极进取,对老子贵柔守雌的思想又有所批判和修正。
      战国时期,齐国稷下道家用“精气”来说明道,把虚而无形的道看作是流布于天地之间、遍存于万物内部的“精气”。说:“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管子·内业》)。老子曾把道表述为“冲气”,并说“其中有精”。稷下道家从唯物的方面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这一思想,把道表述为无所不在而又富有生机活力的精气。精气说对后来中国医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但它赋予精气以灵性,有神秘化的倾向,与唯心主义划不清界限。
      庄子是战国中后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道是世界的终极根源,是无所不覆、无所不载、自生自化、永恒存在的宇宙本体,否认有超越于道的任何主宰。他还认为不可能给道提出明确的规定,“道不当名”,“道昭而不道”,即使取名为道,也是“所假而行”。所以只能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大宗师》)。对于庄子的道,当前学术界有人认为是独立自存、超越时空的绝对精神,并以《庄子》书中“物物者非物”之语为根据,证明道是非物质性的造物主;也有人认为道是指具有无限性和永恒性的、产生了天地万物并存在于其中的物质本体,并以《庄子》书中“通天下一气”之语为根据,说明道就是物质性的气。大多数学者认为庄子夸大了世界本原的神秘性,并把事物的相对性绝对化了,否定事物之间的差别,表现为相对主义,他的道论具有明显的唯心主义倾问。
      韩非汲取并发展了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提出了关于道、德、理三者互相关系的学说,辩证地处理了它们的关系。他认为,“道者,万物之始,……万物之源”,是“万物之所然”、“万物之所以成”。把道视为物质世界的普遍规律,天地万物存在与发展的总依据。他还认为,“道”是终极范畴,是万物的普遍规律,而万物的特殊本质就是“德”,“德者,道之功”;万物的特殊规律就是“理”,道是“万物之所稽”,“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把道、德、理的关系视为物质世界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无限性与有限性的辩证统一。
      战国时期儒家学者所著《易传》也提出关于道的学说,认为道就是对立面相互转化的普遍规律。《周易·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把一阴一阳相互转化视为道。又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把道视为无形的抽象规律,与有形的具体事物区别开来。
      到宋代,张载以道为气化的过程,说“由气化,有道之名”;程颐、朱熹则以道为理,表现了气本论与理本论的不同。
      在中国哲学史上,道这一范畴是道家提出的,后被各家学说所接受,虽各有不同理解,但已成为宇宙本原、普遍规律性的代名词。它对于提高理论思维水平,探究事物的本原和规律性,曾起促进作用。

二、道家中的「道」到底是什么?

    怎么看这个“道”?这个“道”怎么理解,怎么作用于万物的?

三、到底什么是道?

    咱们换个好玩儿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说说看。
    想象一下,宇宙中任何一种可能性都已经存在,作为一个形成“真实物质宇宙”的模板存在了。
    注意是任何的可能性,包括蚂蚁成长为银河霸主派人类去征服仙女星系,乾隆皇帝灭掉美洲大陆收伊丽莎白女王为英妃,孔子成为玉皇大帝封孙悟空当大太子,仙女星座被三体人抬手灭掉却逃不过恐龙帝国的七维规则武器,你成为灭霸且带着宙斯和汽车人霸天虎开战…
    “本质”是不可描述的,不可思议的,因为它的可能性远较语言文字的可能性多,也比思和议的可能性多…
    事实上,真相就是Allmodelsarewrong,butsomeareuseful…所有的定理都只在“有限”的范围内才成立。
    每一个可能性都是一张图纸,一个画面。每一个选择都沿着一个画面形成一条路径,向着一个目标前行。
    这所有可能性的画面的所有选择,成为的所有路径,就是“道”。
    “道”是形成任何可能性物质宇宙的模板、总程序。
    “道”生成了混沌一体的未分化的全体平行宇宙的模板。
    所有你能想象出来的“存在”都在它之内。
    想象一下,自己是整个宇宙,同时也是宇宙的所有可能性,所有时间和过程。
    那么对你来说,空间不存在,时间也不存在,因为所有空间和时间都在你之内。
    然后你开始让自己变得“有限”,成为所有可能宇宙的其中一个宇宙,再限制为宇宙中一个星球,再限制为星球上的一个人,就这样,你的意识越来越“小”,越来越有限,你的“外界”则越来越“大”,越来越“无限”。
    你作为一个星球是体会不到一个人所感知到的一切,正如同你作为***会不到你的一个细胞所感知到的一切。这就是“限制”的魅力,正是“有限”让你的感知变得完全不同。
    这就是个体的“意识”和整体的“觉知”的区别!
    意识是所有可能性的一个角度,而觉知是全部可能性的所有角度。
    所以,悟道就是回到“觉”。
    你所感知到的每一个瞬间都是一个整体的画面。
    每一张画面都是整体混沌的一个“截面”,你在一瞬间感知到的一切,一只蚂蚁的一瞬间感知到的一切,一颗恒星在一瞬间感知到的一切,都是这样一个“截面”。
    每一个“截面”,每一个这样的画面,都是一个“意识”!
    每一个意识,都是对“混沌一体”的一个观察点。或者说观察角度。
    连续的这样的“意识”,经由自我的认知,就形成了一个“本体”。我们以为的“我”就是这样的本体,每一个电子,每一个星星…都是一个“本体”。
    每一个“本体”都是一个“集合”,这个“集合”中的每一个点,都是压缩的整体,都是一个整体的“映射”点。
    我们都在按照一定的“次序”来经历每个画面。
    这些次序只对我们有意义,每一种次序都是一个平行宇宙,我们的“信念”将我们感知到的世界“压缩”“限制”为我们看到的样子。
    所有平行宇宙都在我们周围“存在”着,因为我们的“信念”的限制,我们不相信,所以就不能感知到它们。
    每一刻,我们都有无数个选择,每一个选择都“已经存在”,我们只能显化那个我们最确信的那个。
    因为信念是能量的方向!
    你的选择就是选了一个方向,你推开了一扇门,那里存在着一个开始和一个结束,过程你可以任意改变,但结果必须和你选的门一致。
    每一扇门好比一个水花泛起,其波动的涟漪只能影响到一个大概的范围,虽然每一个波动都是“同时”扩散到全宇宙,但只有在一定程度之上才能被感知到。
    这是一个完形概念,因为你选择的是一个整体。
    在选择之前,门和门内的世界已经存在,它只是在那里,等待它的主人回来。
    你拥有整个世界,你却以为自己只是一粒尘埃。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其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联系邮箱:douxingdu02@163.c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