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经》中说:道可道,非常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中,表达出“佛曰:不可说。”的意思………
谈谈对“道”的理解
一、道家中的「道」到底是什么?
什么是道?
就是一切真理在人心中的投影,也就是一种模型,这种模型之完美以至于可以解释宇宙万事万物的一切历史,并且预测他们的一切未来。
为什么是人心中的投影,而不是客观存在本体呢?
因为咱们连投影都搞不清楚,去研究本体有意义吗?吃包子要一个一个吃,现在一个都还没吃呢,就想吃第十个了,你说怎么吃?
而且,对于客观世界的本体而言,根本不是可不可道的问题,而是可不可知的问题。
都见过太阳,太阳晒着很热对不对?所以咱们脑补了太阳很热。但是有多热呢?没人说的“清楚”。哦,书上看到说太阳表面几千度?几千度是多热?能说的清楚吗?别说几千度了,500度有多热,咱们感受过吗?
你以为我想宣扬虚无主义?你看,这又是一个“文不能尽言,言不能尽意”的好例子。
我想说的恰恰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去认知客观世界,只是这种认知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第一个门槛就是我们的感官。
我们对客观世界的一切认知都来自于“感”,听到、看到、触摸到等等,这叫做感性能力。这种感性能力是目前人(注意是目前,将来他们没准可以用脑机接口)从客观世界获取信息的唯一通道。不信?你可以举个例子,有什么认知不是通过感性能力直接获得的?恐怕你找不到。
有了“感”之后我们就有认知了吗?不是,还需要一个叫做“觉”的过程。例如我们发呆的时候,虽然睁着眼,有人在你周围走动,他们反射的光到达了你的视网膜,你的大脑也接受到了信号,可你就是没看见,这叫“视而不见”,也就是你没有“觉”。
怎样才能“觉”?你需要一个“注意”的动作,也就是把一种叫“意”的东西注入到“感”上面,只有在这之后,你才是“觉”了。好比手机开着摄像头,但是你没有点拍摄键,虽然屏幕上也会出现影像,但是过后不留,想回看是看不到的。这个拍摄键控制的就是你的“意”。
那么是不是“觉”了之后就“知”呢?仍然不是,这之后,“意”会开始“动”,他能且仅能被导向三个维度:
第一个,导向“欲”,例如你肚子叫了,肚子有了“感”,你“注意”了这个感也就“觉”了,然后你马上就会想吃饭,想吃饭就是你的“欲”,食欲,他是求生欲的一种。如果你无所事事,任由你的“意”继续游走,他会自然而然的流向“情”,于是你就有了情绪,如果可以马上吃到饭,你会感觉“喜”;如果不能马上吃到饭,你会感觉“怨”。如果你仍然放纵“意”,他会给你带来一个“念”,就是找吃的。这条线路最短,也是人们最熟悉的线路,所以大多数人一旦“感觉”之后,通常沿着这条线走下去,小孩子最明显,饿了就哭,吃饱就笑。大人难道不是吗?很多人别看身体长大了,可做起事来还是小孩,这种人叫“小人”,也叫“巨婴”。
第二个,导向“恻”,现在叫同情心,这个过程叫做“恕”,心之如也,即共情。如果你的“意”关注到了“恻”,那么接下去他会把你导向“义”,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这个过程叫做“忠”,不偏不倚心之中也。如果再往深度分析,为什么就应该这么做呢?你会发现,支撑“义”的是“仁”,仁者爱人也,即大爱,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个过程叫做“成”,即完全。而如果你在实践中不断践行、训练这条路径,终有一日你将融会贯通,把他固化到了你的潜意识里,随其所欲不逾矩,这时候你就有了“德”,言直心直行直也,这个过程叫做“品”,即不断筛选不断累积。用现代话说,这个能力叫做价值理性,“德”就是加强版的“价值观”。这条路径很长,需要注入大量的“意”,因此一般人很难走得通,绝大多数人,甚至根本就不会走。这就是“道德经”中“德”,当然这里我们还是先讲“道”,遇到了“德”我们再讲。
第三个,导向“名”,也就是概念,也就是“名可名非常名”的名。这个过程叫做“认”,从言从忍,也就是以语言去切割、分类。至此,我们终于关联到第一句。“名”就是把“感”的信息高度抽象成概念的过程。这种抽象程度之高,必然会损失掉很多信息,例如:苹果是一个概念,但是你能说明白苹果是什么吗?圆的、拳头大小、红色,甜的?红色石榴也符合你说的特征,他是苹果吗?青苹果不红,他不是苹果吗?刚长出来的苹果又小又涩,他不是苹果吗?所以,你甚至连苹果都没办法用“名”来定义清楚,就更别说其他更复杂的概念了。这就是“名可名非常名”。用现代话说,这个能力叫做“知性”,即形成“名”即概念的能力,因为他是一切“知”的开始。
有了“名”我们继续注“意”,就有了“理”,从玉从里,制玉的过程。这个过程叫做“识”,繁体是“識”,就是把语言组织起来,语言的最小单元就是概念,所以也就是把“名”组织起来。用现在的话说,“理”就是逻辑,包括了朴素逻辑、形式逻辑、以及辩证法,统称工具理性能力。
继续注“意”往下走,终于到了“知”,从口从矢,即口传弓箭的使用,就是有用的经验,这里一定注意,非得是有用的才是“知”。而这个过程就叫“格”,枝条分叉,也就是把“理”像枝条一样全部关联起来,所以有“格物穷理”,而关联起来之后才能叫做“知”,所以有“格物致知”。
如果再继续,那就可以望见“道”了,即人行走在路上,这还是一个与人有关的字,所以,这个“道”指的不是宇宙的客观规律,而是这种规律在人心的映射,是人心中的“道”。走向“道”的过程需要占用全部“意”的带宽,这个过程叫做“悟”,即吾心之全部,这背后是个混沌系统,理性能力无济于事,需要调动情欲、价值理性等一切手段,才能“悟道”。因为已经跳出了工具理性能力范畴,也跳出了“情欲念”的范畴,还跳出了价值理性范畴,所以“道”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或者说自然语言这个种工具不具备为“道”建模的能力,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
二、到底什么是道?
咱们换个好玩儿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说说看。
想象一下,宇宙中任何一种可能性都已经存在,作为一个形成“真实物质宇宙”的模板存在了。
注意是任何的可能性,包括蚂蚁成长为银河霸主派人类去征服仙女星系,乾隆皇帝灭掉美洲大陆收伊丽莎白女王为英妃,孔子成为玉皇大帝封孙悟空当大太子,仙女星座被三体人抬手灭掉却逃不过恐龙帝国的七维规则武器,你成为灭霸且带着宙斯和汽车人霸天虎开战…
“本质”是不可描述的,不可思议的,因为它的可能性远较语言文字的可能性多,也比思和议的可能性多…
事实上,真相就是Allmodelsarewrong,butsomeareuseful…所有的定理都只在“有限”的范围内才成立。
每一个可能性都是一张图纸,一个画面。每一个选择都沿着一个画面形成一条路径,向着一个目标前行。
这所有可能性的画面的所有选择,成为的所有路径,就是“道”。
“道”是形成任何可能性物质宇宙的模板、总程序。
“道”生成了混沌一体的未分化的全体平行宇宙的模板。
所有你能想象出来的“存在”都在它之内。
想象一下,自己是整个宇宙,同时也是宇宙的所有可能性,所有时间和过程。
那么对你来说,空间不存在,时间也不存在,因为所有空间和时间都在你之内。
然后你开始让自己变得“有限”,成为所有可能宇宙的其中一个宇宙,再限制为宇宙中一个星球,再限制为星球上的一个人,就这样,你的意识越来越“小”,越来越有限,你的“外界”则越来越“大”,越来越“无限”。
你作为一个星球是体会不到一个人所感知到的一切,正如同你作为***会不到你的一个细胞所感知到的一切。这就是“限制”的魅力,正是“有限”让你的感知变得完全不同。
这就是个体的“意识”和整体的“觉知”的区别!
意识是所有可能性的一个角度,而觉知是全部可能性的所有角度。
所以,悟道就是回到“觉”。
你所感知到的每一个瞬间都是一个整体的画面。
每一张画面都是整体混沌的一个“截面”,你在一瞬间感知到的一切,一只蚂蚁的一瞬间感知到的一切,一颗恒星在一瞬间感知到的一切,都是这样一个“截面”。
每一个“截面”,每一个这样的画面,都是一个“意识”!
每一个意识,都是对“混沌一体”的一个观察点。或者说观察角度。
连续的这样的“意识”,经由自我的认知,就形成了一个“本体”。我们以为的“我”就是这样的本体,每一个电子,每一个星星…都是一个“本体”。
每一个“本体”都是一个“集合”,这个“集合”中的每一个点,都是压缩的整体,都是一个整体的“映射”点。
我们都在按照一定的“次序”来经历每个画面。
这些次序只对我们有意义,每一种次序都是一个平行宇宙,我们的“信念”将我们感知到的世界“压缩”“限制”为我们看到的样子。
所有平行宇宙都在我们周围“存在”着,因为我们的“信念”的限制,我们不相信,所以就不能感知到它们。
每一刻,我们都有无数个选择,每一个选择都“已经存在”,我们只能显化那个我们最确信的那个。
因为信念是能量的方向!
你的选择就是选了一个方向,你推开了一扇门,那里存在着一个开始和一个结束,过程你可以任意改变,但结果必须和你选的门一致。
每一扇门好比一个水花泛起,其波动的涟漪只能影响到一个大概的范围,虽然每一个波动都是“同时”扩散到全宇宙,但只有在一定程度之上才能被感知到。
这是一个完形概念,因为你选择的是一个整体。
在选择之前,门和门内的世界已经存在,它只是在那里,等待它的主人回来。
你拥有整个世界,你却以为自己只是一粒尘埃。
三、何谓道何谓德?
道的原始涵义指道路、坦途,以后逐渐发展为道理,用以表达事物的规律性。 道:永恒存在的先于天地并能衍生天、地万物的最基本物质和万物衍生所必须、共同遵循的最基本法则和运行规律。 “德”和“得”是相通的。 常道无名,唯德以显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物得以生,谓之德。(《天地》)
四、道家中的「道」到底是什么?
这个问题好大好深哪~不过问题描述中提到的三道(道家的道,基督的道和科学之道)触动了我的大脑~一堆信息顿时像洪水般汹涌而出~大家驻好堤坝,听我慢慢道来~没有耐心的童鞋可以直接看黑体部分~(我只阐述,不评论,大家心里有自己的秤,孰是孰非,自行定论)
---------道家之道清净无为的分割线---------
道家的道不仅仅是一个道。老子有老子的“非常道”之道,庄子有庄子的“不称”之道,二者既有同也有异。(避免自己跑题跑到不知所道,这里我只谈他们的同,不说他们的异,有兴趣探讨的童鞋我们可以针对这个另开新的问题。)
在老子《道德经》的《道经•二十五章》有一个定义: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庄子也有类似的定义(当然也有区别),在《庄子•内篇•德充符第五》: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不翻译,感兴趣的自己搜索翻译去~)
老庄所说的“道”,尽管一个说“非常道”,一个说“不称”,但是他们都道了出来,都称了出来。他们口中的“道”有五个属性:1.客观,2.永恒,3.万物起始,4.独一且没有属性,5.可得不可知
前三点都很好理解,第四点——没有属性怎么理解?什么是属性,高矮,胖瘦,大小,长短,生死,祸福,这都是属性。而道是独一的,其它的一切都是道的产物,道是没有并存没有对立的,如果没有比较,人是无法描述道的,无法描述则没有属性。想像一个人,从出生睁眼起一辈子只能在一个完全封闭的屋子里看到一个杯子,没有其它任何东西,他可以评价这杯子是美是丑吗?他可以评价这杯子是大杯子是小杯子吗?他可以评价这杯子是什么材料吗?他能知道这是一个杯子吗?显然不能。
于是老子说:“道这个名称是我为了描述它勉强冠上的名称。”虽然这个道不可知,但是因为我们是它的产物,所以顺藤摸瓜,在我们内心仍然可以找到这个道。这就是老庄的“道”,基于这个道,针对先秦的人生和社会问题,他们提出:完美的人生完美的社会就是应当像这个道似的,消除属性的区分,没有贵贱,没有善恶。
道家是怎样解释万物成因的?其实老庄的意思是:不知。但是他们又做了比喻:如母亲生子那样。老子更是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的解释可谓众说纷纭。个人的倾向:“道”生出统一,但是有了统一就有了对立,于是就有了二,二者既有对立又有统一,于是就有了交叉的状态,就是三。于是万物有三个状态:正,反,或有正有反,唯独“道”和他们都不一样,“道”既没有正,也没有反,它没有属性。
---------基督之道苦口婆心的分割线---------
基督教的道。《圣经•约翰福音•第一章》
1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2这道太初与神同在。3万物是借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借着他造的。4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5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很多人会疑惑:这道又与神同在,又是神,这道到底是什么?从不同角度解读圣经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圣经新约希腊原文用的词是:λόγος(logos),有十多种意思。从字面上解读没有公认的答案,但是,在基督教里,这个“道”有一个很简单的公认答案:这道就是耶稣,就是基督,就是神。
基督教的体系里,神是一个永恒的存在。神的属性就是永恒。神的表现是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圣灵),一个存在三个表现。神是有爱的,尤其独爱祂按自己的形象创造的人类,所以为人类创造了这个世界。看着人类堕入歧途,祂亲自道成肉身到人世间走一遭,做一回完美人类,做一个榜样。于是让人们学习祂的方式去生活,以消除罪恶,可以和神重新和好重修关系。
---------科学之道谨言慎行的分割线---------
问题描述中提及:
另外关于牛顿的定律,比如说F=AM这个,它只是对世间现象的描述,没有从任何角度解释是什么样的动因形成这个规则的,和本体不在一个哲学层面上。科学的道是:假说+实证。在科学那里,世上没有绝对的正确,只有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而评判真伪的标准,不是靠想象,也不是靠逻辑的推演,逻辑推理只是工具,不是依据。依据只有一个:可以重复的实验。
科学需不需要解释这个公式背后的动因?需要!但是只在有条件实验的时候才能解释。科学暂时解释不了的于是交给了哲学。而哲学不全是需要实验的,也不是全部可以实验的。于是出现了和各种哲学或神学的交叉,如:不可知论、自然神论、基督教科学派等……
---------总结哥倔强的分割线---------
总结哥:基于不同的背景和需求,这三个道各有其道。道家的道是抽象的不可知的万物初始;基督教的道是具体的神、耶稣基督;科学的道则是可证则解不可则避的谨慎前行的方法。三者作为不同的人类认知,有同有异。请阅者自酌~多谢耐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