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商之虞是什么意思

    分别是金庸老先生在中第30.29.20回的回目名称,其具体含义要结合该回目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释义.

参商之虞是什么意思
    “东西相隔永参商”什么意思?

一、参商之虞典故?

    参商之虞”是《左传》中一个相当有名的故事,它讲述了一个国家内部埋下了一颗恶戾的种子,在国家的地理位置和人民的心理状态的作用下

二、参商之虞典故?

    1.参商之虞是一个历史典故。
    2.据传,周朝时期,商朝的后代商纣王在参与周朝的会盟时,因为自己的行为不当而被周武王责备,从而引发了商朝灭亡的危机,被称为“参商之虞”。
    3.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一个国家或者一个人的行为举止,都会对其未来产生重要的影响,需要时刻保持谨慎和警惕。
    同时,也提醒我们要尊重历史,珍惜现在的和平与稳定。

三、《红楼梦》的真正结局应该是怎么的?

    2020.12.16再度更新,看热度决定下一步更新的内容。
    以下红楼梦人物命运结局和贾府败落情节仅代表红学主流观点,但无论什么观点,在红学这片沃土都会受到质疑和挑战。
    红楼梦结局属于探佚学范畴,我认为研究探佚学,主要依据
    1.书中伏线。伏线有明有暗,例如红楼梦十二支曲,各种人物诗词、语言对话、行为轨迹的命运暗示。
    2.脂批,非常重要!里面有对伏线的揭示,有对后几十回佚文情节的直接透露。
    3.与作者有直接交往的人物,如敦诚敦敏兄弟,或者看过真本的人(大多与作者同时代),在这些人的作品中有透露。
    4.对曹氏家族史的研究。
    言归正传,先说十二钗:
    1.元春。死于宫廷政争,很大可能不是好死。根据:虎兕相逢大梦归,弓上挂着香橼,省亲时唱的长生殿,以及王熙凤梦见娘娘夺锦等情节。
    2.迎春。红学界比较肯定的结局,被孙绍祖折磨死,一载赴黄梁。
    3.探春。远嫁,并且当了王妃。依据:十二支曲,行乐时大家的玩笑和谶语诗,放风筝等情节
    4.惜春。很明确:出家。
    5.宝钗。嫁宝玉。但嫁之后结局有争议,一说宝玉出家后守空闺,一说早死,主流倾向于守空闺。
    6.黛玉。未嫁而早死。
    7.湘云。嫁公子卫若兰,后早寡。这个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红学家俞平伯。至于现在流行的夫死后湘云再嫁宝玉的说法,古已有之,说是旧时真本所说,但很多续书都说自己是真本,到底是真还是假呢?存疑。
    8.王熙凤。被休,病死,下场惨。
    9.巧姐。被狠兄奸舅卖到烟花巷,后被刘姥姥救,嫁板儿,成为农妇。
    10.李纨。贾兰当官(有可能是武将),但贾兰早死无子,李纨希望成空。这个有争议。
    11.妙玉。此人很有争议。我认为她是红楼梦人物研究的四大谜案(另三位是甄宝玉、柳湘莲、秦可卿)。最后的结局是风尘肮脏违人愿,这个结局要自己思量,但有一点比较肯定,妙玉会违背师父的遗言,回到南方,从而导致悲剧。
    12.秦可卿。因与公公有染被人识破,上吊而亡。
    再说几个脂批中明确点过的,或红学界意见比较一致的。
    13.袭人。嫁蒋玉菡。来源:警幻仙曲,蒋玉菡酒令。
    14.香菱。被夏金桂折磨死。
    15.小红。与贾芸结缘,后对贾府有恩。
    16.贾雨村。对贾府下黑手,后被门子报复,身败。
    贾府总命运,在于元春省亲时,点了四出戏:
    第一出,《豪宴》:《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
    第二出,《乞巧》:《长生殿》伏元妃之死。
    第三出,《仙缘》:《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
    第四出,《离魂》:《牡丹亭》中伏黛玉之死。
    由这段极重要的脂批,及众多研究可见,贾府的败落,有政治上的失败,也有家族内部的争斗,以及违法犯事,最后白茫茫一片真干净,彻底垮了!
    两年前写过一个有关红楼梦探佚的文章,几万字吧,但未发表,仅在某空间给好友看过。以上是那篇文章的提纲,如果这个答案有人看,就贴上那个原版的。
    如果没人看,就算了,毕竟知乎红学版块热度一般般啦。
    —————————2017.10.12更新————————
    根据目前的研究,红楼梦后几十回佚文会出现的情节:
    1.贾府被抄家。这个不多说,人人都知道的。
    2.兄弟阋墙、恶仆生事(或下人报怨)。贾府兄弟有嫌隙文中早有体现,探春也说,“必要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可是古人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呢!”
    3.刘姥姥三进荣国府。这个比较肯定。
    4.失火。这个情节很可能会有。因为红楼梦中先写了甄士隐的小荣衰,后写了贾家的大荣衰。甄士隐是因为失火遭家败,贾府也在刘姥姥认亲时写过一次失火,后面极可能会再次失火。
    5.石呆子案发、张华案发、冯渊案发,门子回头报复贾雨村。这些都比较确定。
    6.农民起义或外族战争。这个并不是肯定的结论。文中提到过强梁、盗贼,还有林四娘的事,以及元春和探春的结局,有人据此推测。
    7.贾府犯事后被关狱神庙,小红和贾芸去探望。
    8.贾兰荣华富贵。
    9.脂批曾点过但因线索太少而不知具体何事的:甄宝玉送玉、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
    ----------------------------分割线--------------------------------
    看到有人愿意看结局,就仅先更新一下元春吧。
    暂把自己当时写的曹家、各手抄版本、旧时真本与续书、金瓶梅的影响这一些内容删去。
    我说的这些,算是红学界的一些主流认识,读到的知友有权保留自己的见解,我只说我的。
    先强调一句:红楼梦等文学作品不宜过分解读!
    元春。这个人物是大关键。她仅出场一次,但却让人无处不感觉她的存在。
    是元春让贾家的地位出现了重大变化,即由勋贵变为皇亲,也使得在贾家享受荣华富贵的同时在政治上很难全身而退。
    元春一开始是一个女史,这是一个宫中的女官。除了太监,后宫是一个女性组成的朝廷,除了争宠,后宫也是一个复杂的内政机构,皇后地位最尊,掌握处理宫中事物的大权,然后像朝中的官员一样,按照品级封女官,例如皇贵妃是一品,贵妃是二品等等,谁帮助后妃处理事务呢?有些是太监,还有些就是这些女官了,女史就是处理文书工作的(元春知书达礼),有机会接触到皇帝,有些低等宫女进宫一辈子,除了打扫卫生浆洗衣裳,一辈子都见不到皇帝。
    元春从一个女史到贤德妃,地位跨越算是比较大的,从书中看,她从进宫到受册封,中间也有些年岁了。
    元春绝不是高鄂说的生病而亡,现在基本可以说难得好死,进一步说,极大可能是死于政治斗争。
    她的判词里有一句:虎兕相逢大梦归。虎兕都是两种猛兽,在《恨无常》里,有句话:天伦啊,须要退步抽身早,似托梦提醒贾政夫妇大祸来临。这些语句提示,元春在佚失的后面情节中,处于极凶险的环境。
    她到底是怎么死的,或者说她死亡的方式是什么呢?
    先说说有关元春的描写,书中隐藏着一些确实波澜诡异的地方:
    (1)元春封妃时,赖大向贾母等人报喜,然后说贾政又往东宫去了。皇帝封妃子,贾政却要去东宫,这种行为不合礼法,这到底是为什么?很让人费解,所以刘心武才会大费周折考证一番,当然,他的考证只是一家之言。
    (2)决定元春省亲时,有这么一段描写:“现今周贵人的父亲已在家里动了工了,修盖省亲别院呢。又有吴贵妃的父亲吴天佑家,也往城外踏看地方去了。”
    这段很奇怪!有人也许要笑我多疑,但凭借对红楼梦的敏感,这段文字绝对很奇怪。研究红学的都知道曹雪芹无闲笔,不光是我这无名小卒感到奇怪,一些红学家也觉得奇怪,尤其是凭空点出一个吴天佑,感觉不知道雪芹的用意是什么!红楼梦里的人物尤其是有名字的人物,都不是乱写的,这里面似乎有隐事,答案是什么?不知道,一个谜。我个人的一点看法,这么写,至少暗示了皇帝内宠较多,宫闱生活颇不易,元春在省亲时泪流满面,直称是“不得见人的地方”,这其中感情复杂,既有对家人的思念,更多的是宫中生活的煎熬与辛酸。
    是不是也有情节上的用意呢?这个吴天佑和吴贵妃,会不会并非闲来之笔,在后文有无故事?这难说,只能说猜测而已。
    但也不全是猜测。因为:
    (3)凤姐做过一个奇怪的梦:王熙凤说:“昨儿晚上,忽然作了一个梦,说来也可笑,梦见一个人,虽然面善,却又不知名姓,找我。问他作什么,他说娘娘打发来要一百匹锦。我问他是那位娘娘,他说的又不是咱们家的娘娘,我就不肯给他,他就上来夺。正夺着,就醒了。”
    这个梦很关键,没有任何红学研究者把它当成玩笑,很明显,这是元春宫中处境危险的一个描写。不是咱们家的娘娘,那肯定是别人家的娘娘,有研究者把这位娘娘和吴贵妃联系起来,但这只是一种联想。
    另外,贾家得罪了太监,太监向贾琏借银子,贾琏答应的慢了,太监便很不自在,这对元春很不好。不要小看这些太监,宫中不少后妃也要给他们留面子,尤其是掌权的大太监。太监向外戚讹银子,在清朝很普遍,连慈禧太后的亲弟弟(同时也是隆裕皇后的父亲),都被宫里派去他家的太监揩过油,可想而知了。
    元春到底何种方式死的?大家都知道,曹雪芹把元春和杨贵妃联系起来,元春省亲时,点了四出戏,其中一出叫《乞巧》,脂批说《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杨贵妃怎么死的?因安史之乱,六军哗变,在马嵬驿上吊死的。可见,元春不是好死。
    她的判词画中有一把弓,弓上持着宫橼,有人说弓通宫字,橼通元字,暗示了她的名字和地位。也有人指出弓喻指指弓箭,暗指战争,也有人说弓代表狩猎,暗指元春在皇帝狩猎途中发生变故。
    这些观点,会对红楼梦的后四十回研究产生两个方向,一个是元春死于宫廷内部的倾轧,另一个是元春死于战争,而这样的话,就更复杂了。这直接能牵涉到另一个人的命运——探春。
    ——————————2017.7.1更新探春——————————————
    探春。这是我喜欢的一个角色。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探春快人快语,聪明、爽快又有决断力,是个有能力的人。如果生在现代社会,应该是个能独当一面的成功女性吧!
    探春的特长是什么?红楼梦里面写了黛玉擅长诗词,惜春擅长绘画,探春呢?探春工于书法。在红楼梦有关于探春居室的描写:“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
    既凸显出了探春书法的特长,也侧写了她的品格不俗、胸怀宽宏。
    探春的结局是什么?没有人有疑问,她远嫁了,而且是做了一位王妃。
    探春抽签,上面是一枝杏花,那红字写着“瑶池仙品”四字,诗云:日边红杏倚云栽。注云:“得此签者,必得贵婿,大家恭贺一杯,共同饮一杯。众人道:“我们家已有了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这是一句谶语,探春日后大贵,会成为王妃。
    但她会成为谁的王妃呢?别忘了,探春的判词上,写的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画着一个美人坐在海船上掩面哭泣,虽为王妃,却要远嫁,是个悲剧。而且,红楼梦拿王昭君和探春相比,可见,探春虽为王妃,却要远离故乡,与家人永不能相见。
    那到底是谁的王妃呢?
    目前盛行两种说法:
    (1)南安王妃。红楼梦里面有东西南北四王,其中北静王是不可能的,因为北静王妃已经出场过了,东西二王没有详细写。很多红学研究者将目光放在了南安郡王上。为什么呢?因为文中出场了一个南安太妃,却没有南安王妃的任何笔墨,因此很多人推断,南安郡王应该没有结婚。
    有意思的是,这位南安太妃和贾家关系很好,史太君过八十大寿,她出场了。更有意思的是,她还见了几位姑娘。目前不少研究者认为,南安太妃见贾家的姑娘,很大的用意是在相看这些贵族。
    见了谁呢?黛玉、宝钗、湘云、探春、宝琴。为什么说她单单看中了探春呢?因为很简单,湘云她早已认识,而且湘云和宝琴已经有婚约在身,宝钗和黛玉呢?对于贾府来说,她俩是外姓,再说大家也都知道这两人是与贾宝玉配戏的,谁会多想呢?剩下的只有探春了。探春是贾母单独指名叫出来的(这点要格外留心),而且因为这事,邢夫人还生了一肚子闷气,和迎春谈话时表达了不满。因为过来人都知道,已婚的年长妇女在参加各种活动时,喜欢谈家常,还喜欢做说媒牵线的工作,南安王妃见了几位姑娘,说不定心里就有些想法,也许就会为自己的儿子或认识的贵公子牵线。
    因此有人推断,也许南安太妃看中了探春,以后会为儿子求亲。
    可是,如果这样,远嫁一说怎样成立呢?南安郡王在京城里,离探春不远啊。
    探春的判词上画了一幅画,是一位美人坐在海船上掩面哭泣,岸上有人放风筝。
    说起风筝,红楼梦写了探春放风筝,但是让人云里雾里:
    探春正要剪自己的凤凰,见天上也有一个凤凰,因道:“这也不知是谁家的。”众人皆笑说:“且别剪你的,看他倒象要来绞的样儿。”说着,只见那凤凰渐逼近来,遂与这凤凰绞在一处。众人方要往下收线,那一家也要收线,正不开交,又见一个门扇大的玲珑喜字带响鞭,在半天如钟鸣一般,也逼近来。众人笑道:“这一个也来绞了。且别收,让他三个绞在一处倒有趣呢。”。”说着,那喜字果然与这两个凤凰绞在一处。三下齐收乱顿,谁知线都断了,那三个风筝飘飘摇摇都去了。众人拍手哄然一笑,说:“倒有趣,可不知那喜字是谁家的,忒促狭了些。
    这段描写怎么破译呢?太难了!凤凰寓意皇族,也寓意婚姻,因为凤求凰嘛!又突然出现了一个喜字,这怎么理解?有人说指的两只凤凰有喜,但后来又发生变故。因为从文中看出,这只门扇大的喜字风筝”忒促狭了些“。很可能是,喜事刚临,就有了变故,因为最后线断了。
    这段描写和南安太妃见探春是紧挨着的,70回写的放风筝,71回就紧接着写了南安太妃见探春。而且很奇怪的一点,探春和宝玉他们放风筝时,和宝玉说”横竖是给你放晦气罢了!这句话似乎把探春远嫁和宝玉有联系起来了,更让人迷糊。
    (2)外藩王妃。红楼梦喜欢把探春比成一个人:王昭君。谁都知道王昭君是和亲的,因此有人推断,探春嫁的是外藩,是个和亲的牺牲品。
    这里要提到三六桥本。三六桥本原是一个蒙古贵族收藏的石头记版本,据说后来流落到了日本。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时候,一位日本教授在北京大学参加一个读书会,提到自己在日本看到一个版本,由于他的汉语不好,和学生交流时就连说带写的,提到探春时,他写了四个字:杏元和番。意思很明白,探春是和亲的王妃,这就与王昭君的命运对应起来了。但是三六桥本到底是真本,还是续书,没有定论,只能作为一家之谈,如果是真的,看来红楼梦应该有对外战争的描写,也就可以联系到元春了,朝廷打了败仗,贵妃之妹派去和亲,甚至不排除是南安王妃牵的线(87版红楼梦电视剧就是这个构思)。
    有人说,探春是庶出,王熙凤眼光何其毒辣,但独对探春大加赞赏,可夸奖完了,又叹她不是王夫人亲生的,并且说很多贵族家庭因为不是嫡出,因此不愿意要的,最后说:将来不知哪个没造化的,挑庶正误了事呢,哪个有造化的不挑庶正得了去。
    就有人说了,以探春庶出的身份,南安郡王也许不会娶她。
    然后呢?观点纷纭。有说南安郡王看中了探春,因为是庶出最后没有娶她,因此探春远嫁(这种说法倒和探春放风筝的描写能合起来)。有的说探春嫁了南安王,最后南安王因罪被发配边疆,探春只得随行。还有的说,探春就是直接远嫁外藩。
    我觉得,探春可谓好事多磨,恐怕婚事上经历了波折,最后远嫁藩王,再也无法回家。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探春的命运就像风筝,一开始操控在别人手里,断线之后飘飘摇摇,自己也无法主宰命运。
    近年来,有人考证曹寅的家世,提出了一个新的看法。研究红学的人都知道,曹寅的长女嫁给了平郡王纳尔苏,她还生了一个儿子叫福朋,这人不得了,为什么?他是乾隆皇帝的发小,两人感情很好,当然,后来乾隆当了皇帝,福朋也算得到过重用,但是他挺年轻就死掉了,很可惜。
    但是,一直有人怀疑曹寅还有个次女,是从曹寅给康熙皇帝的奏折里猜测的(曹寅没有明写),她极有可能嫁给了一个蒙古王爷,可她很可能是个庶女(妾所生),因此推测可能给这个王爷做了侧室,正因为如此没有留下什么记载。如果真是这样,探春的原型应该就是她了,探春像昭君一样嫁给外藩的可能也就很大了。但这只是一种看法,也没有得到红学界的广泛认可,在此略微一提。
    ——————————2020.12.16更新李纨——————————————
    李纨这个人很多人觉得没什么好谈的,其实这个人很有戏,因为在这个人的判词里,出现了和贾府败落命运完全相反的描写。
    说到李纨,必须要和贾兰一起谈。
    李纨嫁给了荣国府的贾珠,很快生子,但是贾珠早逝,她成为孀妇,这是她人生的大不幸,红楼梦说她心如死灰,唯知侍亲养子。这个人物以前很少有人研究,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了这个人物,她看似心如死灰,外事不理,被人形容为菩萨,但通过一些描写,能窥测出了这个人物的另一方面。
    (1)李纨人生很失意,还对凤姐的权势有一丝妒羡。李纨在红楼梦里多次出场都与凤姐平儿相关(也因此有人将李纨和凤姐巧姐的命运联系起来),红楼梦里写了王熙凤打平儿,李纨替平儿报不平,从书中的不少描写,可以看出李纨对凤姐不只是戏谑,有些是对凤姐的嘲讽,甚至暗含一丝心酸与妒羡,这样的文字在书中还能找出好几处。
    李纨对亡夫很是怀念。贾政打宝玉,王夫人护着宝玉,想起了贾珠,说有贾珠在纵死一百个她也不在乎了,李纨听了哭了起来。
    李纨对平儿也说过一些话。
    李纨道:“你倒是有造化的。凤丫头也是有造化的。想当初你珠大爷在日,何曾也没两个人。你们看我还是那容不下人的?天天只见他两个不自在。所以你珠大爷一没了,趁年轻我都打发了。若有一个守得住,我倒有个膀臂。”说着滴下泪来。众人都道:“又何必伤心,不如散了倒好。”
    (2)李纨经济状况很好,但似乎有些吝啬。李纨虽是寡妇,并不是别人想象的寡妇失业。
    凤姐笑道:“亏你是个大嫂子呢,把姑娘们原交给你带着念书,学规矩针线的,他们不好,你还要劝。这会子他们起诗社,能用几个钱?你就不管了。老太太,太太罢了,原是老封君,你一个月十两银子的月钱,比我们多两倍子,老太太、太太还是说你寡妇失业的,可怜不够用,又有小子,足的又添了十两,和老太太、太太平等,又给你园子地,各人收租子,年中分年例,又是上上分儿,你娘们主子、奴才共总没十个人,吃的穿的带的仍旧是官中的,............”
    从这段话中,我们看出李纨经济状况不错,总起来,进的多出的少,一年下来算起来少说三五百两银子。这是什么概念?读者不要偏信现代的电视剧,那里面的富豪公子动不动就银钱百万。按照清朝的物价,三百两银子可以在北京买座宅院的。
    但是李纨很吝啬,王熙凤也讥讽过她:小叔子小姑子们结诗社,她不出一文,却让他们自己凑钱。凤姐过生日,大家凑份子,而她的钱却要别人出。前人在研究这个人物时,也发现了这点。
    (3)李纨虽然青春丧偶,心如死灰,但在人前也偶有真情流露。
    李纨揽着他笑道:“可惜这么个好体面模样儿,命却平常,只落得屋里使唤。不知道的人,谁不拿你当做奶奶太太看?”
    平儿一面和宝钗湘云等吃喝着,一面回头笑道:“奶奶,别这么摸的我怪痒痒的。”
    李氏道:“嗳哟!这硬的是什么?”
    平儿道:“是钥匙。”
    李氏道:“有什么要紧的东西怕人偷了去,这么带在身上?我成日家和人说:有个唐僧取经,就有个白马来驮着他;刘智远打天下,就有个瓜精来送盔甲;有个凤丫头,就有个你。你就是你奶奶的一把总钥匙,还要这钥匙做什么?”
    平儿笑道:“奶奶吃了酒,又拿我来打趣着取笑儿了。”
    这段描写有人认为李纨表现出了***的倾向,我更倾向认为这是在暗写李纨对家庭权力的渴望和她对现境的失落。
    李纨的结局是什么呢?李纨在现存的前八十回中,缺点不大,是个好人,可她的判词写道:
    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气昂昂带簪缨,光闪闪腰悬金印;威赫赫爵位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与后人钦敬。
    诗中也写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判词中似乎对李纨含有一些嘲讽,似乎说李纨没有阴鸷积儿孙,也就是说她缺了阴德。这和前80回李纨的形象落差较大。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判词?
    我们看贾兰。贾府未来败落,但是贾兰飞黄腾达,走出了和贾府不一样的人生路。我们从现有的文字看出,贾兰很聪明,贾府作诗,他得到了赞赏。很小的时候就练习骑射,贾政看到贾家子弟练武的时候,进行了充分的肯定,说他们家原是军功起家,族里的子弟很少有靠科考发达的,也许是定数,说不定将来能靠武功获得官禄呢!
    《好了歌》写到: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脂批道:贾兰、贾菌一干人。点明贾兰日后飞黄腾达,爵禄高登。
    但是贾兰却有些牛心左性。学堂里打架,贾菌要出手,贾兰却劝他不要惹事,还说道:"好兄弟,不与咱们相干。”贾府家宴,贾政不叫他,他就不出席,似乎很没人情。其实,贾兰的这些言行正是受母亲李纨的影响。
    看下文:
    李氏摇了一摇,掣出一根来一看,笑道:“好极!你们瞧瞧这行子,竟有些意思。”众人瞧那签上,画着一枝老梅,写着“霜晓寒姿”四字;那一面旧诗是:“竹篱茅舍自甘心。”注云:“自饮一杯,下家掷骰。”李纨笑道:“真有趣!你们掷去罢。我只自吃一杯,不问你们的废与兴。”
    老梅指的梅花与其他花相比晚开,与李纨的《晚韶华》判词相呼应,霜晓寒姿中“霜”谐音“孀”,这个四字词语暗指孀妇李纨晚年会因儿子得到封诰。但是,老梅同样谐音“老没”,喻意晚年最终一场空,什么都没有了。这点先不说。只说李纨最后这一句话:我只自吃一杯,不问你们的废与兴。贾兰不也说过这种话吗(“好兄弟,不与咱们相关!”)想必是母亲灌输给他的:你不要管闲事,只顾自己就好了。细想很符合那个时代孀妇的心理特点。
    李纨和贾兰孀妇孤子,人情上比较冷淡,她是个寡妇,孤苦无依,把所有的希望放在了贾兰身上,她只希望儿子将来出人头地,这样她就可以光彩了。她吝惜自己手中的钱财,因为她没有丈夫依靠,这是李纨的悲哀与可怜之处。别人的事情她不去多管,她要做的就是两个字:自保,然后好好教育孩子,让贾兰出人头地。
    因此有研究者做了一些大胆的推测,大致总结如下:
    (1)贾府出事后,母子二人一味自保而没有伸出援手,甚至不排除做了损阴德的事。
    (2)有人根据巧姐的判词“狠舅奸兄”这四个字,怀疑巧姐落入风尘可能跟李纨贾兰有关。
    (3)也有人推测他俩在巧姐流落风尘时(熙凤和巧姐的结局有待更新),也许因为吝啬钱财没有为巧姐赎身,在情份上讲不过去。
    这些观点读者可以自行判断。当然也有人提出,李纨在书中被称为“节妇”“菩萨”,灯谜拿她与观音做比,从书中她的一言一行,认为李纨虽作为孀妇处事冷淡,但性情温厚,是个封建淑女。
    一些研究者认为李纨在贾兰富贵后,很快便死去了,没享几天福。其实我更赞同早死的是贾兰。因为有关李纨的灯谜指出:观音未有世家传——虽善无征。意思是观音大士在空门之中,不像俗人一样谈婚论嫁,所以她是没有后代的。这个寓意很明显,贾兰极可能早逝无子,李纨晚年无后,纵有富贵,也付与他人做笑谈。
    ————贾宝玉的生日、原型、结局———————
    看热度,要是大家喜欢,就歪个楼,先讲讲贾宝玉、李纨等人的原型,再更新黛玉、宝钗、湘云、凤姐、巧姐。。。。

四、“东西相隔永参商”什么意思?

    1、三句分别出自金庸《倚天屠龙记》中第30、29、20回的回目名字。
    2、古人把天上分为二十八星宿,其中有商星(心宿)、参(shēn)星(参宿),相距很远。
    参商现在有两个意思,一是意见相左,一个说往西,一个说向东,一个说走南,一个说闯北,还有一个说原地不动,“意见参商”;二是相隔很远,不易相见,杜甫有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在古代的传说中,阏伯和实沈的故事是具有天文背景的一个。高辛氏是传说时代的古帝王,叫帝喾,据《左传·昭公元年》,帝喾有两个儿子叫阏伯与实沈,兄弟俩互不相容而不断寻衅厮杀。于是帝喾派阏伯往商丘去主管大火,因此大火也叫做商星;派实沈去大夏主观参星。参和商在天空中恰好遥遥相对,一个升起,另一个就会落到地平线以下,他俩从此再也不能见面了。他们死后,成为参商二神,还是永远不能相见。
    实际上夏族对参的认识有更深刻的原因,每当参于黄昏后落向地平快看不见的时候,恰是大地回春之际。参去寒冬尽,农家备耕忙。它成为夏族观象授时的重要依据。
    参与大火都是古代妇孺皆知的星相。公元前2400年左右,大火在春天傍黑时出现于东方地平线上。其光荧荧,好似东方远处的一团火焰。它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注意,不单是因为它亮,也不光因为它酷似原始社会中极为重要的火种,主要的原因,就是每当它于黄昏后出现于东方时,它就像是特意来点燃人们盼望播种的希望之火。可以说,在我国传说的三代,它是天空中一朵红色的报春花。北斗七星的斗柄连线,大约指向大火,故大火黄昏初见之际,北斗就指向东方。
    对大火和北斗的观测延续了很长的历史时期,后来,由于测量了子午线,并观测星是否到了子午圈,预报季节的准确度得到了提高,天文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直到公元前11世纪,大火仍然是人们报时的一个依据,但内容又改变了。《诗经·豳风·七月》中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黄昏,大火越过子午线流向西天下沉的时候,妇女们就该赶制棉衣,为亲人们准备冬装了。
    西周时期,人们关于天象的知识更多了。《诗经·鄘风·定之方中》说:“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诗中,“定”指像锄头的四颗星,它们是室宿二星和壁宿二星,四星组成一个长方形。每当农事基本结束的时候,黄昏后在子午圈附近就能看到定星。定星中天,正是营造房屋的大好时光。
    说到星,还有一句,诗经上说,“七月流火”,可千万别念成huo3,应该念hua1。是说到了七月,“大火”星逐渐偏西,这是天道规律,人不能左右。
    现在好多人(包括少数主持人)都以为是形容夏天天热。有一句话,叫“习非成是”,假设大家都这样认为了,说不定就成为形容天热的话了。目前来说,还是用“骄阳似火”来形容天热牢靠。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其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联系邮箱:douxingdu02@163.c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