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之怎么写,为何古代日本人的氏名间常有「之」等字?

    今天再对“姓、氏、名字、苗子、姓与名之间的の”做一下深度解读
    一、日语中“姓氏”的概念
    现代日语中的“姓(かばね)”、“氏(うじ)”、“名字(みょうじ)”和“苗字(みょうじ)”意义相同,均表示所属的家族的名称,可以理解为中文中的“姓”。
    这四个词的区别:“名字”和“苗字”属于日常用词,和“氏”和“姓”用于正式场合,如提交给政府的申请等。
    二、氏(古代)
    公元5世纪初,日本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国家政权——大和朝廷。大和朝廷是一个氏族联合政权,是很多氏族集团聚集在大王(后来的天皇)麾下而形成的政权。这些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集团被称作“氏”,“氏”的名称就是“氏名”。“氏名”就是日本姓氏的雏形。
    古代日本的“氏名”的由来一般被认为有三种:
    (1)源于该氏族的居住地,像“蘇我氏”、“葛城氏”、“出雲氏”、“名張氏”等;渡来人构成的氏族的“氏名”则来源于其母国的国名,像“秦氏”、“漢氏”、“高麗氏”、“百済氏”等;
    (2)源于该氏族在朝廷中担任的官职,例如,“服部氏”是负责衣服制作的氏族,“中臣氏”负责祭祀,“鳥飼氏”负责饲养和训练猎鹰,“物部氏”则专职军事与刑罚;
    (3)是天皇赐予的,多见于被降为臣籍的皇族成员,像“息長”、“山道”等。
    三、姓(古代)
    古代日本的“姓”的形成时间,学界一般认为也是在5世纪中叶到6世纪前半叶之间。姓是指大和朝廷为巩固统治,按照“氏”的血缘亲疏,门第高低,势力大小而赐予的称号,表示该“氏”的政治与社会地位。可以理解为爵位。
    (1)皇系氏族
    天皇的子孙后代有的会被封王(親王、内親王、王、女王),而有些就会从“天皇氏”这个氏族集团脱离出来,降为臣籍,不再是皇族成员,这就是所谓的“臣籍降下”。
    天皇会赐予他们新的“氏名”以构建新的氏族集团。这些天皇系的氏族被赐予的“姓”大多都是“真人”,即“真正的人”之意,表示不再具备“神性”而成为寻常的人了。
    (2)臣子系氏族
    1、“大臣”
    “大臣”是地位最高的“姓”,由权倾朝野的“蘇我氏”独占。例如“蘇我马子”。
    2、“大連”
    “大連”也是地位仅次于“大臣”。由朝廷内军事实力最强的“物部氏”独占。
    3、“臣”
    据《日本書紀》记载,被赐予“臣”的氏族主要是第八代天皇孝元天皇以后归顺天皇的或和皇室有姻亲关系的豪族。像“葛城氏”、“巨勢氏”、“阿倍氏”等。例如“阿倍仲麻吕”。
    4、“連”
    是直接从属于天皇、承担具体职能的氏族。像“葛井氏”、“佐伯氏”、“豊島氏”、“日下部氏”等。
    5、“君”、“公”
    是从第九代天皇開化天皇时期到第三十一代天皇用明天皇时期归顺皇室的氏族。被赐予“君”的有“阿祇那氏”、“鴨氏”、“宗形氏”、“佐々貴山氏”等;被赐予“公”的有“車持氏”“大網氏”“桑原氏”“垂水氏”等。
    6、“別”
    古老的具有皇族血统的氏族的“姓”,像“血沼”、“蚊屋”、“鎌倉”等。后来改革姓制的时候“別”大都改成了“臣”、“君”、。
    7、“直”
    一开始大都是担任“国造”一职的地方官,后来“国造”代替了“直”。大和朝廷对于地方的氏族是比较轻视的,像越国的大豪族“高志氏”仅被赐予“国造”这一地位较低的“姓”。
    8、“造”
    “造”姓里还包括“伴造”,是受“連”姓氏族领导的、承担更加细化的分工的职能的氏族。例如“犬養氏”、“弓削氏”、“衣縫氏”、“玉造氏”等。
    9、“首”、“県主”、“稲置”和“村主”
    这些“姓”一般被赐予小地方的长官。
    10、“史”和“曰佐”
    “史”赐予做文书工作的渡来人,“曰佐”赐予担任翻译的渡来人。
    像这样以“氏”区分贵族血统,以“姓”鉴别等级高下,这就是大和朝廷统治的基础——氏姓制度。
    到了飞鸟时代,氏姓制度被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所取代,大化改新废除了以往的臣连制,开始采用律令制。
    684年,天武天皇以皇室为中心,制定了八色之姓,地位从高到低分别是真人(まひと)、朝臣(あそみ·あそん)、宿祢(すくね)、忌寸(いみき)、道师(みちのし)、臣(おみ)、连(むらじ)、稻置(いなぎ)。
    但是,奈良时代以后,天皇大多赐予有功的氏族“朝臣”的姓以示褒奖,以至于大部分的有力氏族的姓都相同,表示政治地位的姓也因此失去权威,逐渐被律令制中的官位制度所取代。氏族也渐渐开始以氏名自称,不再使用姓来表示自己的身份了。
    奈良末期,“朝臣”被视作诸“姓”之首,“藤原氏”那样的高官高位者都冠以此“姓”,势力远在“真人”之上。此风延至后世,历代幕府将军乃至自任“関白”的豊臣秀吉无不自称“朝臣”。
    平安时代占据朝廷主要职位的“源平藤橘”四大家族的姓均为朝臣,姓也彻底丧失了其区分社会地位的功能。
    平安时代中期以后,氏族也逐渐分裂成多个“家族”,“氏”与“姓”的边界也渐渐模糊,最终被混为一谈。
    四、名字(中世)
    到了平安时代末期,氏族渐渐分裂,家族由此诞生。人们不再以氏名或者姓来自称,而是以家名作为姓氏使用,日语写作“名字(みょうじ)”。
    (1)贵族
    平安时代,作为摄关的藤原氏一族权力达到了顶峰,上到权臣贵族下到地方官僚,都属于藤原氏一族。为了区分彼此,他们多以府邸所在的地名作为“称号”来自称。如果府邸地址变化,“称号”也就会随之改变。为表达敬意,往往在“称号”后面加上“殿”字。例如藤原氏一族的“二条殿”、“八条殿”、“西園寺殿”、“大炊御門殿”等。
    当时,夫妻结婚以后仍然居住在各自的住所,丈夫定期去妻子家与其会面,这就是所谓的“妻問婚”或“通い婚”。因此,父亲和孩子不在一起居住,因而“称号”也不同。而且,即使是同一个人,如果居住地改变,“称号”也会随之改变。比如藤原忠実原先住在宇治的富家,因此“称号”为“富家殿”,保元之乱后搬到现在的京都市北区紫野的知足院居住,因此“称号”变为了“知足院殿”。
    平安时代末期,日本的婚姻形式从丈夫和妻子分开居住、丈夫定期去妻子居所会面的“妻問婚”转为丈夫继承自己父亲的宅邸并将妻子迎娶其中的“妻取婚”。从父亲到儿子到孙子再到曾孙,都会居住在同一个地方,家号自然也都相同。这样,最初属于个人的“称号”也就转变成为一个“家”的“名字”,作为姓氏世袭了。
    例如:当时位至关白的藤原基实,他的府邸位于平安京(现在的京都)的近衛北室町,因此也叫做近卫氏;而他的弟弟藤原兼实的府邸位于九条富小路,因此也称为九条氏。
    (二)武士
    与贵族相似,武士也多以自己的领地的地名作为姓氏。
    平安时代后期,为了明确领地的支配权,负责守卫贵族庄园或是开拓自身领土的武士开始将领地的地名作为自己的姓氏来自称。与贵族的称号相同,领地变化,姓氏也会随之改变。
    到了镰仓时代,武士的领地不断扩张,并且武士以“分割相续”作为财产继承的形式,即长辈所遗的财产由晚辈共同分配。如果庶子继承本家以外的领地,就要改变姓氏,将领土地名作为新姓。武士的姓氏数量也因此不断增加。
    例如伊藤这一姓氏,就是取武士的领地地名“伊势国(三重县)”或“伊豆国(静冈县)”的“伊””与“藤原氏”的“藤”组合而成的姓氏。
    南北朝时期以后,财产继承的形式变成了嫡长子单独继承,因此庶子由于领地而改变姓氏的情况减少,姓氏数量的增长也有所缓和。“名字”也作为区别家族的名称渐渐稳定了下来。
    由于平安时代中期,藤原一族权势滔天,因此也产生了许多带有“藤”字的日本姓氏。与上述的“伊藤”一样,领地在加贺的藤原氏被称为“加藤”(加藤鹰?),领地在远江国的藤原氏被称为“远藤”;除此之外,还有总管斋宫事务的藤原氏以“斋藤”作为姓氏,负责木工寮事务的藤原氏以“工藤”(工藤新一)作为姓氏,担任左卫门一职的藤原氏以“佐藤”作为姓氏等将职业与“藤”字组成新姓的情况。
    “名字”大部分来源于住所或领地的地名,不过,也有的来源于地方行政制度、土地制度、官职、地形等。
    五、苗字(近世)
    江户时代(德川幕府)以后,姓氏的形态从“名字(みょうじ)”变为了“苗字(みょうじ)”。它们的日语发音相同,但是“苗字(みょうじ)”中蕴含的家族一体感比“名字(みょうじ)”要强。从字意上解析,“名字(みょうじ)”是由“名田”一词而来,代表的是领地;而苗字(みょうじ)一词则来源于“苗裔”,代表着同样家系与血缘。并且,与“名字(みょうじ)”不同,“苗字(みょうじ)”并不会因为领地和居住地的变化而更改。
    江户幕府为了巩固其统治、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建立了非常严格的身份制度,将国民划分为“士農工商”(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士”即为武士。在1801年,江户幕府颁布了“苗字带刀”的禁令。当时,占全国人口大约百分之十的武士阶层被授予“苗字”(正式场合拥有自己的名字)、“帯刀”(斩杀言行非礼的平民,免于责罚)的权利,而一般的庶民(一部分得到特殊许可的庶民除外)的“苗字公称”(在公众场合使用姓氏自称)是禁止的,“以姓自称”逐渐成为了统治阶级的特权,因此许多庶民也渐渐丢失了自己的姓氏。
    不过,为了生活方便,庶民也会为自己取“名字”,只是不能“公称”(正式场合被称以“名字”),“私称”(非正式场合被称以“名字”)是很普遍的。
    六、明治新姓(近现代)
    1870年9月,明治政府颁发了《平民苗字許容令》,否定了“名字”所代表的身份上的特权性,无须权力机关的认可,庶民也可以在正式场合被称以“名字”。这个法令的颁布使得庶民可以自由地决定自己是否要冠以一个“名字”。
    1872年,日本有史以来第一次制定全国统一(北海道和琉球除外)的户籍,史称“壬申戸籍”,但《平民苗字許容令》对庶民持有“名字”并没有强制要求,所以户籍的建立遇到了不少麻烦。由于要把国民全部纳入户籍管以便管理,1875年2月,明治政府又颁发了《平民苗字必称令》,强制所有国民都要有自己的“名字”,即“国民皆姓”。这个时期形成的“名字”被称为“国民新姓”,构成了现代日本人的姓的基础。
    《平民苗字必称令》还规定了时限,所以导致有些人“慌不择姓”,例如“那妓男”、“我孙子”、“猪手”、“犬养”。
    此外,1898年《明治民法》出台,规定日本国民必须遵守“同户同姓”的原则,同一户籍的户主及家人必须同姓。也就是“夫妇同姓”制度。1948年实施至今的新民法也继承了这一制度。新民法遵循了日本国宪法的男女平等理念,夫妻双方可以协商决定选择妻姓和夫姓的其中之一作为家庭的姓氏。
    七、天皇的姓
    自古以来,天皇被日本人视为日本神话中的创世之神天照大神的后裔,而神与人不同,是不需要姓氏的。并且天皇处于国家权力的顶点,在古代处于给有力贵族赐姓的超凡地位。近代明治维新后,日本天皇被视为日本国的象征,日本皇室宣称“万世一系”,即日本从古代起没有改朝换代,始终都是皇室一系,因此不需要与其他家系进行区别,也就不需要冠姓了。日本皇室采用宫号或者称号来区分彼此,日本女性皇族成员出嫁后改为夫家姓氏。
    八、举例
    姓名  氏  姓  名字·苗字  通称  名讳  
    织田信长  平  朝臣  织田  三郎  信长  
    德川家康  源  朝臣  德川  次郎三郎  家康  
    以战国大名织田信长为例,信长隶属于“平氏”一族,“平”是他所在氏族的氏名;而“朝臣”是天皇赐予平氏一族的姓,代表了平氏一族在朝廷中的地位;而织田则是他的苗字,代表了他的家名。
    九、姓与名之间的“の”
    苗字产生之前(镰仓时代之前),在通常使用“氏”+“の”+“名”的形式称呼日本贵族。镰仓时代,氏族的分支不断增多,随之新的“苗字”增多,“苗字”便成为通称的姓,因此镰仓时代及其以后的日本人通常使用“苗字”+“名”的称呼形式。
    例如:
    平清盛(たいらのきよもり)
    源頼朝(みなもとのよりとも)
    足利尊氏(あしかがたかうじ)
    徳川家康(とくがわいえやす)
    十、总结
    在明治维新以前,日本只有贵族和武士阶级有姓名,一般的平民只有名而没有姓氏。古代日本贵族的姓分为“氏”、“姓”、“苗字(名字)”三个部分,“氏”、“姓”产生早,“苗字(名字)”产生晚。“氏”表示家族血缘关系,“姓”表示家族门第的尊卑,“苗字(名字)”表示新的分支。对于没有苗字的贵族,通常使用“氏”+“の”+“名”的形式称呼。对于有苗字的贵族,通常采用“苗字”+“名”的形式称呼。
    分割线分割线分割线分割线分割线分割线分割线分割线分割线分割线分割线分割线分割线分割线
    通字:
    中国人重视辈分,往往利用同样的偏旁或字来标识一个大家族中同辈的男性(近世也部分兼及女性)。
    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明朝的皇族。朱元璋就给皇族每个人定了一个辈分表,像燕王一系: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这里面又规定,每五个字的命名,以火土金水木为顺序,依次以偏旁命名:仁宗叫朱高炽(火旁)、宣宗瞻基(土旁)、英宗朱祁镇和代宗朱祁钰(金旁)、宪宗朱见深(水旁)、孝宗朱佑樘(木旁)、武宗朱厚照(火旁:四点底即为火),直到明朝灭亡。
    中国人讲究避讳,日本人的传统则重视家系的一脉相承,而并不重视辈分,所以他们的名字中往往有个“通字”世代相传。
    比较典型的就是幕府将军(或者是幕府的执权)。
    镰仓幕府:
    北条氏的通字就是“时”,北条时政的儿子名叫宗时、义时、时房,义时的儿子名叫泰时、朝时〔名越朝时,光时的父亲〕、重时、有时、时尚,还有两个叫政村和实泰的。
    室町幕府:
    足利尊氏生了两个儿子义诠和基氏,其中义诠系继承幕府将军宝座,此后世代就以“义”字为通字,比如三代以下历朝将军就是:义满、义持、义量、义教、义胜、义政、义尚、义稙、义澄、义晴、义辉和义昭。
    还有个有意思的就是,日本人为元服之前取的幼名也是代代传承的。像“竹千代”,就是德川将军家世子的幼名。
    一字拜领:
    在武士阶层中,有所谓“一字拜领”的风俗,即从主家的名字里获得一个字,双方结成一种模拟的亲子关系,以拉近主从间的感情。这种获得主家赏赐“偏讳”之事,在当时是非常光荣的。打个比方说,战国大名武田信虎下赐臣下自己的“虎”字,比如甘利虎泰、饭富虎昌、原虎胤、金丸虎义,等等。再比如,战国大名长尾景虎继承上杉苗字,受上杉家督宪政的偏讳,改名为上杉政虎,后来又受幕府将军足利义辉的偏讳,改名为上杉辉虎。
    不过,还有这种拜领多少有表示臣服的意味,像德川家康十四岁元服,拜领今川义元的“元”字,起名为松平元信,后改为元康,清洲同盟缔结后,松平元康为了表明自己和今川氏决裂的态度,放弃了今川义元赏赐的“元”字,改名为家康,并且为自己生造了出自源的新田氏德川流的家系,改称德川家康。
    还有就是丰臣秀吉攻打北条氏时,叫与北条氏有姻亲关系的德川家康为先阵,想试探家康。家康主动把第三子长丸(德川的嫡长子被信长下令自杀,二子庶出,过继给他人,三子实际是嫡长子)送到了大坂城做人质,秀吉心花怒放,立刻亲自给长丸举行了元服仪式,
    并赐一个“秀”字,就是后来的德川幕府二代将军德川秀忠。
    一字拜领还分上字拜领和下字拜领两种,所谓上字,就是指的通字,而下字是通字外个人独有的那个字,两者区别很大。一般情况下受赐偏讳,多是下字,上面举的那些例子都是如此,不过也有例外的情况,那就显得更为信任和宠爱。比如上述武田家的通字是“信”,武田信虎的儿子晴信赐爱将马场“信”字,更名为马场信春。再比如,战国大名后北条家有员猛将,苗字本为福岛,后来娶了家主北条氏纲的女儿,成为一门众,拜领下字,改名为北条纲成,纲成的儿子则先是拜领北条氏纲的儿子氏康的下字,称北条康成,后来改赐他上字,变成北条氏繁。下字拜领还则罢了,上字拜领就容易造成相当程度的混乱,尤其后人望着一大堆相同通字的家伙,就很难搞清哪些真是一家子,哪些只是偶然撞上通字相同,哪些是拜领了别人的上字。
    以上

日本之怎么写
    为何古代日本人的氏名间常有「之」等字?

一、日本字的“之”怎么写?

    の或者ノ
    用微软拼音输入法,开启相应软键盘(日文平假名,日文片假名),之后按G键

二、日本字的“之”怎么写?

    一般“之”就是“的”的意思,日本的表现手法大多是の
    初级日语教材就有的
    わたしは东京大学の留学生です.
    我是东京大学的留学生

三、为什么有的日本人姓名之间有一个汉字写法中没有的「の」?

    の从字形和字义均相当于腓尼基字母名称中的“e”,表示“乃”“即”“属于”“诸(自)”。
    e的大写E的全称是he,对应“亥猪”,“猪”和“诸”同音。h的浊化音是/ə/,翻转一下就是“の”。
    例如daleth的th是“星(天人)”,daleth意思是“dal”乃(属于)“星类”
    aleph的意思是al(r)是p(扭转)的h(人)或放平(p)的人。
    这里的h不是he(亥)而是倒数第五个字母tsade,对应“寅(人)”。

四、为何古代日本人的氏名间常有「之」等字?

    @佐藤謙一君的解释还不太完整,の在日语姓名中的用法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节点,即明治4年10月12日。在这之前贵族的姓名中是可以有の的,以后都没有了。
    具体解释如下:
    事实上日本古代的姓有三种方式“氏”“姓”“苗字”。
    其中氏(ウジ)是最历史最悠久的,最有来历的,象征着血源。一般属天皇最早的赐姓,有出云氏,源氏、平氏、藤原氏、橘氏等氏,可以说最为尊贵。
    而“姓”(かばね)和中文中的姓含义不同,指的是位格,一种等级,有公、臣、连、造和所谓的“八色姓”,即真人、朝臣、宿祢等,每一个姓有不同对应的地位,如“真人”是天皇子孙才有,“朝臣”是人臣中的最高格,由于源,平两氏都是天皇子孙下降臣籍而来,为人臣中最高等者,所以多称朝臣。(平安朝以后朝臣也作为三位以上公卿的敬称)“姓”出现的时间在大化改新之前。
    而苗字,则是平安朝出现的,是分家的号。比如足利,德川,跟天皇所赐没有关系了。
    所以,一个完整的日本古人姓名是氏+姓+苗字+字或通称+名(讳),如我们大家平常说的德川家康,全名是“源朝臣徳川次郎三郎家康”(次郎三郎是通称,意指这家的当主是次郎,这人是次郎生的第三个孩子)。但有时候又会顺序颠倒,如织田弹正忠平朝臣信长,(平是氏,弹正忠是通称,织田是苗字,信长是名,朝臣是姓)
    但是我们知道,大部分的日平民以前是没有姓的,是后来天皇下令,才自己取的。而明治八年(1875年)颂布的法令叫什么呢?《苗字必称令》,即,取的是苗字。
    读日本名字的时候,名前面加の的是指氏,如果没有,则指苗字。比如源頼朝(みなもとのよりとも),就是源家的頼朝的意思。足利义满(あしかがよしみつ)的足利是苗字,而他其实也可以叫做源义满,这里源(みなもと)后面就要加个の字。一般也认为,对于平安时代有苗字的人,读名字时是读苗字+名,没苗字的,是直接用氏+の+名。比如一条长成(いちじょうながなり),他的氏是藤原,一条是苗字,所以中间就不加の。
    后来在战国时代之后,氏和苗字被混用了,甚至还有把氏姓当作苗字的情况出现,比如楠木家的氏为橘,楠木本为苗字,但是楠木家的后代后来自称自己的氏为楠木氏,用橘当苗字。姓也有很多武士冒姓的,这个时候,到底一个“佐藤”是指氏还是指苗字,已经分不清楚了。因此の的读法,也作为区别一个人的姓到底是氏还是苗字的做法,比如源伴存(みなもとともあ)可知他的源字是自取的苗字,而不是得自氏,因此不是贵族。所以
    @佐藤謙一君提到庶民也常常这么用,我觉得可能是误读吧,因为庶民在那个时候是没有姓(氏,姓,苗字)的。
    其实个人感觉の的用法很象是法语中的de,是表示土地与家族的,法国大革命前名字中有没有de是贵族的标志之一,因为这是国王的封臣和他封臣的封臣才可以使用的姓。比如说黎赛留首相,Duc
    deRichelieu,但是法国大革命后,de就混用了。
    而日语也常出现“氏族”和“氏”不易区分的情况,比如说北条时政,有时候会记录他的“氏族”为北条氏,但这里的XX氏并不是指氏(ウジ),所以北条时政读作ほうじょうときまさ),没有の。
    而到了明治时代,明治天皇为了统一方便户籍管理,让当时的一位叫细川润次郎的学者以太政官布告的形式发了一条通令,要今后所有日本人的姓名都统一为苗字+名的形式,而弃用原来混乱并存的氏+姓+苗字+字或通称+名(讳)和氏+名,苗字+名以及顺序混乱的叫法——比如木户孝允当时可同时用木户孝允和“大江朝臣孝允(木户),其中木户二字小字写,还可叫木户大江朝臣孝允——从此之后,现代日本人的姓名读时就不再有の字。
    所以现在就很清楚了,安倍晴明あべのせいめい中之所以有の,是因为他是古人,安倍同阿倍,他是る古时大臣阿倍右大臣的子孙,所以这的安倍是”氏“。而安倍晋三因为是现代人,所以安倍视同苗字,因此没有の。
    简单来讲,就是明治之前的古人提到氏时可以有の,而明治之后,就没有了。
    ——————
    关于赐字和避讳
    而日本的避讳和中国儒家的有所不同,日本人的名细究起来,是由”通字“和”偏讳“组成的,通字不需避,而偏讳需避。通字一般是家族所传下来的传统。但赐姓是避讳中的一种特殊例外。
    日本赐姓方式一般是上位者用自己的偏讳赐给下位者做通字,就是相当于把下位者的家家族传统给改了,这种叫做”遵尊者意“,所以无需避讳,所以上杉谦信的正式名字先后叫过景虎、政虎、辉虎等,而“景”原本为为此人长尾家的通字,后来因上杉宪政的姓氏和偏讳“政”字而改名为上杉政虎,足利义辉比上杉宪政更牛,所以赐姓时,用自己的偏讳替代了”政“字,上杉谦信从此名“辉虎”。
    而如果上位者将通字赐给了下位者,那这种恩宠就显得更特别,意思有点你是我家人的那种感觉,如奥平贞昌就由织田信长赐通字,改名为奥平信昌,后来奥平信昌就做了织国信长的女婿。
    ————————————
    另外,日本之神名字后部多用“命“字,是日语中对于神的敬称,也可以用”尊“来替换。所以月读命又称月读尊。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其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联系邮箱:douxingdu02@163.c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