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父母唯其疾之忧,有哪几种解读

父母唯其疾之忧是什么意思

一、父母唯其疾之忧 有哪几种解读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什么是孝?孔子给出一个判别的标准
    详解:通常的解释大同小异,但都把孝变成了一种行为规范而脱离了实际情感的当下基础。
    孟武伯,上章孟懿子的儿子。“父母唯其疾之忧”是“唯其疾之忧父母者”的倒装与省略,“唯”,纵使;“其”,指代儿女;“之”,结构助词。孔子这里说的很平易,也很有操作性。什么是孝?孔子给出一个判别的标准,就是“儿女纵使生病也担忧父母的那种感情”,为什么?因为自己生病而使得父母担心,更使得父母得不到照顾,为此不安,因此产生忧愁。这种感情是当下产生、发自内心的,不需要什么道德规范去约束。
    本章,如上章,同是站在具体个体的角度,审视“孝”作为一个具体的个体行为的当下性。孝,不是一种虚无飘渺的道德概念,而是一种真切的当下的感情,纵使你生病,也当下产生担忧父母的感情,这就是孝。当然,平时没有生病时,当下产生担忧父母的感情,同样也是孝。但在生病等极端情况下,依然能当下自然地产生担忧父母的感情,这种孝才算是经历考验的。有些所谓的孝子,平时口比蜜甜,真到紧要关头,只想着自己,所谓久病床前无孝子,更不用说自己生病等情况了,这些都不能算是真正的孝。
    注意,这里的“疾”只指生病,不指那些不当行为等导致的过患。人间最大的不幸莫过于白发送黑发,任何不珍惜自己生命的,因为一些恶习而遭遇意外的儿女,都是世间最不孝之人。另外,因为自己的行为遭受伤残、牢狱等,道理也是一样的。为什么?一个因为自己的不当行为而导致伤残、牢狱、甚至死亡的,绝不可能在当下真正产生对父母的担忧,这些人心里如果真的担忧父母,就不会容忍自己有任何不当行为而把自己陷入险地。
    白话直译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问孝,孔子说:“(孝就是)纵使自己生病也担忧父母的那种当下产生的感情。”

二、求翻译:父母唯其疾之忧

    父母为其疾之忧。讲“孝心旨在深体父母之心,并尽力解除所担忧的。”意思就是:孝就是让父母心安,体悟父母之心,以父母之心为心,以父母之忧为忧,萦系挂念。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殷实或者养活。

三、《论语》中,“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怎样理解?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儿子,孟子的五世祖,姓姬,名彘,史称孟武伯。孟孙是氏,武是谥号(死后加封),其为兄弟中的最长者(按伯仲叔季排行),故称孟武伯。
    在上一章,其父孟懿子向孔子问孝,本章轮到孟武伯登场同问,论语的这个编排,颇有说不出的意味。
    而孔子截然不同的回答,同样颇堪玩味。
    孟武伯继承父亲的权位,任孟孙氏第十代宗主,继续把持鲁国的朝政,风评比其父更差。
    孟武伯最广为人知的一件事,就是造就了成语“食言而肥”。
    有一次,鲁哀公出访越国归来,孟武伯和群臣迎接,设下洗尘宴。饮宴期间,孟武伯取笑陪同鲁哀公出使的大臣郭重,说:“你都吃了些什么,怎么越长越肥胖了?”郭重人如其名,却备受鲁哀公的宠信,此次出访更是奔劳有功,于是鲁哀公就替其回答,说道:“食言多也,能无肥乎!”言下之意,是讽刺孟武伯为人言而无信,惯于损人利己,中饱私囊,把自己养得肥肥的。这话是当着群臣之面说的,孟武伯当场脸红耳赤,万分难堪。
    此后,孟武伯与鲁哀公关系迅速恶化。后来孟武伯利用权势,威逼得贵为一国之君的鲁哀公流亡他国,终身不能返鲁。
    孔子称孟懿子父子为孟孙(氏),然而有些史书,却称孟懿子父子为仲孙(氏),这里要交待一下。
    这个问题,得从鲁国的第十五位国君鲁桓公说起。
    鲁桓公有四子,嫡长子(正室所生)继承鲁国君,史称鲁庄公;庶长子(妾室所生)庆父及另外两位弟弟,按制度被封官为卿。后来,庆父及两位弟弟把持鲁国朝政,架空了国君。
    鲁庄公死后,庆父阴谋篡位,连续刺杀了两位继任的国君,引发鲁国内乱后,畏罪自杀。其时庆父的幼弟季友当权,在季友的支持运作下,庆父的后裔被分成两支,嫡系继承庆父的权位,以孟孙为氏;其他的庶系子裔,不继承权位,以仲孙为氏。
    古人兄弟按照伯、仲、叔、季进行排列,伯为最长者,季为最幼者。在众兄弟中,庆父排位为仲,其亲裔以仲孙为氏,方合正理。他的两位弟弟分别以叔孙、季孙为氏。
    庆父的幼弟季友鉴于血统和世家照应等考量,让庆父的嫡系继承权位,然而却让其以孟孙为氏。孟是指庶长子,不列入伯、仲、叔、季的排列。以孟孙为氏,其涵意是说,我们的兄弟之情到此为止,你这一脉不要再胡来了!
    故而,把持鲁国朝政及向孔子问孝的,是庆父的嫡系,应为孟孙氏。有一些史书不明白其中的缘由,搞混了两者的关系。
    【孟武伯问孝】——孟武伯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道。
    孟武伯:鲁国权臣,见上文。
    问孝:请教什么是孝道。问,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请人解答。
    当年,孟武伯的父亲孟懿子向孔子问孝,孔子说,孝道就是不违背礼制。孔子的言下之意,是劝诫孟懿子,不要僭越君臣之道,尽臣子的本份。然而孟懿子没有听进去,继续把持鲁国朝政。后来孔子任鲁国大司寇,进行政治改革,收权于国君,因而与孟懿子发生了冲突,经过一场激烈的权斗,孔子失败了,并因而离开鲁国,开始一十四年的周游列国。
    孟懿子之子孟武伯向孔子问孝,是孔子周游列国一十四年,重返鲁国之后的事情了。其时,孔子已是六十八岁的高龄,不再过问政治,专心于著书立说和教育弟子。
    【父母唯其疾之忧】——除了疾病,不可有其它事情让父母担忧。
    唯其疾之忧:只有疾病可以担忧。唯其,解作只有。
    孟武伯把持鲁国朝政,比其父更加骄横。这种违礼乱政的行为,是孔子所反对的。当年孟懿子问孝,孔子含蓄的进行劝诫;如今其子孟武伯问孝,孔子同样含蓄的进行劝诫。
    父母唯其疾之忧,表面上是说,为人子女要尽孝道,除了身体有病之外,其余都不能使父母忧虑。然而这话背后隐藏的深意,其实是说,你如今的所作所为,绝大部分是会让父母担忧得寑食不安的,得改!
    孔子的回答很委婉,充分体现了圣人的语言艺术。
    不过,按后来发生的事情来看,孟武伯也一如其父,没有把孔子的劝诫听进去。
    鉴于此,我作注解如下。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道,孔子说:除了疾病,不可有其它事情让父母担忧。
    ……
    更多的论语注解,请参见本人专栏《论语斩件》。

四、父母惟其疾之忧、怎么翻译?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朱熹和南怀瑾等,把“父母惟其疾之忧”看成一句话,“父母”作主语,“其”指代“子女”,说,父母担忧子女生病,子女应体察父母心,以消其心头之忧,这就是尽孝。

五、《论语》中,“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怎样理解?

    @伍老师前面关于背景阐述的部分个人很赞成,这些背景知识是理解这句话的前提条件之一,但是对于具体章句的解读个人觉得值得商榷。
    父母唯其疾之忧这句话明显是一个倒装句,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来看,这里的“之”是倒装的标志词,所以这句话按照正常的语序来说应该是:
    父母唯忧其疾这里的“其”既指代了孟武伯父母自己,也指代了孟武伯,要理解这点,关键在于对“疾”字的理解:
    【說文】病也。【玉篇】患也。【增韻】惡也。又虐也、怨也。所以“疾”字不光有“疾病”的意思,还有“恶、虐、怨”的意思。其实更准确地说,在古人的视角下,疾病本身也是来源于个人违背自然规则(所谓“礼”也)而导致的恶气在身体的积聚。所以“疾”来源于不修身守礼、不克己自束,这层意思在《孟子•梁惠王下》有非常典型的体现: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在历史上,孟武伯的父亲孟懿子违礼僭越,而他的儿子孟武伯有样学样,并且比他的父亲做得更过分,所以父子二人都有声色犬马之疾、都不知道修身正己、克己自束,这正是他们应该担忧的,这也是为啥前面说“其”有着两层意思,父子二人的毛病一脉相承也。
    为什么面对孟武伯的问孝,夫子会这么回答?因为孝不仅仅有善事父母之意,还有继承传续之意。《礼记•中庸》有言:
    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但是所需要继承和传续可不是声色犬马之疾,而是大道也,所以《礼记•祭统》有云:
    孝者,畜也。順於道,不逆於倫之謂畜。孟武伯继承传续了其父孟懿子的声色犬马之疾,弄错了孝的对象,所以夫子的话外之音其实是让他改错,让他修身克己、守礼而行。
    而这句话对于我们的启发就是,明确“孝”的对象是什么?究竟要传续的是什么?不是父母说的做的就是对,不是说即使他们错了也要按照错的去做。真正明白了孝的含义,自然不存在愚孝的可能。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其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联系邮箱:douxingdu02@163.c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