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离火大大说的已经差不多了,我就补充一下,这个有实封有有虚封,实封就是实打实的租赋归你所有了,虚封就是这么多户的租赋大约有多少,朝廷拿米那布帛发给你,通常还要打个折
作为食邑单位的户是什么概念?
一、作为食邑单位的户是什么概念?
古书里朝廷封侯的时候常说封食邑xx户,这个户是什么概念,数字又是实指还是虚指?在其食邑范围的户的数量会不会变动?
二、唐宋官员头衔格式?
早些时候在某篇文章里看到过对于唐代官员名前一长串头衔的拆分解读,有勋衔有职责,但具体的内容实在想不起来了。求大神们科普。
三、唐宋官员头衔格式?
宋代的例子已有,我来几个唐代的例子吧~
例1:
游骑将军、西州岸头府果毅都尉、上柱国、广饶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
杨敏
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
游骑将军
是杨敏的散官,为从五品上的武散官。唐代禄米、章服皆系于散官官品。
西州岸头府果毅都尉
是他的职事官,亦是他的实际工作岗位。岸头府是设于西州的四个折冲府之一,(左·右)果毅都尉为折冲府次官。岸头府的具体等级史无所载,恐怕为中府或下府,那么这个职事官的品级当为正六品上或从六品下。
上柱国
是他的勋官。为勋官中最高一级(即“十二转”),理论上“视同”正二品。在初唐时尚有实际价值。
广饶县开国男
是他获封的爵位。开国县男为唐代九等爵中最低一等,从五品上。
食邑三百户
即“开国县男”这一封爵相应的食邑数。与”食实封“不同,此为虚封,无实际意义。
例2:
金紫光禄大夫、守文昌右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安息道行军大总管、上柱国、扶阳郡开国公
韦待价
睿宗永昌元年(689年)
金紫光禄大夫
是韦待价的散官,为正三品的文散官。
守文昌右相
是他的职事官,因散官官品低于职事官官品,故加“守”字。所谓“文昌右相”即“尚书右仆射”,从二品。文昌左·右相(尚书左·右仆射)为文昌台(尚书省)实际上的长官,乃宰相之任。
同凤阁鸾台三品
是他的加衔,即“同中书门下三品”。本来,非正职宰相(三省长官)者,加此类衔(如“参预朝政”、“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等)即为宰相。但从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勣任“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起,尚书仆射这正职宰相也必带加衔了。以至到了中宗神龙元年(705年),新任尚书右仆射豆卢钦望因未加衔,而不敢行使宰相职权,意味着此时恐怕已形成“尚书仆射不加衔即非宰相”的一般认知。
安息道行军大总管
是他的使职,亦是他的实际工作岗位。这一年,韦待价以此职领军征讨吐蕃。唐代的行军制度是一种战时出征制度,总领全军出征的统帅——或称某某道行军总管、大总管,或称某某道行军元帅、副元帅,或称某某道安抚使等等。
上柱国
是他的勋官。为勋官中最高一级(即“十二转”),理论上“视同”正二品。
扶阳郡开国公
是他获封的爵位。开国郡公为唐代九等爵中第四等,正二品。
例3:
左散骑常侍、镇南都护、光禄大夫、兼御史中丞、北海郡开国公、食邑三千户
阿倍仲麻吕
约肃宗上元元年(760年)~代宗大历二年(767年)间
左散骑常侍
是他的职事官。从三品的左散骑常侍是隶属门下省的谏官,但阿倍仲麻吕并不实际担任这一职务,而是以“左散骑常侍”出守安南,所以此职在此处实际起到的应是荣衔作用。
镇南都护
职事官,这才是他的实际工作岗位。所谓“镇南都护”即“安南都护”,正三品。该职历来兼任交州刺史,或者说历来由交州刺史充任,所以完整地应写成“交州刺史充镇南都护”之类。
光禄大夫
是他的散官,为从二品的文散官。
兼御史中丞
是他的宪衔。“宪衔”亦称“兼官”,是一种加衔,始于玄宗开元年间。初时给外任官加此等御史台官(风宪官)衔是为了提高受衔外任官的职权与威望,后渐渐又用来赏功。到了残唐五代以至宋初,则因泛滥成灾而变得一文不值。
北海郡开国公
是他获封的爵位。开国郡公为唐代九等爵中第四等,正二品。
食邑三千户
即“开国郡公”这一封爵相应的食邑数。与”食实封“不同,此为虚封,无实际意义。
例4:
剑南西川监军使、兴元元从、朝议大夫、内侍省内常侍员外置同正员、上柱国、赐紫金鱼袋
王良会
宪宗元和四年(809年)
剑南西川监军使
是王良会的使职,即派驻“剑南西川”这个方镇的监军。这是他的实际工作岗位。
兴元元从
是他得到的功臣号,说明他在“泾原兵变(奉天之难)”事件中有功。综合他的状况判断,当属于德宗朝三种功臣号中的“元从功臣”。
朝议大夫
是他的散官,为正五品下的文散官。
内侍省内常侍员外置同正员
是他的职事官。内常侍乃是内侍省的次官,正五品下,正员定员6名。王良会作为“员外置同正员”的内常侍,享受与正员内常侍同等待遇。此职在此处起到的是类似本官(正官、阶官)的作用。
上柱国
是他的勋官。为勋官中最高的一级(即“十二转”),理论上“视同”正二品。到中晚唐时期,已不剩多少实际价值。
赐紫金鱼袋
散官官品三品以上,公服着紫袍;玄宗开元年起,京官及部分外官服紫者,皆佩金鱼袋。王良会散官不及三品,于是天子赐下紫袍与金鱼袋,以示恩宠。即所谓“赐章服”中的一种。
例5:
翰林待诏、朝议郎、守梁王府司马、上柱国、赐绯鱼袋
唐玄度
文宗开成五年(840年)
翰林待诏
隶属翰林院的使职,以琴·棋·书·画·僧·道·阴阳·医术·天文等特殊技艺服务于皇室,地位低下。唐玄度乃是一名翰林书待诏。
朝议郎
是他的散官,为正六品上的文散官。
守梁王府司马
是他的职事官,从四品下,因散官官品低于职事官官品,故加“守”字。高宗以后,王府官日益不受重视,失去具体执掌,形同虚设(有些甚至根本不设),渐渐沦为寄禄之用。此职在此处起到的便是本官(正官、阶官)的作用,与当时的梁王李休复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上柱国
是他的勋官。为勋官中最高的一级(即“十二转”),理论上“视同”正二品。到中晚唐时期,已不剩多少实际价值。
赐绯鱼袋
散官官品四·五品,公服着绯袍;玄宗开元年起,京官及部分外官服绯者,皆佩银鱼袋。唐玄度散官不及五品,于是天子赐下绯袍与银鱼袋,以示恩宠。亦是“赐章服”中的一种。
四、薛宝琴编的十首怀古诗暗藏的谜底是什么呢?
趣侃红楼224:无解灯谜,十首怀古诗费解,强作解释,不知春灯谜为何?
贾母认为作诗不如作灯谜,李纨就带着大伙在暖香坞一边看贾惜春作画,一边作了几个春灯谜。
李家三姐妹和宝黛钗湘四人,一共做了八个灯谜,各有伏笔。基本还是围绕着前文的《咏红梅花诗》,揭示贾家兴亡和宝黛钗湘四人的故事。前文做了解释,不提。
薛宝琴素有捷才,头天在芦雪广即景联诗时就已展示。如今一会儿工夫,竟然前后做了十首怀古诗灯谜。每首诗打一件俗物。
十首怀古诗谜底历来有争议。君笺雅侃红楼将推到前人的观点,只采用本人的理解。会在每首诗后标注“谜底”。
而本文简单解读一下诗中内容所影射的人物。后面会有专门十篇内容解读十首怀古诗,到时候再详细讲解“谜语”。
赤壁怀古其一(河灯)
赤壁尘埋水不流,徒留名姓栽空舟。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赤壁怀古》典出赤壁之战。曹操率百万大军伐吴。却被周瑜大败。
苏轼曾在赤壁追忆“三国周郎赤壁”,宝琴却说“无限英魂在内游”。
汉末三国,赤壁之战孙权联刘抗曹,火烧曹营大败曹操,使得三分天下大局定鼎。
赤壁之战的本质是什么?是孔子说得“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曹操、孙权、刘备都是汉室臣子,曹操却像《季氏将伐颛臾》一样,为了私利讨伐孙刘,不谈胜败,都是孔子说的不义之战。
所以,薛宝琴《赤壁怀古》这首诗,应该是暗指贾元春“虎兕相逢大梦归”。背后影射的是皇帝、贾家、贾元春三方面的“心有不甘”,导致的一场兴亡故事。
交趾怀古其二(马车)
铜铸金城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交趾古时指南越境内,秦汉以来一直为中央番属。《交趾怀古》讲的是马援平定交趾叛乱的故事。
马援是东汉名将、开国功臣。“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马革裹尸既是典出于此!
唐代李贤注引《广州记》曰:“援到交趾,立铜柱,为汉之极界也!”是说光武帝建武十六年,交趾羌族发生叛乱,马援受命出征,一举平定,并在象林南树立两个大铜柱,以作为疆界。
《交趾怀古》暗指贾探春远嫁异国为王妃,并在异国他乡大放异彩的故事。
贾探春在家苦于无法实现抱负,恨不能生为男儿,远嫁海外异国,女儿身份能做很多事。以贾探春之能,当堪比马援不辜负天生之才。
钟山怀古其三(盐)
名利何曾绊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
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
《钟山怀古》说的是南朝周颙的故事。
周颙擅长老庄、易学之道,在金陵钟山隐居,被时人称之为堪比陶渊明的名士。
但周颙却应诏出仕,成为朝廷高官。世人对其大失所望,认为他沽名钓誉,浪得虚名。
周颙不为浮名所累,出仕后做了很多不为名利只为天下百姓的好事。他的易经、老庄之学更是影响同僚。无为而治深得人心。
周颙不畏世人嘲笑,只因世人不解他之德行操守。应该是妙玉“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的写照。妙玉也是那“名利何曾绊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
淮阴怀古其四(米)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淮阴怀古》是淮阴侯韩信承受胯下之辱,却有平定天下,做“三齐”共主的才能。
韩信人穷志高,曾忍“胯下之辱”,也曾受老妪一饭之恩。最终实现凌云志,创下不世功勋。可惜终究为汉高祖、吕后忌讳,设计诛杀。
韩信有才,却不能取信于主,是王熙凤被贾家抛弃休妻的写照。《淮阴怀古》借韩信遭遇伏笔王熙凤对刘姥姥的[留余庆]善举,正是凤姐、巧姐和刘姥姥的共同影射。
广陵怀古其五(醋)
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怎样?
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
《广陵怀古》说的是隋炀帝开凿运河,被后世诟病昏庸无道的故事。
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利在千年,福荫后世子孙。但隋炀帝为此付出的代价却是遗臭万年的名声和国破家亡的代价。
运河开凿劳民伤财,隋炀帝穷奢极欲,大举南下江都,被称“风流皇帝”。
这一系列故事从秦可卿被骂“爬灰”,死后托梦两件事功在贾家传承。死后葬礼穷奢极欲,亡了贾家……几乎一模一样。
《广陵怀古》影射的就是秦可卿。
桃叶渡怀古其六(茶)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
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桃叶渡怀古》的典故出自书圣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相传王献之有爱妾叫“桃叶”的每次往返秦淮河两岸,他都会亲自到渡口去接送,感情极深。
可惜好景不长,王献之对桃叶的感情来时浓烈,去时也快。只在历史上留下一段风流韵事。
《桃叶渡怀古》有“桃之夭夭”之意,是李纨少年守寡的写照。[晩韶华]说“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锈帐鸳衾。”正是“桃叶”的写照。
青冢怀古其七(酱)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
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
《青冢怀古》是昭君出塞故事。青冢是王昭君的墓,凭吊的是昭君出塞的不得已,红粉死于异国他乡的悲凉。
王昭君被迫与匈奴和亲,诗中表现出汉家无男儿,送女悲远嫁的现实。
毫无疑问这首诗影射的是林黛玉与贾探春被迫远嫁异国为王妃的故事。
后文林黛玉有《五美吟·王昭君》,芙蓉花签“莫怨东风当自嗟”正是昭君出塞的典故……都在暗示林黛玉远嫁以后,客死异乡的现实。
马嵬怀古其八(油)
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
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
《马嵬怀古》是马嵬驿之变,杨贵妃被缢死的追忆。
安史之乱发生,唐明皇带着杨贵妃西逃。走到马嵬驿时发生马嵬驿之变。唐明皇被迫响应哗变军士的号召,下旨命高力士缢死了杨贵妃。
唐明皇回到长安时已是太上皇,晚年对杨贵妃思念不已。白居易据此写下著名的《长恨歌》,歌颂二人的爱情。而清代洪昇也有戏剧《长生殿》的缠绵故事。
《马嵬怀古》影射史湘云与丈夫冯紫英恩爱堪比唐明皇与杨贵妃。史湘云的海棠花签“只恐夜深花睡去”,也是杨贵妃的典故。
后世将海棠比作杨贵妃,将唐明皇入蜀作为与杨贵妃故事的典。所以“阆苑仙葩”指海棠,就源于海棠与杨贵妃的故事。
蒲东寺怀古其九(柴)
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蒲东寺怀古》是《西厢记》的故事。蒲东寺原名普救寺,书生张君瑞和相国崔莺莺就私会于此。
诗中以红娘行穿针引线勾引之事,讲了张生与崔莺莺情定终身。
不过这首诗影射的对象却很有意思,应该是指贾迎春。迎春嫁给孙绍祖,贾家无人同意,是贾赦一力促成。是为“强撮成”。
而迎春的丫头司棋胆大包天,私下与表弟潘又安私定终身,私会于大观园,正是《西厢记》翻版。
《浦东是怀古》借丫头影射,当是贾迎春。
梅花观怀古其十(纨扇)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梅花观怀古》典出《牡丹亭》。据说是杜丽娘的父亲为死去的女儿所建道观。
杜丽娘死于相思之疾,死后却与柳梦梅得偿所愿结为夫妻,还魂重生。其中关键在于一副“画像”!
按说这首诗写的是恩爱之情,但推测却是写贾惜春断绝红尘,出家为尼的伏笔。
[虚花悟]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怎样?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
贾惜春绝情绝性,对应杜丽娘至情至性,是为隐笔。尤其“画”之一字,“入画”引出故事,堪称惜春伏笔。
薛宝琴十首怀古诗,对应的是金陵十二钗,看似缺了两个人。一个薛宝钗,一个贾巧姐。
巧姐与王熙凤同在《淮阴怀古》,薛宝钗之所以没有。在于宝琴就是宝钗的影。薛宝琴作得诗,相当于薛宝钗所作,自然也就没有宝钗的结局和故事。
当然,对于十首怀古诗的伏笔,见仁见智,也可能会有出入。但就像君笺雅侃红楼认为秦可卿房中十几样陈设伏笔金陵十二钗一样。也属个人看法,权当主观。
本文算作粗略一谈,谜底暂时公布答案,后文再作系列解读。欲知后事怎样,且看下回分解!
欢迎关注作者、点赞、收藏,《趣侃红楼》系列文章每天一篇,将为您持续更新!
文|君笺雅侃红楼
五、薛宝琴编的十首怀古诗暗藏的谜底是什么呢?
我来瞎猜一通。每条谜语我标记一下自己有几分把握。想到了什么或者看到了什么别的书迷的答案,就回来更新。这里一些答案,当然是受到了几百年来各位书迷们的启发的;但是猜谜人中,强行胡诌者也有,所以分辨谜底优劣也是猜谜的一环。另,为了我自己猜谜的乐趣,前人的猜想我也没有看得太多。
首先说下我猜谜的准则:
按规矩,谜面里不会出现谜底,哪怕是近义词或很明显的暗喻也不大可能。虽然书中草草提过一句“大家猜了一回,皆不是”,但这大概是将谜题留给读者的借口,不应理解为谜题难度极高。参考书中前文“贾政悲谶语”一节各谜题的难易度,此处的十首不大会有很牵强或明显的谜底。宝琴原话是:“暗隐俗物十件”。这些灯谜是贾母让作的,作者又是近乎完美的宝琴,谜底应当是能让猜中的场面既欢快又得体的。各首怀古的地名中自然有文章。考虑到书中角色的文化水平,分析谜题中的典故可以不避晦涩。每首灯谜的四句,应当没有废句。即,谜底必须符合全部四句,方算成立。大量参照字典、诗词集。字义中有细节。不按索隐、结局暗示等因素主导思路,尽管很迷人。但亦会作为参考。那么来试试看:
赤壁怀古其一
赤壁尘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首先排除“法船”。“空舟”一句,已经泄了字,还猜任何与船有关的,大概是从没猜过谜语。一说“棺材”,虽然贴切,却不符合创作背景。写给老太太的十个节日灯谜,第一个就压这么晦气的东西,宝琴怕不是有病。
先把诗的表意说一下。第一句的“水不流”,指的是曹操赤壁兵败时,士兵从着火的战船上跳水溺死之多,导致江水堵塞。同样的情景,在写曹操屠徐州时,也曾用来描述过死在泗水的百姓。第三句的“喧阗一炬悲风冷”,自然指的就是孙刘联军的火攻和东风了。
那么余下两句,似乎是闲笔。而根据我上面定下的准则,这里是不会有闲笔的。
我的猜想是,这里的四句组成了同一个画面。诗用描绘赤壁之战的手法,整体暗喻了某样事物。后面的灯谜大多也都是类似的手法,但这里的赤壁之战意象更加统一些。
我想说的这个意象是:茶。
红楼中多有饮茶的画面。在第四十一回,妙玉还曾给贾母献过茶,并带有一句“自向风炉上扇滚了水”的描述。风、火、水,就是一个烹茶的基本要素构成。
所以赤壁就是红泥小火炉。茶壶放在上面,水在里面翻滚,却不流动,更有茶叶或茶饼沫子填充,犹如昔日赤壁令江水不流的溺水曹军。而另一边,空舟即茶杯。如果这里是用冲饮的方式,那么壶里就只在煮水,而茶杯里则是“徒留”的名。名,即茗。
煮茶人又是添火、又是扇风,终于水或茶汤煮好了,倒在杯子里。明清饮茶是用“小盖钟”,也是书里提到过的。盖钟又称三才杯,盖、托、碗分别对应天地人。而赤壁之战会发生,正是因为诸葛亮的隆中对策:“将军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取益州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
谜题最后一句里,茶叶继承先前溺死者的意象,此时便是“英魂”,在茶中游动。英:花。茶花的魂,不是茶叶又是什么?
其实讲到此处,已经有了十成把握。但我觉得,“茶”的意象,和赤壁之战的整体意象之间,还缺一个诗词上的联系。三国故事里,酒文化胜过茶文化,所以茶用三国来代指,是有些不贴切的。
总之,我猜本题谜底为:茶炉。六成把握。
(另四成,押走马灯。南宋姜夔曾有诗云:
“纷纷铁马小回旋,幻出曹公大战年。若使英雄知此事,不教儿女戏灯前。”
走马灯也是靠气流转动,内又有火,而水和英魂也都可以用图形来解释,只是未免单薄了些,所以还是主猜茶炉。)
交趾怀古其二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交趾,在越南附近。马援是东汉开国名将,曾镇压交趾叛军。子房当然是指西汉开国名士张良。铁笛的出处有很多,难以定论。戎羌多指少数民族,也与交趾所在的西南对应。镛:大钟。无烦:无需。
首先,我不认为是“喇叭”。铜、镛、振、声、播、铁笛等字眼,均与喇叭关联太过紧密,有谜面直写谜底之嫌。因此喇叭虽然贴切,却不大会是真正的答案。
猜这道题,果然还是要从马援和张良入手。据晋人记载,马援平定交趾后,曾设立铜柱,标记汉朝国界。这与第一句的“铜铸金镛振纪纲”吻合,第二句也顺理成章。
那张良从哪里冒出来的?张良和交趾、铁笛等都没有直接关联,将马援与张良对立更无从谈起。二人之间的联系,似乎就是“汉代开国功臣”这一身份了。前三句都在说马援,最后一句完全可以写一个更贴切的。
这时,我想到“纪纲”这个词。纪纲:法度;网的纲绳。
网的纲绳是什么形状?横线与竖线的交叉,是为交趾。
横竖线上有“铜钟”。我认为,这是指象棋的棋子。
象棋起始于宋代,在明代中期开始兴盛,正与小说的背景相符。当代棋子多用硬木,而旧时则还有象牙以及……铜。不同于其它一些中国传统文化,象棋远播海外,出现了各种分支,也符合第二句。
那么马援即“马”,铁笛即“炮”。如此一来,就连“戎羌”也可以和西南民族的战“象”对应。张良被称赞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就是象棋九宫中的士,甚至是将帅。说起士,明代有一锦衣卫,名字正好叫“纪纲”。而马援、张良等都是汉代人,在诗中又因“铁笛”而处在对立面,组成的意象正是隔着楚河汉界的那记起手“当头炮”。当头炮的对应,也正是“把马跳”。铜制棋子落盘有声,又回到了钟响的意象。
所以本题谜底为:象棋。九成把握。
钟山怀古其三
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
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钟山,再配合“名利”一句,似乎是指南齐周颙。周颙曾隐居于钟山,后又出山做官。南齐孔稚珪曾作《北山移文》,讽刺如周颙者是“假归隐”,故作高深,实则牵挂着俗世的名利。如此一来,“提线木偶”似乎全部符合诗句和典故:牵连难休,招人嘲笑。只是“被诏出凡尘”用来比喻“艺人将木偶放到台前”,似乎稍有不准。提线木偶是福建泉州的特产,而钟山则在江苏南京,两地不是天南地北,却终究有些距离。
我有个更贴切的猜想。
话说南朝梁武帝,亡国之时被大军围城,曾想过用纸鸦将皇帝诏令飞出城外求救的主意。后来这份诏书被射落了,计划也就破产。梁武帝兵败身死。梁都正在建康,即那个钟山所在的南京。“无端被诏出凡尘”说的是离开大地,是一个上升的画面。
这首诗,明着是写南齐周颙,实则联系南梁萧衍。用二人的故事,若即若离地涵盖了全四句。纸鸦由线“牵连”,放来本让人作乐,在梁武帝的故事里却令人唏嘘。如果结合名利,又有身在青云上,却仍无法休绝地上的牵绊之意。无论飞得多高,还是要看放风筝的人是什么心情。
所以本题谜底为:风筝。八成把握。
淮阴怀古其四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这四句加标题都是写的韩信。韩信,死时为淮阴侯,曾封齐王。“三齐”是项羽在齐国故地分别封了三个王而的来的叫法。第一句写胯下之辱,第二句写鸟尽弓藏,第四局写一饭之恩。第三句看上去像是给第四句的铺垫。
然而之前我就反复强调了,这些谜语里不大会有闲笔。第三句会写一句看似没什么信息量的句子,而不是写更有名的灭楚、陈仓等旧事,一定是有意义的。
我认为,这首诗不同于别的,不是意象结合,而是一个字谜。全诗都在写韩信,而韩信倒过来,就是信函。
所以才有第三句“寄言”一说。然而如果只是字谜,较其它几首,稍显单薄。
所以我暂时设想本题谜底为:信函。六成把握。
广陵怀古其五
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怎样。
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这个我觉得是比较简单的。由于简单,所以很可能有遗漏,不过还是姑且一说。
广陵在今江苏淮安,旁边就是扬州和南京。不过“隋堤”就远了,是大运河上的堤,在河南永城。好在这道题的谜底可以将一切都联系起来。
蝉是夏景,而鸦则多代表衰败。蝉与鸦“转眼过”后,就是春季,恰与“风流”相近。那么春天、风流、隋堤三个意象,就令人想到柳。隋堤旁,自建成以来,全都是柳树。
其实柳的意象还不止于此。明清易代时,在秦淮,即江苏南京,出了八位名妓。为首之人,柳如是。所以“占得风流号”,还不止是寻花问柳之意,更是直接联系当时的名人。只不过红楼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唐宋之后的某个虚构的盛世(不能点破是明朝),所以也不能直接说出柳如是的名字。
那么最后一句呢?“纷纷口舌多”是什么?
是纷纷柳絮。口舌多,即絮叨。只是柳絮似乎不太“俗”。
所以本题谜底为:柳絮。八成把握。
桃叶渡怀古其六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
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我觉得这是最难的一题,想了我一整天,得来的答案大概五成把握而已。但这个思考的过程,我却十分满意,在这里记录下来,或许会对其他人有启发。
由于很难,所以我……看了攻略。但看到的几个参考答案又都不大对。有说桃符的,这属于缺心眼。另有一说鸟笼,用让鸟饮水的小碟对应第一句中的“浅池”,是很妙的;二、三句对应鸟笼形状,最后一句说的是笼子挂着的样子。但这个答案里,一些牵强的地方也很多,比如将“衰草闲花”解释为色彩不鲜艳的鸟。按我开头定下的准则,如果有哪怕一句诗不符,这个答案应当就不对了。另有一种猜想,说是笔。这个倒是有些说头的。
稍稍回溯,先解释一下诗的表象。桃叶渡这个地方,曾有一件轶事,那就是东晋书法家王献之(王羲之的儿子)传说曾在这里与爱妾桃叶分离。所以第二句的“枝”字,大概是谐音王献之的名字。“六朝”是指从三国的曹魏/东吴到晋到南北朝期间,以南京为首都的六个王朝。南京也是因此而得名“六朝古都”。王献之曾任官,所以也就是朝廷的“梁栋”了。而最后一句“小照空悬壁上题”,其实也是王献之的故事。谢安曾求王献之给新建好的太极殿写匾额,编了个故事,说曹魏时有块扁还没写就被工匠误钉在大梁上了,只好让当时的一个官员兼书法家韦诞坐在一个悬空吊着的凳子上去写。等他写完,头发都白了。王献之听了故事之后,不但没被说动,反而反驳说,如果这事是真的,那正说明曹魏无德,不能长久。
为什么谜底猜是笔有道理呢?第三句的“六朝梁栋多如许”(六朝的大官多是这样子的人;如许:如此的),指的应当是六朝总是这种多情才子、艺术家当官。这段时期,汉文化高速发展,书法、文学都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王献之本人又是诗人兼书法家。而第一句和第二句,如果用笔来解释,可以视为绘画的内容和技法,第三句用才子代指笔,第四句是又说绘画(小照:肖像画)又说书法(壁上题)。
似乎很有道理。然而好虽好,我却偏不喜欢。
用书法、绘画等等去暗示笔,实在太直白了,更何况第四局的“题”字已有泄底的嫌疑。而且第一句,如果说“浅池”还可以用砚台来对应,花和草却完全没必要,似乎是闲笔了。这是不大可能的。
于是我放弃了这条思路,重新去想,想到了另一样东西:木梳。
之所以会想到木梳,首先是想到了第一句在说什么。“衰草闲花映浅池”,在我看来,是一个非常高明的比喻:梳妆镜。
铜镜问世前,古人用水盆为镜;即便没这层关系,镜子“映浅池”也毫不牵强。那么衰草闲花呢?为什么是“衰”和“闲”这两个没有直接关联的字对应?所以我认为,“闲”是很重要的,不是虚字。空闲的花,衰败的草,对着镜子,这是一个梳妆的女人,一个有空闲、头发如草般稍有些乱蓬蓬的对镜女人。
于是我想到了梳子。桃木梳很流行,有辟邪的心理作用,据说还能活血。梳子齿和被梳开的头发也对应“总分离”的意象。六朝梁栋似乎可以把重点放在“朝”字上,取另一个音,视为朝时梳妆,而梁栋则又是垂直排列的条状木头,还是梳子。想到此处时,我很兴奋,却被最后一句诗卡住了。小照空悬壁上题,怎么想也想不到梳子。倒是另一个我琢磨了一阵的谜底,挂屏,更加贴切。挂屏上有小照,也有题字,镂刻的木头也符合前面几句。然而贴合度实在不算高,最终还是放弃了。
梳子本该也就此放弃,但我忽然想到,“梳”和“书”同音。也许作者在这里埋了一条谐音梗作为第二重密码呢?否则王献之的典故等等,岂不是都白铺垫了?于是木梳的意象,弃又不是,留着又无处发展。我重新审视这道题,想到将第一句解读为对镜梳妆的女人,仍然恰当。而这时,那些乱七八糟的拟谜底,都聚拢了起来,拼成了一个新图样。
第一句是镜子。
第二句,受到王献之和桃叶故事的影响,我们先入为主,会理解为“桃枝总是离开桃叶”。然而汉语的语法是流动的,这里还可以理解为“某种东西总是与桃枝、桃叶分离”,仍然通顺。那么什么和桃枝、桃叶分离呢?桃子或桃花。我认为这是在比喻女人的脸蛋,是在往腮上打胭脂,让“面如桃花”。
第三句仍可对应梳子。“六朝梁栋多如许”,整句理解下来,依然引向了书法家们。书、梳同音,梁栋的形状又和梳子相同。
那么第四句呢?梳妆完毕了。镜子不再照着“衰草闲花”,而是一个美人,一个可以画成“小照”的美人。所以小照就是那面镜子,镜子背面的铭文就是“壁上题”。将镜子的意象代入回前面几句,“桃枝桃叶”也可理解为镜片与镜支的关系。六朝梁栋贴切,因为镜台多设计为“宝座”的样子,姑娘化妆倒好像是上朝了。这么一来,说梁栋们“多如许”,亦有一层讽刺。更何况,六朝古都南京是什么地方?就是金陵。另外,第四句如果还是暗合王献之拒绝题匾的故事的话,那么那个写匾额写到头发变白的韦诞,也可代指老年妇女。到那时,还有什么梳妆的乐趣呢?镜子不过“空悬”罢了。
怎么样,很有道理吧?可是这里花了这么多笔墨去解释,反而觉得晦涩了。因此我把握很小。
总而言之,本题的谜底拟定:镜台。五成把握。
青冢怀古其七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
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这一题向来是没有争议的,谜底就是墨斗。
本题的妙处不在“是什么”,而在“为什么”。真的是很有意思的谜面。
青冢是王昭君的墓地。这首诗全部都在讲王昭君。黑水是塞外的景象,“咽不流”又如欲哭无泪。“冰弦”一句是指王昭君的琵琶。汉家制度指昭君出塞故事中的选秀与和亲两件常事。“樗栎”出自庄子的《逍遥游》,指大而无用的树,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讽刺除了昭君以外的任何一个相关汉人。
为什么这是“墨斗”呢?
墨斗是传统木工工具。它有以下这些部分:一个圆斗,称为“墨仓”,里面是墨,然而不是墨水而是由棉花一类的材料吸收、保存的墨;线轮和墨线,可以想象现代的卷尺,蜷曲在墨斗里时经过墨仓、染上颜色。墨线拉出来后,就是一条很便捷的直线。把线提起来一弹,墨的痕迹就在木材上留下了,比用直尺和铅笔方便。
因为这条线的缘故,古来多有将墨斗比喻为琴的。而这里宝琴的诗句把墨斗比喻为琵琶,其实更加贴切,因为墨斗的形状本来就像琵琶。
所以樗栎的羞愧,也是因为木匠嫌弃它们不能成材。第一句里黑水不流的意象,也对应墨斗虽然存墨却不用墨汁的设计。最妙的是“汉家制度”一句。如果不考虑王昭君的故事,说起汉家制度,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春秋百家争鸣,但有两家是最大的。汉代独尊儒术,所以打压了哪一家?墨家。
哦对了,墨斗,用委婉的方式去描述,不正是“青冢”吗?
太妙了。
所以为什么我不说某某谜底我有十成把握?因为真正的好答案在这里,是让人拍案叫绝,不仅找不出一点错,而且越想越心悦诚服。墨斗作为本题的答案,是从历史、典故、形状、立意等各个层次去看,都完全符合的。的确,不一定每道题都达到这个水平。但曹雪芹特地留了这十首灯谜让读者猜,想必是得意之作,每一篇都是这种水平才更正常。
顺带一提,我没有见过真正的墨斗。如果不是前人的分析,反而在这道题上我大概是猜不出来的。致敬前辈红学家。
总之,本题谜底为:墨斗。十成把握。
马嵬怀古其八
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
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老规矩,因“脂”字泄底,先排除胭脂。
马嵬坡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了。杨贵妃在这里,因六军不发,由唐玄宗被迫赐死。然而这里有个奇怪的地方。杨玉环之死,多是作自缢而死。这首诗中用来表现死亡的“温柔一旦付东洋”,却是个溺死的意象。虽然可用“付诸东流”之类的词来模糊解释为一切成空,但终究不贴切。
其实想到这一节,这道题算简单的了。想到马嵬坡、杨玉环,就会想到白居易的《长恨歌》。里面提到“脂”和“温”字的诗句,是这样说的:“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就是贵妇在沐浴。
而第一句的“脂痕”,还可以理解为“胭脂的痕迹”;“渍汗光”则是汗渍。这两者都怎么样了呢?用温水揉一揉,就洗掉了。洗的时候,不小心水溅到衣服上,抑或是衣服上遗下了“风流记”(疑车)所以必须要洗一洗,所以最终留下了香味。有种东西,是贵族洗衣、洗脸必备的,由猪胰、皂荚、香料等制成,而且历史悠久。
所以本题谜底为:肥皂。九成把握。
蒲东寺怀古其九
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宝钗说这一首和下一首都没有考据。信了她就有鬼了。
蒲东寺是《西厢记》中的主要场景地名,小红即红娘。红娘偷偷带张生去西厢,撮合他和崔莺莺,事发后被老夫人惩罚,然而生米已经煮成了熟饭。嗯,张生和崔莺莺月下幽会,可不仅仅是约会而已。这四句诗就是红娘这个角色的全部剧情概要。
这样的故事,连离经叛道的宝玉和黛玉都要偷偷摸摸读,而且读着还不忘批评几句。像宝钗这样稳重而又符合传统观念的大家闺秀,当然是就算知道也要装作不知道。
红娘的媒婆功效,常被称为“牵线”。女红又通“女工”。这个意象符合诗中的每一句话。针最早为骨制,而且轻盈,好携带。第二句用了“撮”字,强调是指尖上的动作,也符合针线。针刺下去,却要吊着线再起来才能缝下一针,而针正是勾引着线同行在布料上的。
这么一想,似乎非常简单。上面有些谜语,因为过于简单,我反而没了把握。但在这里,因为宝琴的用典是“正经人”不敢点破的一出俗戏,假想的猜谜者是更加下里巴人些的人物,简单反而对了。如果说这些解释都是牵强附会的话……“牵强附会”倒也正是个针线活的画面,不是吗?
所以本题谜底为:针线。九成把握。
梅花观怀古其十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和上一题的《西厢记》一样是正经人家的“禁书”,这里讲的是《牡丹亭》的故事。官二代杜丽娘在梦中和书生柳梦梅相爱,伤情而死。她的尸体葬在梅树下,魂魄却去找到柳书生,最后还魂复生,正是在梅花观。经过一番曲折后,爱人有情人终成眷属。这里所谓“梦里相爱”,也是在开车了……所以才是禁书。
“不在梅边在柳边”,是杜丽娘的心声。但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也是个字谜,答案便是:卯,应该无需解释。初得卯字时,我一下没想到有什么用。但第二句的“婵娟”也是很明显的暗示了。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正是用“婵娟”代指明月。那么第一句中的“卯”,岂不恰好是兔子,而且是捣药的玉兔?
这么一来,第三句也很好解释了。“莫忆春香到”暗示我们去想反义词,即秋天。秋天的团员,正是赏月、吃月饼的中秋佳节。于是第四句也很贴切:《牡丹亭》里多有将西风与中秋联系起来的唱词,如第二十出的“你便好中秋月儿睡受用?剪西风泪雨梧桐”。于是本题的四句诗,都指向中秋赏月。
所以谜底必然是和中秋相关的事物。我觉得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团扇。然而诗中已有“团”字,本不该取团扇之意。好在团扇还称纨扇、宫扇。而这两个词,又暗指十二钗中的李纨李宫裁,令人不得不遐想。不是梅而是柳,暗示天气热,所以要扇子。“画婵娟”指扇面的图案。“团圆”指形状。“西风”指扇风。四句皆合。
和之前一样,仍是因为《牡丹亭》不会由正经人提及,所以可以容忍比较明显的答案。
所以本题谜底为:纨扇。九成把握。
一路猜下来,不得不说,曹雪芹实在是太厉害了。这些谜面,本身用诗的格式,哪怕对其中的寓意一窍不通也依然朗朗上口。而细品其意,有历史典故、画面、寓意、谜题、甚至针砭时事等多个层次的解读方式;更何况,如“梅柳”一句,极可能暗合书中的梅家(薛宝琴未来公公家)以及柳湘莲(令人唏嘘的显眼男配角),所以也可推想这里的诗都有故事意义,是用来暗示结局的。如此多层次的写作,每首都浓缩在三十字左右,而且随手一挥就是十篇,真不知曹雪芹从哪里想来。而这十首怀古,在书中其实无足轻重,只是某一回的引子罢了,几乎没有篇幅,而且从此再也没提过。这个写作功力的差距,让我一时难以静下心来写自己的作品。
我又想起来,除了宝琴的十首灯谜,宝钗、宝玉、黛玉三人也在同一场景里各自拟出一道书中没有答案的谜题。合在一起,是十三首,恰好可以对应金陵十二钗外加不在其列但必定包含在内的宝琴(梅花观怀古)。所以不索隐大概是不可能理解这些诗篇的。这些故事上的分析以及宝玉三人的谜底,以后再说吧,也许写在这个答案里,也许链接在别处。
这里开了个红楼相关的新坑:
最后,我自己也出一道吧,探一探和曹雪芹的差距:
雾灵山怀古
卷卷天书通***,饲驹挂甲闹市得。
乘风破浪百转拓,雌雄泾渭镜中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