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第八期来了

北京

 

   《博览群书》,1985年创刊,由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题写刊名,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胡乔木撰写发刊词,是光明日报社主办的综合性思想文化月刊。“砥砺思想,宁静心灵”是我们的追求,“知识人写给知识人”、“名家作品名家看”,已被这本杂志坚守38年。

北京

   当我们聆听远古的歌声,有《春江花月夜》的清雅柔美,也有《十面埋伏》的慷慨激越。从史家之游侠到小说中的“侠之大者”,中华古典时期的侠义精神渐渐融入战地军歌,汇入家国情怀的全图景之中。军歌嘹亮,响彻云霄。进入近现代时期,侠义精神又与保家卫国的牺牲精神融为一体,留下一曲又一曲中华民族的英雄赞歌。

   追溯国家军队的现代化进程,离不开中国古代侠文化为国为民、舍生取义的英豪之气。中国的侠文化源远流长。《韩非子》中关于“儒”与“侠”的表述是目前已知文献中最早提到“侠”的经典文本,“侠”与“儒”的并提中彰显出所具备的武力特质。司马迁《史记》中列有专门的《游侠列传》,游侠群体的共性是能做到“然其言必信,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路见不平便有侠拔刀相助,有信重诺而不惜牺牲自我。于是,史家之绝唱中有荆轲明知难以成事,却毅然前行,伴随易水壮歌上演了牺牲自我的一幕。无论是居于庙堂还是行走江湖,侠身上独具的热忱和情怀自然地融入文本之中,一个一个奔走的身影演绎着或悲或喜的人生故事。侠的衣着,侠的剑器,侠的身法,侠的武技,都是激发阅读欲望的兴趣点。只要有侠存在,相关的叙事文本就会受到读者的青睐,仗剑行侠当可快意恩仇,浪迹天涯却能笑傲江湖。中古小说史中的“侠”仅仅是文本的组成部分,因“侠”而完成情节设计;近古时期则出现专题的武侠小说,侠客在世俗化中饱蘸人间烟火气,终成文学家笔下的闪光形象。

   当今时代,是一个崇尚英雄、学习英雄、捍卫英雄、关爱英雄的时代,让我们首先懂得英雄,理解英雄。

   本期的四篇文章立足于文学经典,从中发掘出侠文化的特征所在。四篇文章既有立足文学史宏观视野的条分缕析,又能回到文本进行微观考察,令我们读罢意气风发。

   ——田恩铭(文学博士,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教授)

   王皓:先秦的侠士为何温暖了中国历史——“请古典讲侠义”之一

   邵颖涛:唐代侠客的活动场所及其武力值——“请古典讲侠义”之二

   王庆珍:当“侠”走进宋代传奇后——“请古典讲侠义”之三

   高春花 魏旭:冷观近代报刊之侠女传记——“请古典讲侠义”之四

怀念 ——许小济(许力以之子,高级工程师)

   岳洪治:向我推荐《博览群书》的人——写在许力以百年诞辰之际

   袁亮:我认识的许力以同志

推介

   胡鸣:直到读《西三条二十一号——鲁迅在1925》

   张建伟:随罗鹭打开《元代印刷文化与文学研究》

错了吗

   萧跃华:《湖湘世家:鼓磉洲罗氏》这八处阙误

   艺术生活

王海雄:汉末魏晋“西州书家”的几个问号

   书人故事

   崔国清:洞察隐藏在文章中的文学幽灵——评《刘项原来不读书》

   徐晓军:我辈非刘项

   赵勇:喝不求解渴的酒

序与跋

   陈才智:从西南人李白东北人高适到《长安诗选》

   文化视点?名家酒事

   酒的历史要追溯到遥远的远古时期,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演变,酒逐渐成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上到王公贵族,下到平民百姓,总是能够从酒中找寻到契合点。试想,如果人类社会的发展离开了酒将会怎么?人们可能会失去太多的情感表达,乐趣、悲伤与愁苦将会平淡无奇;也可能会与现存的文化经典擦肩而过,《将进酒》的诗句定然不会成为千古绝唱;抑或会降低生活的品位与哲学的思索,酒神精神的光芒也会暗淡无光。

   酒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物质而存在的饮品,更重要的是它已然内化为了社会文化而存在,已经深深地印刻于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之中。古代传说中有酒的故事,书法艺术中有酒的激荡,甚至在古老哲学中都可以析分出酒的元素。

   ——张勇(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沫若纪念馆研究员)

张勇:郭沫若的酒局——“名家酒事”之一

   徐婷:酒与汪曾祺的人间味道——“名家酒事”之二

   史宁:从老舍纪念馆里的小酒壶说起——“名家酒事”之三

   随笔札记

   周岩壁:白居易的两只鹤

   刘诚龙:杜甫王维司马迁——伤心人写正心文

评论

   郑杰:昌耀对燎原的永别和托付

   文化地理?走进文学看西北

   在中国历史上,西北有其特殊的军事地位和人文意义。甲骨卜辞中多有与“西土”“西北”相关的卜问,著名的西北昆仑墟,在《山海经?海内西经》中是“帝之下都”“百神之所在”,而上古至秦汉的历史,也让太史公得出了“收功实者常于西北”的结论。直至南宋时期,仍有“自古中兴之主,起于西北,则足以据中原而有东南”的名言。自汉代张骞通西域后,西北又成为丝绸之路及东西方文化交流尤其是佛教东传的通道。仅此数端,也可见西北在中国政治、军事、文化乃至宗教史上的重要地位。

   在古代诗文中,西北的上述文化积淀,多通过特殊的地理、气候、民风及相对频繁的战事叙写予以呈现。白草黄沙的地域风貌、金戈铁马的英雄豪情,构成了“西北”与“江南”迥然有别的文化符号。本栏目的三篇文章选取三个典型个案,或梳理庾信诗赋中的“伤心”长安,或为我们展示了王维笔下的西北风物和民俗,或对北宋仁宗朝有关宋夏战事的西北书写加以细致剖析。其中后二者又从一个侧面突显了唐、宋之“西北”的不同。而在当今“一带一路”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背景下,重温历代文人笔下的“西北”,品味其文学魅力、文化蕴涵的同时,或许从中也可获得若干现实启迪。

   ——刘怀荣(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怀荣王瑞雅:庾信写长安为何悲情时现——“走进文学看西北”之一

   兰翠:王维为西北留下的自然镜像——“走进文学看西北”之二

   邓静:宋仁宗时的战事书写怎么讲西北——“走进文学看西北”之三

   钩沉趣考

   刘阳杰 马如:《水浒传》梁山好汉的教育问题

   书人茶座

   陈德弟:“孙犁不朽”之我见

北京

北京

   小程序体验码

   扫描阅读《博览群书》电子版

   博览群书

   订阅热线:010-67078106、67078107

   投稿邮箱:gmblqs@163.com

定    价:21元/册;全年252元

   邮发代号:2-868

   总发行处:北京报刊发行局

   订阅地点:全国各地邮局

   开户银行:建行北京明光支行

   户       名:光明日报社报业集团

   银行账号:11001079200059166188

博览群书杂志微信公众号:Guangmingdebolan

   邮局订阅请扫码

文章来源:推荐,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其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联系邮箱:douxingdu02@163.c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