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补三泻什么意思

三补三泻什么意思

本文给大家介绍三补三泻什么意思对应的知识点,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问题一、怎样判断肾阴虚和肾阳虚?

    【友情提示】本回答涉及的药物仅作为医学科普, 如需用药请线下就医。

问题二、六味地黄丸,三补三泻?

    地黄补肾泽泻泻,山萸补肝丹皮泻,山药补脾茯苓泻。

问题三、景岳全书说“补阴不利水,利水不补阴”,但为何六味地黄丸还要加入茯苓泽泻?

    这个问题挺好的。详细回答一下。
    六味地黄丸是宋·钱乙在张仲景《金匮要略》肾气丸基础上变化而来,中医界对其配伍多以“三补三泻”来解释,熟地、山茱萸、山药三药肾肝脾三阴并补,益肾填精,这点基本无争议,但对茯苓、泽泻、丹皮三药存有争议。
    多认为是防止补阴太过的“反佐药”,称作“三泻”也叫“三开”。也有认为茯苓、泽泻之属乃渗利之品,是补阴剂的配伍禁忌,会影响补阴药的药效。张景岳则径去三药,加味组方左归丸、右归丸。到底怎样理解“三泻”药的作用,何时应去掉,何时当保留,用法还是有讲究的。
    想了解方中6种药物的配伍意义,须从肾气丸原方的证治和配伍情况入手。肾气丸在《金匮要略》中凡五见,分别用治脚气、虚劳、痰饮、消渴、妇人转胞等,虽病证不一,但都有水液代谢异常的症状表现,或小便不利或尿频量多。
    肾的功能众多,这里是“肾主水”功能异常,出现水液代谢紊乱表现为小便不利或尿频量多。从体用解释此方配伍更为清楚。“体”指物质基础,“用”指功能,五脏皆是“体阴用阳”,不只是肝。
    肾为五脏之一,肾属阴,主藏精,阴中有阳,化精为气。肾之用是多方面的,主水、主生长发育、主生殖、主骨生髓、主纳气等均为其用。肾气丸五证均有水液代谢异常的表现,病机当为肾之体虚用弱,致水液代谢不利,出现水湿停聚。
    方中重用干地黄八两益肾填精;山茱萸四两入肝肾,乙癸同源,补肝益肾;山药四两补脾益肾,以后天补先天,并可实脾消水,三药或直接或间接地补肾,补的是肾体之阴。配桂枝、附子各一两,少量应用温阳药意在温阳化气,使肾精转化为肾气,通过三焦布散全身。肾气充其功能自复,既然有水液代谢不利则以茯苓、泽泻淡以渗之。
    至于丹皮,肾气丸所治5种病证中,虚火证候不明显,而水液代谢失调证候较著,从张仲景“血不利则为水”的学术思想出发,丹皮主要作用是活血利水而非用以“清泻相火”,这样茯苓、泽泻、丹皮三药功在通利水液、祛水邪以助“肾主水”之用,使其复常当属“佐助药”。全方补阴化气利水,配伍严谨,正如张山雷所言:“抑知仲师八味,全为肾气不充,不能鼓舞真阳,而小水不利者设法……立方大旨,无一味不从利水着想。
    钱乙认为小儿肾多虚证,阳气甚盛,将《金匮要略》的八味肾气丸减桂、附,易干地黄为熟地黄,名地黄丸,用治小儿“肾怯失音,囟开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白等”,类似于小儿五迟五软,属肾虚发育迟缓之证。
    明·薛己名之六味地黄丸,赵献可对此方倍加推崇,逐渐成为滋阴补肾的经典方剂,并衍生出诸多类方。
    钱乙用地黄丸所治的小儿发育迟缓之证,与肾气丸证同属肾之“体”虚,但“用”之不同。地黄丸是肾主生长发育之“用”异常,补体三药保留,以益肾填精,合情合理。若嫌药力不足,可加菟丝子、枸杞子等同类药物增强补肾作用。所治病证中没有水液代谢方面的症状,也没有虚中有热的表现,本应将茯苓、泽泻、丹皮三药删除,
    但钱乙却错误地将三药保留在治疗肾虚生长发育迟缓之证的处方中。后世因袭沿用,此方成为滋阴补肾之名方。可是,在养阴药中配伍利水渗湿药只能使养阴作用减弱,对于三药在方中的作用,解释起来并不那么通顺,于是就有了“三补三泻”的牵强说法。
    如明·龚居中在《红炉点雪·六味丸方论》中说:“盖茯苓、泽泻,皆取其泻膀胱之邪。古人用补药,则必兼泻邪,邪去则补药得力,一辟一阖,此乃玄妙。后世不知此理,专一于补,所以久服必致偏胜之害。”
    清·汪昂《医方集解·补养之剂·六味地黄丸》云:“熟地温而丹皮凉,山药涩而茯苓渗,山萸收而泽泻泻,补肾而兼补脾,有补而必有泻,相和相济,以成平补之功。”
    张秉成《成方便读·补养之剂》云:“此方大补肝脾肾三脏、真阴不足、精血亏损等证。古人用补,必兼泻邪,邪去则补乃得力。故以熟地大补肾脏之精血为君,必以泽泻分导肾与膀胱之邪浊为佐;山萸之补肝固精,即以丹皮能清泄厥阴、少阳血分相火者继之;山药养脾阴,茯苓渗脾湿,相和相济,不燥不寒,乃王道之方也。”
    由此“三补三泻”的说法,逐渐形成并深入人心。
    而有些医家如张山雷究其方源论述则更为公允:“仲阳减去桂附而欲以治肾虚,则丹、泽、茯苓渗泄伤津,已大失肾气丸之本旨。而方下所谓失音囟开,神不足、面白云云,又皆阴阳两惫之大症。温补滋填,犹虞不济,岂丹、泽、茯苓所可有效。是仲阳立方之初,已不无误会。宜乎立斋、养葵之徒,依样葫芦,尤其药不中病。而今之俗医,犹有认作滋填补益之良方者。虽皆中薛、赵辈之毒,盖亦未始非仲阳有以误之。”
    “丹皮、泽泻、茯苓”三药在肾气丸中为利水而设,称为“三泻”也未尝不可,但泻的是因肾虚所致水液停聚之水邪,属“佐助药”,不是嫌补阴药滋腻而加的“反佐药”。若嫌地黄、山茱萸滋腻碍胃,则可加陈皮、砂仁、鸡内金等助脾胃运化。
    钱乙地黄丸以补肾阴、助发育为目的,“丹皮、泽泻、茯苓”当删却误留,被误解为以利湿药防止补阴太过不合情理。
    有当代学者也认识到,补阴时不宜加渗利药,但拘于前代“三泻”的解释,只是说用量不宜偏大,并没有认识到对补阴而言,即使少用也是有害无益的。
    如金钰[1]认为,“六味地黄丸所治诸证,不过是肝肾阴虚失于滋养;或肝肾阴虚、虚火内生之证,无明显的水液代谢障碍而水湿停滞的病症。六味地黄丸中的茯苓、泽泻、丹皮用量偏大,导致伤阴。”
    张尊如[2]认为,“尽管六味地黄丸仍是以补药为主,泻药为次,但仅作为‘防补敛邪’之用的茯苓、泽泻、丹皮,其用量仍然显得偏大,这就必然导致因无端渗利而伤阴。此乃利水渗湿药之一弊,也是补肾滋阴方之大忌,这样全方虽重在补阴,但有的药物却有伤阴之弊,必然使全方的滋阴之力有所减弱。”
    林丽佳[3]则强调“三补”药的核心作用,认为“熟地黄、山茱萸、山药作为六味地黄丸的‘三补’药,具有核心地位,它决定了六味地黄丸的主要功效和主治证型,在本方与类方中不可随意分割”。
    动物研究亦表明,对L-甲状腺素动物模型的血浆环核苷酸,六味地黄汤全方及“三泻”方对升高cAMP(CyclicAdenosinemonophosphate)含量无明显作用,而“三补”方则能较好地对抗cAMP含量上升,使之接近正常。由此表明,对cAMP的作用可能与3味补药较强的滋阴作用有关。
    那“茯苓、泽泻、丹皮”三药的去留标准是什么呢?
    1、肾之体虚但不伴水湿痰瘀者,三药当删
    六味地黄丸中熟地黄为益水主味,重用为君;山茱萸补肝益肾,乙癸同补;山药补脾益肾,后天补先天,三药并用均可直接补肾,并通过补肝益脾而补肾,三阴并补是非常经典的补肾之体药物组合。
    《吴医汇讲·六味地黄丸方解》云:“将熟地、萸肉、山药三味总看,既能五脏兼入,不致偏倚,又能将诸脏之气,尽行纳入肾脏,以为统摄藏阴之主,而不致两歧。
    ”肾的功能众多,凡体虚用弱,不论是表现在主水、主生长发育、主生殖、主骨生髓、主纳气哪个方面,均可以“三补”药补其体,再据其不同表现配伍相关助用之药。茯苓、泽泻、丹皮功在利水渗湿,若无水液代谢障碍所致水邪停聚,则不需配伍使用。
    张景岳的左归丸“治真阴肾水不足,不能滋养营卫,渐至衰弱,或虚热往来,自汗盗汗,或神不守舍,血不归源,或虚损伤阴,或遗淋不禁,或气虚昏运,或眼花耳聋,或口燥舌干,或腰酸腿软。凡精髓内亏,津液枯涸等证”,并没有水液、痰湿停聚之症,故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去掉“三泻”药,加龟板胶、菟丝子、枸杞子等合力补阴填精,“壮水之主,以培左肾之元阴,而自充精血矣”。
    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本草正》“地黄”条下,专门阐述了渗利药会影响补阴药的功效:“今之人即欲用之补阴,而必兼以渗利,则焉知补阴不利水,利水不补阴,而补阴之法不宜渗。并指出若病人确属阴虚,如久旱之燥土望云霓,枯竭之阳极喜滋,这时应放胆滋阴,因为身体需要,有病病受,不必虑其滋腻。不明此理,滋阴药用量不足再兼之以利,就不能达到治疗效果。
    全国名中医刘亚娴治疗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的经验方“调营饮”,就是在六味地黄丸“三补”药物的基础上,加黄芪、人参、白术、甘草、当归、白芍、黄精、何首乌益精生血,气血双补,加鸡血藤、丹参防其滞,加鸡内金防其腻,寓“补而兼运”之意。没有水湿停聚之症,宜将“三泻”药去掉。其临床疗效肯定,实验结果表明,调营饮具有改善环磷酰胺所致骨髓抑制小鼠外周血白细胞的作用,并具有免疫增强及促进髓外和骨髓造血功能[4]。(就当做给化疗患者的一个小福利,别不当回事哦,鸡血藤在这个方子里重要性可以排到前三位)
    2、虚中挟实,伴水湿痰瘀者,三药当留
    “三泻”药利水作用明显,同时也具有化痰化瘀的作用。茯苓功能渗湿化痰利水,张仲景方中凡有停痰宿水、饮邪内阻则茯苓必用之,为消痰饮水湿之主药。丹皮为通瘀散热、凉血活血之品。《神农本草经》谓其能“除癥坚瘀血”。
    “扶正祛邪,痰瘀同治’也是六味地黄丸的组方原则”。这样临床中肾阴虚兼有水湿停聚或痰瘀互阻者,正是六味地黄丸全方的适应症。此时的“三泻”药功在祛邪,自当保留,全方“养阴祛邪、补攻兼施”。
    自六味地黄丸出现,后世医家视其为滋阴补肾之祖剂,并将其应用大大扩展。
    一是异病同治,广泛用于各科。从宋迄清,六味地黄丸的主治病种已经发生了明显改变,早已超越了原有的儿科范围,涵盖内、外、妇、儿、口腔、眼、耳鼻喉、皮肤、老年病等多个学科,其应用之广,以薛己和赵献可为甚。薛己认为“无有不可用者”,赵献可认为一切“肾虚不能制火”的病证都可以本方治疗;
    二是随证加减,变化衍生出诸多方剂,如严用和的加味肾气丸、李杲的益阴肾气丸、傅仁宇的明目地黄丸等。
    从历代对六味地黄丸扩展应用来看,受钱乙和“三补三泻”说法的影响,存在“三泻”药误留误用现象,但由于用量较小,“相恶”之影响可能并不明显。其间也有医家突破了钱乙的束缚,将此方认作是“扶正祛邪”之方,用于“虚中挟实”之证。如薛己在《外科枢要·治疮疡各证附方》中认为,六味丸是肾虚“水泛为痰之圣药”。《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六味地黄丸》云:“治肾精不足……小便淋秘或不禁,遗精梦泄,水泛为痰。”
    这样,茯苓、泽泻、丹皮就作为“佐助药”行使其渗湿化痰之功,与“三补”药攻补兼施,补肾之体,助肾之用,极好地体现了对肾气丸原方中茯苓、泽泻、丹皮三药作用的理解,不再被误作“反佐药”。
    综上所述,结合肾气丸所治之证,从肾之体、用对其理、法、方、药进行解释,较为顺情合理。全方补肾体、化肾气、利水助用,8味药均从利水着想。“三补”药补肾阴,桂、附化气,“三泻”药利水渗湿,祛邪以助肾主水之用,属“佐助药”。
    钱乙去桂、附成地黄丸,用于小儿以发育迟缓为表现的肾虚证,并无水湿停聚的症状,“三泻”药当删误留。后世因袭,此方成为滋阴补肾之名方。对其配伍,多以“三补三泻”为解,将“三泻”药误解为防补太过的“反佐药”,这不符合原方配伍本义,且违背滋阴药配伍规律。
    对于“三泻”药的去留,视证中有无水湿痰瘀之邪,有则保留无则删去。
    参考^金钰,时锐.六味地黄丸滋阴功效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9(9):19.^张尊如,陈建国.六味地黄丸滋阴功效的思考[J].中成药,2006,28(8):1244-1245.^林丽佳,肖勇,丁舸.试析六味地黄丸“三补”药的核心作用[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3,36(2):40-42.^郑仁省,刘亚娴.调营饮对化疗所致骨髓抑制小鼠造血调控的影响[J].中医药通报,2010,9(6):57-60.

问题四、吃补肾药(参精固本丸和六味地黄丸)后拉肚子,是怎么回事?

    六味地黄丸是由六种滋阴补肾的中药制成,常用于肾阴亏损及其并发症,效果极佳。但是对服用者有明确的要求,如果患者患有感冒等病症,是不适于服用此药的。否则,容易造成患者拉肚子。如果是因为服用此药后出现了拉肚子的症状,就必须立即停止服用。最好是到正规医院就诊,对症下药,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六味地黄丸,顾名思义,就是由六种滋补的中草药,即"三补":熟地黄、酒萸肉、山药,"三泻":茯苓、泽泻、牡丹皮合制而成。具有滋阴补肾的功效,对于由于肾阴亏损引发的并发症,比如腰膝酸软,盗汗消渴,头晕耳鸣等都有不错的功效。
    虽然六味地黄丸是滋补性的药物,但总体上偏寒性,因此寒性体质患者服用会出现副作用。除了服用禁忌以外,症状不对症的患者也不能轻易选择此药进行治疗,否则容易产生副作用。如果在服用六味地黄丸之后,出现了拉肚子的现象。究其原因,除了不对症的情况,多半是患者消化不良,脾胃功能差,或者伴有伤风感冒。脾胃虚寒,消化不良,这些都很有可能导致腹泻的情况发生。通常医生都会选取一些中和性的药物加以地位地黄丸配合治疗,患有感冒的,感冒期间如果坚持服用一般会加重病情,建议先将感冒治好再行服用此药。服药期间,要注意饮食,不要食用容易引起消化不良的食物。
    当然,也有可能是患者本身患有肠胃炎,由此引起的腹泻。另外必须要注意的是,肾阳虚的患者是禁用此药的,具体的还是应该咨询正规医师的意见。六味地黄丸可以说是可以大补也可以大亏的药物,所以有“三补三泻”的说法,年龄大者要适用。而且,对症患者也不适合长期服用。
    六味地黄丸属于滋阴补肾的药物,一旦在服用后出现了不良反应,比如拉肚子等,就应该停药。可以到当地医院的中医科看下一的,多注意听取医生的意见及时的治疗的,不要自行购买药物治疗。一定注意调整饮食习惯,服药期间避免吃生冷、辛辣刺激的食物,拉肚子的时候可以进行适当的热敷,多喝热水或者益生菌,有助于舒缓肠道。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其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联系邮箱:douxingdu02@163.c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