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历史档案馆

第一历史档案馆

本文给大家介绍第一历史档案馆对应的知识点,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参考一、有谁去第一历史档案馆查过档案?

    带着介绍信,到西华门去。过了门卫找第一历史档案馆。
    不准带电脑进去抄录,只能手工抄录,复制胶片或者电子图片的话,好像是5块钱一张。
    所以带个小本子,慢慢抄吧。
    原件都在电子化过程中,全部封存,可不人性了啊。

参考二、请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电子版的大清会典是哪个版本呢?

    凤凰出版社有出版整理版的,不过目前只到嘉庆朝,可以引用。另外直接标明卷数,卷名,页数,直接当古籍引用也可以。此外,出版的影印本也可以引用。不过需要你找到在影印本第多少页。

参考三、第一历史档案馆对外开放吗?

    是可以查档案的,需要有学校或者单位开具的介绍信从西华门进入。至于要装作很熟的样子,根本不需要,一是因为档案馆的老师们性格服务都很好,会将所填单据及查档流程耐心地告诉你,二是因为如果你没来过,老师们就不认识你,装作很熟反而奇怪,如果经常来的话,老师们都记得你了。

参考四、第一历史档案馆对外开放吗?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一史馆)于2022年7月正式启用东城区祈年大街的新馆。新馆在硬件设施和查档环境上都有了极大的改善,但也意味着过去几年里基于西华门内旧馆的查档经验基本不再适用。本文将基于笔者半年来若干查档经历,简单介绍现在查档的一些经验,以供各位春节后可能能自由活动开展研究的读者参考。
    我不是一史馆的工作人员,本文在细节方面尽可能与一史馆官方口径作核对,但恐怕不符之处仍然难免。欢迎读者对其中舛错进行指正。
    一、预约到馆需要预约。可预约未来一周的日期。
    一史馆提供官网、微信公众号“皇史宬”和小程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三个预约办法。大部分遵照网站指示即可预约。例如官网首页选择“服务”-“预约服务”-“预约查档”,登录后选择查档日期即可。经测试,小程序预约最为便捷,推荐可以正常使用微信的用户使用。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预约时一定要从“预约查档”入口预约,不能从“预约参观”入口预约。
    新馆现在每天至少有60个座位,号源充足。旧馆“一号难求”甚至要用脚本抢号的窘况已经成为过去。日常查档一般提前一两天预约即可——当然如果事情重要的话最好提前一些。
    二、交通新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祈年大街9号。倘若坐地铁的话,有三种方案可供参考:
    地铁王府井站(1、8号线)C口出站,往南走大约15分钟。地铁崇文门站(2、5号线)D口出站,往西走大约10分钟,过红绿灯往南走。地铁桥湾站(7号线)B口出站,往东第一个红绿灯往北走大约10分钟。其中第一种路线会经过东交民巷的一个无红绿灯十字路口,注意交通安全。第一种在出站口内以及出站后的王府井路口处均有可能被查身份证,介意者请勿选择这一路线。
    也可以乘出租车直接开到门口。但这段路不方便停车,如果要乘车离馆的话建议尽量缩短司机师傅等候时间。
    三、开放时间一般工作日都会开门。临时闭馆前会在微信公众号“皇室宬”上发布通知。
    早上8:30开馆,下午16:15左右开始离馆提示。中间可以出馆,但需要再次安检。
    四、入馆和安检入口处要刷身份证,检查随身物品和人身安检。除常见危险品外,安检的重点是充电宝、食品和书本纸张。充电宝对容量有要求(似乎和机场一致,我的20000mAh的能带进去)。纸张内容似乎只要不是传单或广告之类的就可以,一般的研究笔记应该没啥问题。不能带入食品,连压缩饼干也不行。
    进入大门后,左转上电梯去六层利用区。从六层电梯出来,右转进入一个签到室签到。
    六层出电梯的样子。右方箭头为签到室,左后方箭头为存包柜和饮水处,左方走廊通向阅览室如果你是今年第一次到访,那么需要在签到台填写申请表,内容包括研究题目(博士研究生填写论文题目即可)和利用范围(一般填写若干全宗名即可)。填完表之后会给你一个读者ID编号,用来登录馆内阅览系统。ID仅限年内有效,年底会统一失效(所以每年第一个工作日会有抢头香的彩头……)。新馆的一般阅览和摘抄读者无需介绍信(但复制档案仍需介绍信)。对于市民研究者和[由于单位奇葩行政原因而]开不出介绍信的研究者来讲,重大利好。
    对于同年之内再次到访者,直接到这个屋里告知馆员你的姓名,说你要签到就好。
    完成签到后,将大多数随身物品寄存在电梯厅左侧的存包柜。注意这是个自动存包柜,每次取出物品时都要全部取出、重新寄存——非常怀念旧馆的老式存包柜,可以借机tk大牛……阅览室不允许带包和饮品进入,因此大多数东西都要塞进寄存柜。我一般只带一个文件夹和一个活页本。工具性质的资料会预先打印出来或者是用离线文档存到手机里。
    搞定寄存后就可以去阅览室了。从电梯厅左方的走廊过去就是阅览室。
    箭头指着的门就是阅览室阅览室门口可以放杯子。
    目前手机和充电宝是可以带入的。
    五、饮食由于无法带入任何食品,对于计划全天查阅的读者,建议中午出来吃点东西。东侧的“新活馆”商厦里有“眉州小吃”和麦当劳,附近还有若干快餐。新馆不再提供盒饭。
    馆内提供直饮水,有开水和温水两种。提供纸杯,但还是建议带个杯子进去。有饮料自动贩售机。有咖啡机,但味道不甚好。东侧“新活馆”商厦南侧往东走有个星巴克,可多加利用。附近也有瑞幸,但要走几步。
    六、查阅阅览室提供PC终端。从馆内PC终端输入读者ID编号登录馆内阅览系统,即可检索档案目录、阅览档案。除少数档案需要馆员提供微缩胶卷外,绝大多数通过阅览系统查到的档案,阅览方式都是直接在系统里浏览档案的图片(一史馆习惯称为“电子档案”)。读者可以用纸笔摘抄,或者使用阅览系统自带的一个摘抄功能,对着图片打字录入。(跟旧馆差不多。)
    馆内大部分可利用档案的目录可以在官网的“查阅”-“资源检索”功能里检索。来馆前可以预先搜搜看,圈定一个检索范围,甚至编好查阅目录、绘制打印提炼信息的表格,来提高阅档效率。目前似乎只有内阁全宗的“北大移交题本”分类还没有在线目录(但其实也不太影响,“北大移交题本”由于历史原因,检索目录里的题名字段不太能反映文书内容,几乎只能一件件点进去看)。
    摘抄功能比较简单,基本上就是一个长文本字段;比较明显的盲点是换行符会被直接无视。有人说曾经触发过系统问题导致摘抄内容保存失败,建议先用PC终端上安装的WPS摘抄再拷进去。PC终端会定期清除数据,输入法里的自造词都会被清空,这意味着搜狗拼音输入法输入效率会很低;会五笔的朋友们明显录入比拼音输入法顺手。(这一点上十分怀念旧馆。旧馆的PC终端多年没有清理过数据,搜狗词库已经被无数秃头博士生得得心应手。)
    每天闭馆前,去阅览室服务台拿个摘抄登记条,写上馆内ID号码和邮箱,馆员会把当日利用馆内摘抄功能摘抄的内容发到你的邮箱。对于大多数阅览系统中“电子档案”(不知道这是啥的人查找一下全文哈)的摘抄,输出内容包括摘抄日期、具奏人姓名、具奏人头衔、题名、原纪年、摘抄内容。但不包括全宗名和分类名。如果你经验丰富可能能猜出来02-01-02是内阁全宗北大移交题本,但如果没这么老练的话,最好在摘抄内容里记一笔。摘抄内容是唯一可以定制的内容,可多加利用。
    个人观点,工作效率:馆内摘抄功能≈提炼信息填表>手抄。因为手抄回去还得录入。
    每年可以申请复制若干件档案。在服务台拿申请单填写档案信息,并且在查阅系统里提交相关申请即可。详情请询馆员。拿到的复制档案是加密了的图片,需要使用馆方提供的特殊阅读器才能打开。似乎这个阅读器只支持Windows系统。
    理论上馆员有权审查你摘抄和复制的内容是否符合利用范围。但低调一点,一般没事。一史馆馆员素质很高,对于常驻且懂行的读者,她们在权限允许的范围内是非常热心帮忙的。当然,对于“明显不在状态”的读者,馆员也很难从最基础的历史知识教起。
    阅览室禁止拍照摄像。新馆摄像头多,监控比以前灵,不要试图拍摄照片……
    七、其他研究资源馆内的全文数据库包括清实录、清会典、起居注等。其中最有价值的是起居注、上谕档、随手档的检索功能,可以定位到图书内容以后回家找电子书摘抄。
    馆内提供一史馆历年大部分出版物的纸书,可供查阅。有些书籍外间罕见,例如《清宫甲午战争档案汇编》等,到馆直接看书很方便。
    八、我一般会带的东西身份证(必须得带!);笔;提炼信息用的表格纸;活页本和活页纸(一页只抄一件,回去直接扫描);透明文件夹;水杯;充电宝;耳机(用来听音乐和打电话);U盘(万一需要拷贝摘抄结果)。

参考五、请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电子版的大清会典是哪个版本呢?

    《清会典》的版本问题和大多数清代官修政书是类似的,即:
    图书责任人著录有时会混乱,总裁官、总纂官和纂修官排名第一者都有可能被著录为责任人;开馆纂修、序跋创作的时间比较容易确定,但书籍编纂完成时间难以确定。目前一般采用的说法是:
    開館年份告竣年份纪事最终年份
    康熙《清会典》  康熙二十三年(1684)  康熙二十九年(1690)  康熙二十五年(1686)  
    雍正《清会典》  雍正二年(1724)  雍正十年(1732)  雍正五年(1727)  
    乾隆《清会典》  乾隆十二年(1747)  乾隆二十九年(1764)  乾隆二十三年(1758)  
    嘉庆《清会典》  嘉庆六年(1801)  嘉庆二十三年(1818)  嘉庆十七年(1812)  
    光绪《清会典》  光绪十二年(1886)  光绪二十五年(1899)  光绪十三年(1887)  
    该表信息录自朱金甫的论文[1],文章里的版本信息来源应该是来自各版《清会典》书首。但其实有些年份有点问题,例如乾隆《清会典》的成书时间,据《实录》应该是乾隆三十一年。
    第一历史档案馆官网上的《清会典》全文数据库应该就是爱如生的同名数据库——这几年去过旧馆的朋友想必都不会太陌生。其中康熙、雍正、嘉庆、光绪四朝就是采用上述表格中的内府刻本影印,唯有乾隆朝采用的是《四库全书》写本。根据文溯阁四库全书之提要[2],该写本于乾隆四十七年校对完毕,应该可以视为成书时间——当然一般直接写成“四库写本”就行了。
    从引用的角度而言,如果是引用影印本,那么写明刊刻年代和副本来源即可。例如要是一史馆上的版本,可以写成:
    雍正《大清会典》凡例,雍正十年内府刻本,叶1a,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网站清会典全文数据库。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其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联系邮箱:douxingdu02@163.c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