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添加剂是食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常用的一类物质,其作用是为了改善食品的质量、增强食品的色泽、香味以及延长食品的保质期。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食品添加剂类型:
1. 色素类食品添加剂
- 染料:如苏丹红、亚硝酸盐和苯甲酸钠等,能够赋予食品鲜艳的颜色。
- 天然色素:如胡萝卜素、叶绿素和花青素等,通常来源于植物,相对较为安全。
2. 香精类食品添加剂
- 香精:通过化学合成或提取得到的化学物质,如香草精、咖啡精和巧克力精等。
- 香料:从植物、动物或微生物中提取的具有特定香气的物质,如姜、蒜和大蒜等。
3. 防腐剂类食品添加剂
- 硫酸盐:如亚硫酸钠、硫酸钾等,用于抑制微生物生长,延长食品保质期。
- 亚硝酸盐:如亚硝酸钠、亚硝酸钾等,同样用于抑制细菌和霉菌生长。
4. 增稠剂类食品添加剂
- 明胶:如动物胶、鱼胶等,用于增加食品的黏度和口感。
- 果胶:如果胶酸、果胶酯等,同样能够增加食品的黏度和口感。
在使用食品添加剂时,应严格控制使用量和种类,确保食品安全和消费者健康。同时,消费者也应提高对食品安全的认识,选择新鲜、健康的食品,减少对食品添加剂的依赖。
我们常食用的食品中有哪些添加剂?
目前我国食品添加剂目录中有1960多种添加剂,共有22类。
分别是(1)防腐剂(2)抗氧化剂(3)发色剂(4)漂白剂(5)酸味剂(6)凝固剂(7)疏松剂(8)增稠剂(9)消泡剂(10)甜味剂(11)着色剂(12)乳化剂(13)品质改良剂(14)抗结剂(15)增味剂(16)酶制剂(17)被膜剂(18)发泡剂(19)保鲜剂(20)香料(21)营养强化剂(22)其他添加剂。
防腐剂——常用的有苯甲酸钠、山梨酸钾、二氧化硫、乳酸等。用于果酱、蜜饯等的食品加工中。
抗氧化剂——与防腐剂类似,可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常用的有维C、异维C等。
着色剂——常用的合成色素有胭脂红、苋菜红、柠檬黄、靛蓝等。它可改变食品的外观,使其增强食欲。
增稠剂和稳定剂——可以改善或稳定冷饮食品的物理性状,使食品外观润滑细腻。他们使冰淇淋等冷冻食品长期保持柔软、疏松的组织结构。
营养强化剂——可增强和补充食品的某些营养成分如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维生素、氨基酸、无机盐等)。各种婴幼儿配方奶粉就含有各种营养强化剂。
膨松剂——部分糖果和巧克力中添加膨松剂,可促使糖体产生二氧化碳,从而起到膨松的作用。常用的膨松剂有碳酸氢钠、碳酸氢铵、复合膨松剂等。
甜味剂——常用的人工合成的甜味剂有糖精钠、甜蜜素等。目的是增加甜味感。
酸味剂——部分饮料、糖果等常采用酸味剂来调节和改善香味效果。常用柠檬酸、酒石酸、苹果酸、乳酸等。
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是面粉增白剂的主要成分。我国食品在面粉中允许添加最大剂量为0.06g/kg。增白剂超标,会破坏面粉的营养,水解后产生的苯甲酸会对肝脏造成损害,过氧化苯甲酰在欧盟等发达国家已被禁止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
香料——香料有合成的,也有天然的,香型很多。消费者常吃的各种口味巧克力,生产过程中广泛使用各种香料,使其具有各种独特的风味。
不可食用的食品添加剂有哪些
漂白剂 漂白剂在食品加工中应用甚广,种类有氧化漂白及还原漂白两类。氧化漂白剂可使食品的营养成分遭到氧化破坏。消费者在购买时要认清“原色”食品才购买。食品的外表异乎寻常的光亮和雪白,可能会有问题。 着色剂 着色剂是使食品着色和改善食品色泽的物质,通常包括食用合成色素和食用天然色素两大类等。消费者遇到的颜色过分浓艳的食品,可能存在滥用着色剂的现象。 防腐剂 狭义的防腐剂主要指山梨酸、苯甲酸等直接加入食品中的化学物质。个别企业为节省成本,选择并超量使用苯甲酸,甚至使用甲醛和福尔马林等非食品级的工业原料,来强行杀菌。 香精香料 香精是含有两种以上香料的混合物,而相关标准中没有对食用香精在产品中的使用上限作规定,只对食用香料的使用上限进行了规定。个别企业私自生产、使用未经国家批准的食品香料,或使用低质、违规原料,以牟取暴利。 甜味剂 甜味剂是指赋予食品以甜味的食品添加剂,有蔗糖、葡萄糖、果糖、果葡糖浆、糖精钠等。成本较低的糖精钠,使用有一定上限。过量使用糖精钠的现象不少,特别是在某些劣质饮料、蜜饯和果脯中。 另据了解,按照最新公布的《全国食品标准2004年-2005年发展计划》,现行加工食品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两年内有望得到调整完善。根据计划,今后将在标准中明确列出所有禁止添加物质的名单。
文章说明:本文收集于网络,仅作参考,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