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关于端午节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节的习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端午节不能说快乐只能说端午安康这个说法正确吗?

      普及点知识:今天是六一儿童节了,又有不少大小朋友在互祝儿童节快乐,错了!

      儿童节是不能互祝快乐的。因为国际儿童节(又称儿童节,InternationalChildren'sDay)定于每年的6月1日。是为了悼念1942年6月10日的利迪策惨案和全世界所有在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虐杀和毒害儿童,以及保障儿童权利而设的。在这个节日里,我们只能悼念那些死难的儿童,而不能没心没肺地互祝快乐,否则就是没文化的表现。

      所以遇到小盆友记得说“六一安康”喔~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的习俗还是蛮多的,不过赛龙舟估计是全国通用的,给大家介绍一下莆田的端午节习俗吧,莆田端午节也称之为是五日节。

      童谣唱道:

      “初一糕,初二粽,

      初三螺,初四艾,

      初五扒龙船,初六嘴企企……”

关于端午节,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冷知识?

      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戴花绳……古人端午的节目多多,尤其在丝路重镇敦煌,端午习俗非常丰富、雅趣十足。

      操舟弄潮最热闹

      一人摇橹晃扁舟,两人撑篙水上漂。在敦煌壁画中,保存了大量的古代舟船图像。

      从公元6世纪至13世纪,时间跨度近700年。船的款式由简入繁,多达十余种。

摇橹帆船,莫高窟第323窟,初唐

      单是这些水上操舟画面,就可以串起一部丰富有趣的舟船史。

双尾楼帆船,莫高窟第468窟,晚唐

      现在,我们每逢端午都举行热闹的龙舟比赛,大家生龙活虎挥舞船桨的样子,不就是古代壁画里水上划船的加强版嘛!

      粽糕入口最香甜

      一块粽糕香糯,共叙端午良辰。

      古人也不例外,敦煌文献开卷可见香甜弹牙的粽子。敦煌文献《端午相迎书》记载:“达(幸)逢嘉节,端午良晨(辰)。有慰同僚,何以申展,空备团粽,辄敢谘邀,状至幸垂过访。谨状。”用今天的话说便是,朋友你端午佳节到访,我很开心,虽然没准备什么豪华酒席,但粽子绝对管饱!

      敦煌的端午节食品是团粽。由于敦煌不产菰叶,亦不产可以包粽子的箬叶,每年端午便把糯米先煮成熟饭,然后放在一个浅容器内摊平,还可撒些红枣之类的配料,上面加以重压,使其黏结成型,当地又称粽糕。

敦煌文献S.5636《端午相迎书》

      互赠团扇最文艺

      一把小扇在手,笑对仲夏酷暑。

      今天若是有人身着布衣摇着折扇,必定会被打上文艺范儿的标签。在被风扇、空调霸占后的夏天,团扇也好、纸扇也罢,仿佛都成了古物。要是再专门向人讨个扇面,便成了文人墨客才有的雅趣。

      赠扇相贺,是古代敦煌端午的重要官方仪礼。每到端午节前,衙府作坊忙于制扇,多是绘有图画的木柄纸扇。各样扇子不仅是一种消夏的用具,更是一件艺术品。端午一早赠予僚属,以示慰问,弘扬仁风。

      敦煌文献《应用文范》中“端午日贺扇”称:“蕤宾膺候,端午今晨,伏蒙鸿恩,各赐团扇,愿扬仁风。某乙等无任惶悚。”

双凤团扇,莫高窟第196窟,晚唐敦煌文献S.3399《应用文范》执团扇女供养人,莫高窟第116窟,中唐

      饮酒闻香最安逸

      端午恰逢仲夏时节,相聚畅饮,为的是与草木同兴,大家图个高兴。一杯雄黄酒,几分艾草香。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卷五引《春秋说题辞》描写道:“若仲夏,物并长,故纵酒,人众聚。”

      宋·苏颂《本草图经》载:“五月五日饮菖蒲雄黄酒,辟除百疾而禁百虫。”古人认为雄黄能杀百毒、辟百邪,佩带则鬼神不近,入山林而虎狼伏,涉川水毒物不伤。雄黄酒因此成为辟除疾疠的“端午定制”,并将雄黄酒涂在小孩额头、耳根用以辟毒。

      屋内有酒味,门户有艾香。端午用艾也是传统习俗。南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那些悬插艾草的门楹,用沁心的艾香迎接端午的到来,传承着千年来百姓生活不变的传统。

      登高滑沙最痛快

      一起登高滑沙,体验古人之乐。

      《礼记·月令》称:“仲夏之月,可以居高明,可以远眺望,可以升山陵,可以处台榭。”敦煌端午登鸣沙山,正是此俗之遗风。敦煌文献《敦煌录》记载:“端午日,城中士女,皆跻高峰,一齐蹙下,其沙声吼如雷,至晓看之,峭崿如旧,古号鸣沙,神沙而祠焉。”

      端午不妨跟随古人的步伐,去鸣沙山登高滑沙,在滑道上飞驰的簌簌声中,感受一番古人的快乐。

敦煌文献S.5448《敦煌录》

      佩戴彩绳最平安

      一根五彩绳,百病随雨走。端午节的前一晚,大人会在孩子熟睡时,将五彩绳系在小孩的手腕和脚腕上。戴好之后不能随意乱摘乱丢,要等到端午后的第一场大雨,摘下来扔进河里随雨水冲走才行。老人们说:“戴上五彩绳,虫子就不来咬你啦!摘下来扔到河里,雨水就把病都冲走了!”

      敦煌古人还在这一天书写符咒,祈愿一切恶事速速离去。敦煌文献《杂抄》就随手写了这样一条端午寄语:“五月五日天中节,一切恶事尽消灭。急急如律令!”

      这样一个热闹的传统佳节,无异于一场仲夏时的清凉小憩。

      古时端午,孩子们戴五彩绳吃粽糕,大人们喝雄黄酒插艾草;热爱户外的或水上弄舟、或登高滑沙;喜欢文墨的则饮茶制扇、思忖扇面儿上描一番怎么的景色……节目良多,各得其乐。

敦煌文献S.5636《杂抄》

      在流行“云吃饭”“云喝酒”,想要什么外卖半小时全都有的今天,你还会不会在天明前去采一把带着露珠的艾草,悄悄给孩子们绑上有艾香的五彩绳,白天包几个充满爱意的粽子,静夜里摇起一把朴拙的团扇呢?

      本文摘编自《敦煌岁时节令》“端午”一节,经出版方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授权刊发。原作者:敦煌研究院编赵声良主编,杜鹃等著摘编:张婷导语校对:杨许丽。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端午节不能说快乐只能说端午安康这个说法正确吗?

      我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解释这个问题,不妨看看:

      其实以前都是说“端午快乐”,比如神舟十号。

      今天早上,小米的雷军,发了一条祝福语说“端午快乐”,结果果然下面有很多人提醒他“不合适”
      甚至有人讽刺雷军,

      说:这么大企业老板,用词也这么不妥?

      ——然后他慌了,赶紧改了。。。

      还有更离谱的:

      作为一个严谨的小伙,我特意考证了一下这个问题的来龙去脉。

      TA们不许别人说“端午快乐”的理由,一般是这两个:
      端午是为了纪念屈原之死,或者别的什么人的死。他是好人圣人、不能亵渎他……所以要庄重、严肃,不能笑、不能说“快乐”。

      还有另一种说法:
      五月(午月)的开端,为了祛病避疫,所以要说安康,不能说快乐。

      ta们还说不明白这些的是没文化。说的头头是道的,很多人就被唬得一愣一愣的。真的吗?

      2.端午节的来历是什么?
      这个问题是我们要问的第1个问题。

      “端午吃粽子等习俗,是为了纪念屈原或某个人的死亡”这个说法,最早的出处,是南北朝时期的一本神话小说:
      《续齐谐传》

      这本书就像《聊斋》一样,是讲妖魔鬼怪的、荒诞不经的故事集。我们中学学过《庄子.逍遥游》,一定记得里面有句话,“《齐谐》者,志怪者也”,其实就是野狐经。
      《随书·地理志下》记载:“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望日,就是满月的日子,也就是每个月的十五或十六。但是呢,为了迎合民俗,干脆又把屈原的忌日改了。所以,端午那天就是屈原死的那天,也是后人瞎编。

      而且,南北朝是在屈原死了700年以后。此前700年,从来没有“端午是为了纪念屈原”这种说法,700年以后它突然出现在了一本鬼故事当中……
      此外,还有传说是端午不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是为了纪念伍子胥、或者介子推、曹娥……等人,都是类似的逻辑。

      ——所以,大家看,其实连“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谁?”这个基本的问题,都没有一致的说法、没有准确的答案。也就是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某某某”这种说法,本身就是瞎编的。

      还有祛病、除疫、辟邪之类的说法,也是牵强附会:

      先确定一个目的,然后找到了屈原或者别人代行其事。先射箭,再立靶子。
      解释了这个问题之后。接下来,要问第2个问题。
      既然说端午是传统,传统当然是古代留下来的,你如果今天新创造一个东西就肯定不是传统。那么第2个问题就是:

      古人是怎么过端午的?

      其实,古人过端午节非常快乐,一点都不严肃,甚至鼓励大家端午要快乐。从宫廷、到民间,都是这种看法。

      比如,宋朝,皇宫过端午节,要观“水嬉”,也就是在水里嬉戏打闹,好像泼水节一样。还要演奏音乐,奏乐一天。当然不是奏哀乐,而是欢乐的歌曲。朝廷还要把新衣服、布匹,赐给臣子,表示分享快乐和富足。一直到元朝,长期都有这种习惯。

      比如,元朝有一首诗,说的就是大内赏赐新衣服,百姓和官方奏乐欢乐,盛极一时:
      “内家端午赐新衣,万姓千官乐盛时。”

      明朝时期,朝廷在奉天殿里面举办筵宴,大宴群臣,好吃好喝伺候着,也会写诗、作文,纪念这些活动。宫中还会组织赛龙舟、植树造林、马术表演。比如,《謇斋琐缀录》这本书记载:“凡端午、重九时节游赏,如剪柳诸乐事。”

      还要专门穿上“吉服”,盛装庆祝,而不是穿上“丧服”、“素服”。衣服上的图案,是“秋千仕女”,宫廷女子在荡秋千玩耍。此外,蹴鞠(踢球),也是很流行的。庆祝端午节,都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各色美食。

      查慎行《清明日,蒙***上观秋千戏作》写道:
      “隔墙闻笑声,人在花枝下。
      花枝旋摇动,傍有秋千架。
      何人挟飞仙,天半飘裙衩。”
      ——写的就是清明节,诗人隔着墙壁听到笑声,原来是在繁花盛开的树枝上,绑了一个秋千架,穿着裙子的女子快乐玩耍,好像小仙女一样,笑声传到了墙外。

      国宝绘画《清明上河图》,画的是清明时节的宋朝首都汴梁,人们斗鸡、斗蟋蟀、吃喝玩乐,好不热闹。画家的笔下,没有哀伤的气氛。
      清明节上坟怎么了?生老病死、大自然的正常现象,人之常情,安然处之就行了。

      实际上,古代流行黄老学说,老子、庄子在这方面,都非常豁达。许仙、白娘子,不就是清明上坟那天看对眼了吗?现代很多人自以为是,觉得古代人“封建、愚昧、冥顽不化”,其实你真的看历史生活的细节,有时候不见得如此。

      唐诗当中“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也是讲的清明节艳遇的故事。这样的关于传统民俗的记载,是非常多的。就不一一举例了。

      3,关于这些辩论的复盘
      那么既然如此,不让别人“快乐”的新说法,是怎么出现的呢?又怎么每年在舆论场上掀起风浪,引起大量的、无聊的争吵?

      这个说法,起源于2015年的一个谣言。

      这个谣言说:
      “非遗专家杨广宇教授说,不是所有节日都适合互祝快乐,比如清明节、端午节!只能互送‘安康’或‘平安’!因为,端午节是个祭祀的节日,这天,伍子胥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罗江。所以,五月初五是让人怀念先贤之日,是个悲壮的日子,是祭祀日子。”

      所以你看,
      这个谣言把这3个人的死亡日期,又安排到了同一天。

      可是呢,所有人都不知道“杨广宇”是谁,《解放日报》等一些媒体也专门做了调查,完全查不到这个人的任何信息。

      杨广宇这个名字唯一的一次出现,就是上面这个段子。
      记者还采访了真实存在的问是专家,比如北大的张颐武、北师大的杨利惠、还有高巍等人,一致认为“端午快乐”才是真实的传统,“端午安康”是无稽之谈。

      但是,又来一个问题:
      为什么很多人会相信这样的低级谣言?

      大概是因为“宁可信其有”的心理在作怪。
      或者因为自身知识不足,不能分辨,担心被人嘲笑“没文化”,所以就从众了。
      还有一些人,在知道真相之后,仍然说安康,大概是出于面子心理吧,不愿意承认这是受了谣言的蛊惑显得自己没脑子,反而会加强自己的逆反心理,我就说“端午安康”怎么了?
      还有很多人,不想得罪别人、伤情面,干脆回避了这个问题,和稀泥,“怎么说都行!”。
      凡此种种,都是心理的机制了。
      4.警惕,有人要你穿上“语言的黑罩袍”
      禁止别人说“端午快乐”,这个行为的性质很简单,就是:

      人为制造一种本来并不存在的“禁忌”。无事生非、道德绑架。

      这些人不学无术,不知道民俗的由来、也没兴趣了解真相,却唯独喜欢无事生非、干涉别人的生活、纠正别人本来不存在的所谓“错误”。

      自己弄一个新东西,为了名正言顺,就拿古代传统习俗的名义来唬人,以便让别人接受这个新的解释。

      TA们的目的,是用貌似“道德、正确、高尚”的理由,来“规定”人们的想法,“指导”人们的言行举止。TA们剥夺了人们本来拥有的正常的快乐,还觉得理所当然、甚至产生了一种:
      虚幻的“道德优越感”。

      这么做的人多了,就会形成新的社会性的禁忌、新的语言和思想,代替我们本来的正常的生活方式。就像“黑罩袍”。本来别人正常生活,有些极端分子却觉得女人应该把身体罩起来。

      令人遗憾的是,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开始受到影响、觉得说“快乐”是“不对的、不道德的”。比如本文开头,我引用的《21世纪经济报道》的那个调查,仅仅那一个调查,6万多人参与,居然有2.8万人觉得“端午快乐”是不对的。这种趋势,还在扩大。
      也就是说,舆论已经形成了。
      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随处可见这句本来不应该出现的话。很多人的头脑在不知不觉之间,就被“捕获”了。

      “禁忌的黑罩袍”一旦流行起来,后果不用说了吧?如果最终用一种貌似“正确、高尚”的理由,规训别人的言行、成为社会性的现象,这会出麻烦的。

      我想起一个事情:一个烈士陵园门口,有一群小孩子在放风筝,嘻嘻哈哈笑着玩耍。然后有人过来,打算把孩子们赶走,说这里是墓地,应该保持肃穆、不能玩耍嬉笑。

      但是,守门的退伍老战士说:
      “战友们牺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下一代自由、快乐、幸福。TA们在九泉之下,看到孩子们围在这里快乐地玩耍,一定会非常欣慰。怎么能把孩子们赶走呢?”
      我们应该好好体会一下这位老人的话。

      现在,手机的普及,加速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各种各样的奇葩说法,很容易像病毒一样传播,而且很多人还深信不疑。其实,很多流行的东西,是经不起推敲的。

      文章最后,祝大家健康、快乐!

      ------
      如果感觉有道理,不妨点个赞,欢迎关注我。感谢阅读,下期文章再见。

      点击链接,阅读我的30万+文章:

转载请注明:生活百科网 » 【关于端午节】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其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联系邮箱:douxingdu02@163.c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