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乾隆到底长什么样?
谁识当年真面貌,图入生绡属偶然-乾隆到底长什么样
乾隆到底长什么样?郑少秋,张铁林,张国立,霍建华还是聂远?历史上记载不多,只有《清高宗实录》里单薄的几句话,“生而神灵,天挺奇表。殊庭方广,隆准颀身,发音铿洪,举步岳重,规度恢远,嶷然拔萃”。30多个字,说了跟没说一样,翻来覆去的就是说皇帝长的那叫一个好,一点儿毛病挑不出来。
先从一个老外说起。
1773年,一个叫潘廷章意大利人来到紫禁城,这让52岁的乾隆多少有些高兴。过去的几年里,乾隆的老熟人意大利人郎世宁于1766年病逝,号称画像能‘曲尽帝意’的法国人王致诚于1768年病逝,最后零落的西洋画师中,捷克画师艾启蒙在1769年中风,让喜爱西洋画法画像的乾隆十分失落。法国传教士蒋友仁推荐了潘廷章,说他善喜容,人物,山水,了解乾隆的蒋友仁特别把喜容,人物放在山水前。见到潘廷章进献的作品后的第二天,乾隆立刻下旨让潘廷章在启祥宫行走,并在潘廷章进宫的当天,就让潘廷章画像。热爱自拍的人一定会理解乾隆当时的心情吧。
好在乾隆是个爱画像(自拍)和写诗(点赞)的皇帝,留下了不少图文。乾隆的画像多到2012年故宫博物院居然就乾隆皇帝肖像画可以办个专题展。这里选几张清楚的乾隆的图影,虚虚实实中让我们可以想像一下这个霸屏的皇帝,当初是怎样从一个少年变成个十全的老人。
《弘历采芝图轴》,雍正十二年(1734年),图上有两人,皆着汉装,一个青年,一个少年,两个人脸型相貌相似。仔细看,他们的长相和后来乾隆的标准像“朝服像”非常接近。图中弘历题诗落款“长春居士自题”。乾隆即位前,参加雍正在圆明园九州清宴别室召开的一场法会,其间被雍正赐“长春居士”。
当时还是宝亲王的弘历,还照例写了首诗。其中的“谁识当年真面貌,图入生绡属偶然。”就是说画中的青年和少年都是乾隆本人,一是年轻的时候,一个是年少的时候。图大致绘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左右,当时的弘历大约二十三四岁。这是弘历成为乾隆前的一个早期画像。
《乾隆皇帝朝服像》,雍正十三年(1735年),弘历即位。这种朝服像是乾隆的“标准像”。刚刚登基的他,瓜子脸,眉清目秀,年轻自信。不过就算他怎样的踌躇满志,也绝想不到两百多年后,自己的十全武功无人提及,而和老婆们的鸡飞狗跳会在亿万人面前不断上演。
《心写治平》图卷(又称《乾隆帝后妃嫔图卷》),乾隆元年(1736年),为郎世宁所绘。画卷由右向左展开,依次是乾隆和他的皇后以及十一位妃嫔的半身画像,画上乾隆头着冬季服冠。(局部)
《乾隆大阅图》,乾隆四年(1739年),画上是乾隆于京郊南苑举行阅兵式时的情景,是少数乾隆画像中写实风格浓烈的作品,此画虽然没有作者款识,但明显的油画风格可确认是郎世宁的盛年佳作。画上的乾隆29岁,十九年后,已是中年的乾隆重看此像,自忧自怨的感叹“白发相看疑是谁”。(局部)
《乾隆皇帝洗象图》,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受三世章嘉活佛的影响,笃信佛教,将自己比喻成佛教中菩萨的化身。画中乾隆扮作普贤菩萨模样,目视着众人清洗自己的坐骑大象清。(局部)
《乾隆帝及妃威弧获鹿图》,估计为乾隆二十几年所绘。画中的乾隆皇帝骑马在前,身后皇妃骑马将羽箭奉上,朋友圈秀恩爱,夫唱妇随。有专家通过所绘皇妃年的过发式与衣服花纹及面部特征判断,这个皇妃很有可能就是来自西域的容妃,也即传说中的香妃。(局部)
《乾隆皇帝大阅图》,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乾隆在南苑检阅八旗,此次大阅正值清军与西域的霍集占兄弟交战,作画展示军威。(局部)
《乾隆皇帝一箭双鹿图》,估计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因为没有年款,但据说乾隆71岁高龄时还曾一箭射倒双鹿,这画就是表现的这个场景。画上的乾隆皇帝已经有些发福。(局部)
《乾隆皇帝朝服像》,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乾隆皇帝八十岁留影纪念。
《乾隆皇帝朝服像》,嘉庆元年(1796年),乾隆已经86岁,成了太上皇帝,这时再看自己年轻时的画像,会有什么感想,那个24岁青年的梦想伟业是不是已经实现。
几张中年的乾隆
《乾隆皇帝写字像》,乾隆帝身着汉服,一手拈须,一手执笔,双下巴了。(局部)
《弘历鉴古图轴》又名《是一是二图》,上有乾隆皇帝御题:“是一是二,不即不离。儒可墨可,何虑何思。长春书屋偶笔。”画中乾隆身着汉装,身后的屏风上,挂着一幅神情衣着与其完全一致的画像。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一幅宋人册页,画中文士背后挂了一幅自己的画像,因为主人公在画中出现了两次,所以这类画像又叫“二我图”。这里,换成了乾隆自己的头像,将宋画中点缀的器物易成宫中旧藏。乾隆是真的喜欢这么玩儿,画了三次,故宫博物院就有三个版本,每一个版本上都有乾隆的题字“是一是二,不即不离,儒可墨可,何虑何思”
原宋代绘画
别看乾隆外套,汉服,cosplay换的多,根据清内务府档案,乾隆一年才换28件里衣,平均每件里衣能穿差不多两个星期,自行脑补一下乾隆的个人卫生。
说了这么多,上面这些画都是经过宫廷画师官修PS过的。1793年9月14日,乾隆在热河行宫接见了英国使臣马嘎尔尼,使团里的画家亚历山大速写了当时的情景,让我们看到了英国人眼里,未经修饰的这位82岁的十全老人。
速写的正面象
速写
盛装的一身粉色的马嘎尔尼,在大清官员眼里跟耍把式,唱戏的差不多。
乾隆接见马嘎尔尼,马嘎尔尼单腿下跪,敬上英皇乔治三世赠的珠宝盒,乾隆还礼玉如意。当时马嘎尔尼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亏了,这玩意儿不如咱送哪值钱,“itdoesnotappearinitselftobeofanygreatvalue”。
同行的英国人安德森描述,乾隆皮肤还算白,有点鹰钩鼻(画像中看不出来),关键是乾隆身高估计有5英尺10英寸,1米78。题外话,有人说如果当时英国人通融点,磕个头,没准中英会有所突破或着改善,那么来看看后来的荷兰人。1795年1月,荷兰铁俊甫使团进京,见到了乾隆,比英国人懂事,三叩九拜,乾隆高兴,带荷兰人到圆明园玩了一个多月。尽管荷兰人又磕头,又说好话,结果也就比英国人多吃了几顿好吃的,此外没有任何结果。
荷兰人记载,说乾隆穿个黑皮袍子,身板挺直,80多岁走路不用拐杖,不用扶,身量比一般人高。
看来乾隆是个高个,问题来了,现在故宫有保存完好的几件乾隆龙袍,长在144厘米到145厘米之间。龙袍要盖住脚面,在中间腰处还要扎一下,这样加上头长,估算乾隆大约身高165厘米,至多170厘米。
康熙和雍正的身高还可以,大清皇帝身高在乾隆后,一路低开,看来魏璎珞的个子不会太高,嘉庆和道光个子都不高,一米六多。大清的国运就落在魏璎珞头上。
道光每年都在在圆明园贤良门看武状元考试,因为个子相对矮,前面的拱桥有些高挡住了视线,射箭时,道光为了看靶心,要不停伸脖子,探头,形象大打折扣,据说就有胆大的宫女、太监、大臣背后议论。忍了你很久的道光一气之下,忍无可忍下令把拱桥拆了改平桥。要知道,道光抠门,吃个鸡蛋都算计,这么个工程,道光下了多大的决心。
拱桥是雍正仿造故宫金水桥修的,钦天监和礼部官员苦劝道光,说拆桥会坏了风水和礼制,关乎大清国运。甚至有的大臣说拆了桥,圆明园二十年后就不保了。唯物主义者道光还是拆了桥。这一年是道光十九年,即1839年。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60年圆明园被烧。都怪魏璎珞。
大清要说论身高,还要看李鸿章,身高一米八多,穿上靴子一米九。很多外国政要都诧异于李鸿章的身材。李鸿章办洋务外交还是有先天的优势,比伊藤博文一米六,气势上就胜人一头。
身高这笔糊涂账先不管,看看乾隆在这么多影视和自拍里,没有一张带眼镜的,真的假的?乾隆他爸雍正可是个近视眼,有35副眼镜,眼镜不离身,雍正要求每个时辰,也就是两个小时就要换一次眼镜。
乾隆一直不带眼镜。并以此为荣。乾隆45岁以后,左耳听力下降,65岁后左眼视力下降,甚至到了70岁,看字都有些费力了,乾隆还就是不带眼镜,说“我兹逮古稀,从弗此无物凭”。难道乾隆对西洋事物很抵触吗?其实乾隆对西洋事物很感兴趣,他曾和法国传教士蒋友仁谈过牛顿,还让蒋友仁讲解空气的性质,让蒋友仁把进献的验气筒拆解,询问活塞和阀门的作用,亲自将验气筒重命名为活气筒。乾隆十分喜欢活气筒,对于用气压水银柱演示的空气弹性和膨胀的试验乐此不彼,还组织后宫的嫔妃学习观看试验。
如今无数的清宫戏里不会有这些,二百年后,大家还是更喜欢乾隆老婆们的宫斗。可惜看不到魏璎珞解微积分,如懿也没有和乾隆一块儿作力学实验,那样又该会怎么的耳目一新。
二、怎样评价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自我评价很高,但是,在民间野史中,乾隆是一个出身不正、热衷享受、沉迷酒色、糊里糊涂的皇帝。
我们从外表和性格两个维度,看看历史上真实的乾隆,到底是什么样的:
一、外表
据考证,乾隆身材并不高大。英国使臣马戛尔尼目测说,乾隆帝身高约五英尺二英寸,约一米六。这是八十三岁时的身高,估计年轻时比这要高一些。
根据现存的乾隆夏天所穿的十二章朝袍的长度,可以大致推测乾隆身高在一米六六至一米六八之间。
好在乾隆皇帝酷爱画像,至今留下的画像不下百张。由于西洋画法的引进,那个时代的肖像画纤毫毕现。这让我们对他的外表有了二维的认识。
戴逸先生这样描述肖像中的乾隆:「身材匀称,丰腴而略矮,身高约一点六公尺。脸庞呈长方同字型,两腮稍削,皮肤白皙,微带红润,眼睛黑而明亮,炯炯有神,鼻稍下钩,体态文雅,外表和平。青年时代是一位英俊潇洒的翩翩佳公子,老年时代,则显示出尊严、和蔼和慈祥。」
1
作为最忠实的藩属国,朝鲜每年冬至、正月、圣节、千秋等时节都要派使臣去北京朝贺。
1780年,也就是乾隆四十五年,朝鲜人朴趾源随朝贺乾隆皇帝七十大寿的使团前往承德。
他记载当年八月十一日见到乾隆皇帝的情景说:
皇帝出自正门……肃然无哗。先令回子太子进前,未数语而退。次命(朝鲜)使臣及三通事进前,皆进前长跪……皇帝问:「国王平安?」使臣谨对曰:「平安。」皇帝又问:「有能满洲话者乎?」上通事尹甲宗以满话对曰:「略解。」皇帝顾视左右而喜笑。
皇帝方面白皙而微带黄气,须髯半白,貌若六十岁,蔼然有春风和气。
对于乾隆皇帝,朝鲜人的评价总的来讲还是比较高的。
乾隆皇帝的和蔼可亲善于交往,使使臣们对他的个人印象都不错。
每次回国后,朝鲜小朝廷君臣都要关起门来,好好聊聊这次中原之行。使臣往往要给国王介绍些小道消息、奇闻逸事。
君臣在深宫之内对天朝上国大皇帝可以肆无忌惮地品头论足,因此留下了一些相当真实的评价。
比如对继位初年的乾隆,一位使臣做出这样的评论:「政令无大疵,或以柔弱为病」,「政令皆出要誉」。
另一位则说:「雍正有苛刻之名,而乾隆行宽大之政。以求言诏观之,不以论寡躬缺失,大臣是非,至于罪台谏,可谓贤君矣。」
这些史料,显然因其情境的特殊而具有与中国史料不一样的价值。
2
所有关于乾隆皇帝外表的记载中,英国人所作的是最详细传神的。
大约在丹津班珠尔到达北京的同时,马戛尔尼使团也正从英国出发。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七月底,英国使团抵达承德,在这里觐见了八十三岁的乾隆皇帝。
这一天英国人半夜两点就起床了,梳洗穿衣。在万树园边上的一个小帐篷里,他们等了两个多小时。
直到太阳出来,园中响起了音乐声。那位欧洲人心目中非常神秘的东方大君主终于要出现了。
英国人描述说:「皇帝坐在一个无盖的肩舆中,由十六个人抬着走,舆后有警卫执事多人手执旗伞和乐器。皇帝衣服系暗色不绣花的丝绸长褂,头戴天鹅绒帽,形状同苏格兰军帽有些相似,帽前缀一巨珠,这是他衣饰上所带的唯一珠宝。」
皇帝所过之处,所有人都纷纷下跪。英国人也没有机会仔细打量这位亚洲的主人。匆忙中扫了一眼,唯一的感觉是皇帝精神矍铄,远远比他的年龄年轻。
赫脱南说他只有「五十来岁,动作敏捷」,「风度翩翩」。
皇帝在万树园中的大幄前下舆,缓步走入大幄。英国使臣随即进入,跪在宝座之侧。
借这样近距离接触的机会,英国人终于得以观察这位地球上统治着最多人口的君主。
马戛尔尼的回忆录,虽然经刘半农翻译成半文半白,读起来不太畅快,但仍然可以看出乾隆的风貌:「余静观其人,实一老成长者。形状与吾英老年绅士相若,精神亦颇壮健,八十老翁,望之犹如六十许人也。」
巴罗的记述更为传神:「八十三岁的乾隆毫无一丝龙钟老态。有着一个身体健壮、精神矍铄的六十岁人的外表。他的眼睛漆黑,目光锐利,鼻子鹰钩,即使在如此高龄,面色仍相当红润。我估计他身高约五英尺九寸,腰板极其挺拔。虽然八十三岁的他既不算肥胖也不算强壮,但不难看出他曾经有过一副强壮的体魄。他的精力充沛,一生的操劳都没能令其衰弱。像所有的满族鞑靼人一样,他热爱狩猎,从不错过每年夏季举行的操练。」
乾隆皇帝情商很高,善于与人打交道,虽然在为人行政中常有暴烈苛刻之举,但礼仪性接触中极少会给人留下不良的印象。
副使斯当东回忆觐见皇帝的一刻说:「自始至终皇帝看来非常愉快自如,绝不像外间描写那样阴郁沉闷。他的态度很开朗,眼睛光亮有神。至少在接见特使的整个时间,他的表现如此。」
礼节性拜会后,宴会就开始了。三位英国人以及他们的翻译被邀请坐在「皇帝左手一张桌子前的坐垫上」。
英国人注意到,「皇帝进餐时候,意态非常舒适,表现胃口极好」。
「皇帝在整个典礼中对英国客人的照顾心情始终未减。在饮宴时,皇帝命执事官从自己桌上取下盛馔数色送至特使桌,宴会完毕,皇帝命人召特使等至御座前,各亲赐温酒一杯,有些近似马德拉的次等酒。皇帝问及英王陛下的岁数,特使据实回答。皇帝说,他今年八十三岁了,身体仍然很健康,希望英王陛下也能同他一样长寿。他看上去确是很健康,不像已经统治国事五十七年之久的样子。典礼结束后,皇帝精神矍铄地从宝座上走下,健步走上肩舆,毫无衰老状态。」
虽然这次出使惨败而归,但是奇怪的是,英国使团的成员们无一例外地对乾隆印象良好。
通过与中国官员的大量交谈,他们这样总结他的性格:「他头脑的活力和思维的敏捷也不逊于他的身体。他心思缜密,行事果断,所以似乎无往不胜。他善良爱民,就像在所有面对臣民的场合所显示的那样。他在灾荒时期减免赋税,救济饥民,同时对他的敌人睚眦必报,残酷无情。急躁而固执,有时候使他断事偏颇,处罚过严。」
这一总结,考诸中国史料,应该说相当准确而深刻。
3
乾隆时代,宫中仍然生活着许多万里远来的传教士。
除了对红毛人的体味有点讨厌外,皇帝对西洋人的诚实、认真、不慕名利十分欣赏。
和康熙皇帝一样,他对那些身怀异能的西洋人总是很尊重,教士王致诚回忆说:在给皇帝画像的时候,「天气很热。他(皇帝)发了慈悲,让王致诚脱了帽子坐着作画」。
不要以为这是不值一提的细节,因为在通常情况下,「在皇上面前只能跪着或者站着,即使工作也不例外」。
传教士们对皇帝的印象也大抵很好。
汪宏达说:「皇上高大英俊,而且和善,又令人肃然起敬。如果说他对臣民很严肃,我认为那不是他的性格所致,那是因为对于中国这样幅员广阔的帝国,他无法以其他方式来维持他的统治,尽他的责任。因此大官们在他面前都要发抖。而每次他和我说话都态度和蔼,使我产生一种信任感……他是一个伟大的君主,他亲自过问一切,不管冬夏,天一亮,他就上朝,开始处理政务。我不明白他怎么能够做得那么细致……从他的性格来看,他无所不为而且都能成功。他无所畏惧,思路敏捷,能随机应变处理突发事件。」
总体来讲,乾隆皇帝是一个外表精彩,风度翩翩,充满自信,富于精神活力的人。
他擅长与人相处,知道怎么样恰到好处地表现他的威严和善意。
对于接触不多,特别是第一次见面的人,他是迷人的,富于魅力的。
但是,那些常伴身边的大臣近侍们却清楚地知道,这不过是皇帝性格的冰山一角,水下的部分远比这复杂。
二、性格
乾隆皇帝自我评价甚高,然而,民间野史中的乾隆皇帝与历史真实同样离题万里。
在老百姓眼中,乾隆是一个出身不正、热衷享受、沉迷酒色、糊里糊涂的皇帝。
老百姓解读历史,自有他们的一套价值标准。
第一条原则是离奇。
一个流传极广的传说是说乾隆乃是汉人的后代。
据说康熙年间,海宁陈氏一家连续出了许多大官。陈元龙、陈世倌、陈诜、陈论父子叔侄,多人位极人臣,因此与雍亲王府过往甚密。
有一年,陈氏之妻与雍正之妃同时生育,陈氏产男,雍正之妃产女。抱子心切的雍正遂以女易男,换来了日后的乾隆作为自己的儿子。
这个传说有鼻子有眼,还有许多旁证。
据说,乾隆当了皇帝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于是借六次南巡之机四次临幸海宁陈家,并以孩子对父母的口气为陈家写了爱日堂、春晖堂等匾额。
这个传说当然不值一驳。雍正的生育能力早有证明,乾隆帝出生之时,他正在壮年,且已经连得四子,绝对没有必要采取这个做法。
再说,即使万般无奈,满汉分界极严的雍正也不会要一个汉族孩子。
乾隆四次临幸陈家是事实,不过为陈家书写宅匾的是康熙皇帝,而并非乾隆。
陈氏的极盛,在康熙一朝,而并非乾隆时期。
事实上,乾隆皇帝是清代皇帝中满族血统较占优势的帝王。
清代第一、第二代皇帝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都是血统纯正的满族人,第三代皇帝顺治的生母是蒙古人,博尔济吉特氏,也就是史上著名的庄妃。所以顺治身上,满蒙血统各半。
康熙的母亲佟佳氏本是汉军旗人,姓佟,贵为太后之后才被抬入满洲镶黄旗,并改姓佟佳。经史学家考证,其祖佟氏一族确系汉族。
这样,清代皇帝血统中就羼入了汉族血统,满族血统降为25%。及至雍正、乾隆的生母皆为纯正的满族人,满族血统才连续上升。乾隆皇帝身上有81.25%的满族血统,6.25%的蒙古族血统和12.5%的汉族血统。
老百姓编撰历史的第二条规律是投射原理。
三、怎样评价乾隆皇帝?
在后世看来,他是一位锦鲤皇帝。
轻松继位,在父辈的基础上作出十大功绩,将清朝推上巅峰。
但也因享受安逸,过分自大,使清朝自他开始走了下坡路。
雍正当皇帝的第一年,就把乾隆的名字写进密匣,放到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定为帝国接班人。
估计雍正这么做的时候,都有点羡慕自己的儿子吧,都是皇帝生的,怎么差别这么大呢?
雍正奋斗了四十四年,才当上皇帝。
期间,苦等太子胤礽被废,战胜大阿哥胤禔,又击退了最受宠的八阿哥胤禩,还要跟自己同母的十四阿哥胤禛竞争,一路过关斩将,最后的胜利还有些不清不楚,民间一大堆风言风语,搞得雍正提心吊胆,工作丝毫不敢出错,总算把大清的盛世传了下去。
可就是这样,人家提起清朝的盛世,脱口就是康乾盛世。
雍正朝哪儿去了?他熬的十三年夜班呢?被谁吃了吗?
在乾隆的前面,不是没有候选人。
乾隆的长兄弘晖,生母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所以他是正儿八经的嫡长子。
乾隆反倒是妾室所生,据说他的母亲还是侍女。
可是,弘晖八岁的时候就夭折了。死的时候,乾隆还没生。大哥都不用叫一声。
二哥弘昐,两岁时挂掉。
三哥弘昀,在乾隆出生的前一年去世。
老天爷帮助乾隆去掉了三位竞争者。
活着的竞争者倒有一位,叫弘时,可是他本人不争气啊。
雍正五年(1727年),乾隆娶老婆,跟生平最爱的女人富察氏春宵一刻时,弘时这位唯一对他有挑战的老哥因为行为不端,被雍正从户口本上删除了(削宗籍)。
还有一位老弟弘昼,著名的荒唐王爷,没事喜欢办丧事,就为吃一口祭品,据说他这么做,就是不想让乾隆产生他要争皇位的误会。
毫无悬念、毫无斗争,乾隆甚至被康熙隔代指为接班人,运气好到清宫剧都没法就此编故事。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去世,乾隆接班,这时乾隆二十五岁。
最好的年纪碰上了最好的工作。要早一点,少不得要搞个顾命大臣,太后垂帘,指指点点,容易让少年形成逆反心理,比如万历皇帝。
要是晚一点,太子当得久,抑郁少不了,详情参考康熙的废太子胤礽。
一上位,免丁免赋,财大气粗,还不是因为他爷爷跟父亲给他存够了银子。
宗人府关着的人,该放的放,该复爵的复爵,轻轻松松拉拢了人心,可这还不是因为他老爹狠下心肠圈禁了一大批政敌?别的作用没有,倒留给他做人情了。
这么一干就是六十年。
干腻了,还可以提前退休,把工作服往嘉庆身上一扔,自己当太上皇,还是有实权的太上皇,跟李渊、李隆基这些太上皇不同。
乾隆是人退权不退,一切大事还得跟他商量着办。
这六十多年,风调雨顺,政通人和。
还不能完全没啥事,不然以后说起来,啥事没干、啥功没有怎么办?
所以,上天还很贴心地安排了一些难度小、奖励高、掉宝概率大的副本给他。
雍正改土归流,留了点收尾工作,让他完成了两平金川的业绩。
康熙打残的准噶尔部,最后由他来收尾,变成了两平准部、一平回部的光辉战绩。
两进缅甸,损兵折将,但不战而胜,缅甸主动投诚,成为清朝属国。
平定台湾地区林爽文起义。属于典型的难度小、业绩大、回报高的副本,林爽文大概是写爽文起家的,手下三千兵就敢起兵造反,你真不是上天派来给乾隆攒业绩的吗?
进攻安南,又是丢盔弃甲,但锦鲤光环再次发功,乾隆八十大寿那年,越南主动请和,前来祝寿,再度给锦鲤帝送业绩入京。
后来,尼泊尔没事瞎折腾,终于让乾隆集齐了十颗龙珠。
十功者,平准噶尔为二,定回部为一,扫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尔喀降,合为十。
这样的业绩量,日夜加班的雍正没干成,苦干六十年的康熙也没完成,乾隆皇帝下着江南就完成了,他不是锦鲤,谁是锦鲤?
嘉庆四年(1799年),乾隆在养心殿寿终正寝,终年八十九岁,在位六十年,执政六十四年,在位期间,库里有银子(常年六千万两),后宫有姑娘,宫外有情人,常常起驾游,偶尔揍揍人,一天三首打油诗,国宝上面到此游,这样的人生,不可模仿。
如果关起门来,乾隆的时代是一个盛世,但如果打开门,就会发现这个盛世只是一个虚弱的胖子。
在江宁织造府替乾隆皇帝织龙袍时,英国人已经发明了珍妮纺织机。
乾隆举办千叟宴时,瓦特改良了蒸汽机。
乾隆的时代,美国人签署了《独立宣言》,法国搞起了大革命,俄国建立了莫斯科大学,英国在海洋上跟西班牙争海上霸主的位置。
世界正在发生巨变,而东方巨龙沉醉在自己的繁华假象里无法自拔。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英国使者马戛尔尼访问中国,在热河觐见了乾隆。
在乾隆看来,这些人无非是盯上了中华帝国的巨额财富,于是,他像一个合格的主家翁一般,客气又冷漠地拒绝了对方通商的请求。
而在英国人眼中,他们看到的是一幅盛世的图卷,它有着华丽的外表,但似乎一切都静止在画面上,丝毫看不到变化的可能。
「这个帝国是一具木乃伊,它周身涂有防腐香料、描画有象形文字,并且以丝绸包裹起来;它体内的血液循环已经停止,就如冬眠的动物一般。」
这是世界对清帝国的印象。
对于乾隆来说,他幸运地停留在这个华丽的时刻,也无须为以后的种种发愁,但在世界发生巨变时,不进则退的苦果自然需要他的后代以及他曾统治的国度来承担。
第一个感受到盛世不再的是乾隆的接班者嘉庆皇帝。
四、乾隆到底长什么样?
据考证,乾隆身材并不高大。
英国使臣马戛尔尼目测说,乾隆帝身高约五英尺二英寸,约一米六。
这是八十三岁时的身高,估计年轻时比这要高一些。
根据现存的乾隆夏天所穿的十二章朝袍的长度,可以大致推测乾隆身高在一米六六至一米六八之间。
好在乾隆皇帝酷爱画像,至今留下的画像不下百张。由于西洋画法的引进,那个时代的肖像画纤毫毕现。这让我们对他的外表有了二维的认识。
戴逸先生这样描述肖像中的乾隆:「身材匀称,丰腴而略矮,身高约一点六公尺。脸庞呈长方同字型,两腮稍削,皮肤白皙,微带红润,眼睛黑而明亮,炯炯有神,鼻稍下钩,体态文雅,外表和平。青年时代是一位英俊潇洒的翩翩佳公子,老年时代,则显示出尊严、和蔼和慈祥。」
1
作为最忠实的藩属国,朝鲜每年冬至、正月、圣节、千秋等时节都要派使臣去北京朝贺。
1780年,也就是乾隆四十五年,朝鲜人朴趾源随朝贺乾隆皇帝七十大寿的使团前往承德。
他记载当年八月十一日见到乾隆皇帝的情景说:
皇帝出自正门……肃然无哗。先令回子太子进前,未数语而退。次命(朝鲜)使臣及三通事进前,皆进前长跪……皇帝问:「国王平安?」使臣谨对曰:「平安。」皇帝又问:「有能满洲话者乎?」上通事尹甲宗以满话对曰:「略解。」皇帝顾视左右而喜笑。
皇帝方面白皙而微带黄气,须髯半白,貌若六十岁,蔼然有春风和气。
对于乾隆皇帝,朝鲜人的评价总的来讲还是比较高的。
乾隆皇帝的和蔼可亲善于交往,使使臣们对他的个人印象都不错。
每次回国后,朝鲜小朝廷君臣都要关起门来,好好聊聊这次中原之行。使臣往往要给国王介绍些小道消息、奇闻逸事。
君臣在深宫之内对天朝上国大皇帝可以肆无忌惮地品头论足,因此留下了一些相当真实的评价。
比如对继位初年的乾隆,一位使臣做出这样的评论:「政令无大疵,或以柔弱为病」,「政令皆出要誉」。
另一位则说:「雍正有苛刻之名,而乾隆行宽大之政。以求言诏观之,不以论寡躬缺失,大臣是非,至于罪台谏,可谓贤君矣。」
这些史料,显然因其情境的特殊而具有与中国史料不一样的价值。
2
所有关于乾隆皇帝外表的记载中,英国人所作的是最详细传神的。
大约在丹津班珠尔到达北京的同时,马戛尔尼使团也正从英国出发。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七月底,英国使团抵达承德,在这里觐见了八十三岁的乾隆皇帝。
这一天英国人半夜两点就起床了,梳洗穿衣。在万树园边上的一个小帐篷里,他们等了两个多小时。
直到太阳出来,园中响起了音乐声。那位欧洲人心目中非常神秘的东方大君主终于要出现了。
英国人描述说:「皇帝坐在一个无盖的肩舆中,由十六个人抬着走,舆后有警卫执事多人手执旗伞和乐器。皇帝衣服系暗色不绣花的丝绸长褂,头戴天鹅绒帽,形状同苏格兰军帽有些相似,帽前缀一巨珠,这是他衣饰上所带的唯一珠宝。」
皇帝所过之处,所有人都纷纷下跪。英国人也没有机会仔细打量这位亚洲的主人。匆忙中扫了一眼,唯一的感觉是皇帝精神矍铄,远远比他的年龄年轻。
赫脱南说他只有「五十来岁,动作敏捷」,「风度翩翩」。
皇帝在万树园中的大幄前下舆,缓步走入大幄。英国使臣随即进入,跪在宝座之侧。
借这样近距离接触的机会,英国人终于得以观察这位地球上统治着最多人口的君主。
马戛尔尼的回忆录,虽然经刘半农翻译成半文半白,读起来不太畅快,但仍然可以看出乾隆的风貌:「余静观其人,实一老成长者。形状与吾英老年绅士相若,精神亦颇壮健,八十老翁,望之犹如六十许人也。」
巴罗的记述更为传神:「八十三岁的乾隆毫无一丝龙钟老态。有着一个身体健壮、精神矍铄的六十岁人的外表。他的眼睛漆黑,目光锐利,鼻子鹰钩,即使在如此高龄,面色仍相当红润。我估计他身高约五英尺九寸,腰板极其挺拔。虽然八十三岁的他既不算肥胖也不算强壮,但不难看出他曾经有过一副强壮的体魄。他的精力充沛,一生的操劳都没能令其衰弱。像所有的满族鞑靼人一样,他热爱狩猎,从不错过每年夏季举行的操练。」
乾隆皇帝情商很高,善于与人打交道,虽然在为人行政中常有暴烈苛刻之举,但礼仪性接触中极少会给人留下不良的印象。
副使斯当东回忆觐见皇帝的一刻说:「自始至终皇帝看来非常愉快自如,绝不像外间描写那样阴郁沉闷。他的态度很开朗,眼睛光亮有神。至少在接见特使的整个时间,他的表现如此。」
礼节性拜会后,宴会就开始了。三位英国人以及他们的翻译被邀请坐在「皇帝左手一张桌子前的坐垫上」。
英国人注意到,「皇帝进餐时候,意态非常舒适,表现胃口极好」。
「皇帝在整个典礼中对英国客人的照顾心情始终未减。在饮宴时,皇帝命执事官从自己桌上取下盛馔数色送至特使桌,宴会完毕,皇帝命人召特使等至御座前,各亲赐温酒一杯,有些近似马德拉的次等酒。皇帝问及英王陛下的岁数,特使据实回答。皇帝说,他今年八十三岁了,身体仍然很健康,希望英王陛下也能同他一样长寿。他看上去确是很健康,不像已经统治国事五十七年之久的样子。典礼结束后,皇帝精神矍铄地从宝座上走下,健步走上肩舆,毫无衰老状态。」
虽然这次出使惨败而归,但是奇怪的是,英国使团的成员们无一例外地对乾隆印象良好。
通过与中国官员的大量交谈,他们这样总结他的性格:「他头脑的活力和思维的敏捷也不逊于他的身体。他心思缜密,行事果断,所以似乎无往不胜。他善良爱民,就像在所有面对臣民的场合所显示的那样。他在灾荒时期减免赋税,救济饥民,同时对他的敌人睚眦必报,残酷无情。急躁而固执,有时候使他断事偏颇,处罚过严。」
这一总结,考诸中国史料,应该说相当准确而深刻。
3
乾隆时代,宫中仍然生活着许多万里远来的传教士。
除了对红毛人的体味有点讨厌外,皇帝对西洋人的诚实、认真、不慕名利十分欣赏。
和康熙皇帝一样,他对那些身怀异能的西洋人总是很尊重,教士王致诚回忆说:在给皇帝画像的时候,「天气很热。他(皇帝)发了慈悲,让王致诚脱了帽子坐着作画」。
不要以为这是不值一提的细节,因为在通常情况下,「在皇上面前只能跪着或者站着,即使工作也不例外」。
传教士们对皇帝的印象也大抵很好。
汪宏达说:「皇上高大英俊,而且和善,又令人肃然起敬。如果说他对臣民很严肃,我认为那不是他的性格所致,那是因为对于中国这样幅员广阔的帝国,他无法以其他方式来维持他的统治,尽他的责任。因此大官们在他面前都要发抖。而每次他和我说话都态度和蔼,使我产生一种信任感……他是一个伟大的君主,他亲自过问一切,不管冬夏,天一亮,他就上朝,开始处理政务。我不明白他怎么能够做得那么细致……从他的性格来看,他无所不为而且都能成功。他无所畏惧,思路敏捷,能随机应变处理突发事件。」
总体来讲,乾隆皇帝是一个外表精彩,风度翩翩,充满自信,富于精神活力的人。
他擅长与人相处,知道怎么样恰到好处地表现他的威严和善意。
对于接触不多,特别是第一次见面的人,他是迷人的,富于魅力的。
但是,那些常伴身边的大臣近侍们却清楚地知道,这不过是皇帝性格的冰山一角,水下的部分远比这复杂。
性格
乾隆皇帝自我评价甚高,然而,民间野史中的乾隆皇帝与历史真实同样离题万里。
在老百姓眼中,乾隆是一个出身不正、热衷享受、沉迷酒色、糊里糊涂的皇帝。
老百姓解读历史,自有他们的一套价值标准。
第一条原则是离奇。
一个流传极广的传说是说乾隆乃是汉人的后代。
据说康熙年间,海宁陈氏一家连续出了许多大官。陈元龙、陈世倌、陈诜、陈论父子叔侄,多人位极人臣,因此与雍亲王府过往甚密。
有一年,陈氏之妻与雍正之妃同时生育,陈氏产男,雍正之妃产女。抱子心切的雍正遂以女易男,换来了日后的乾隆作为自己的儿子。
这个传说有鼻子有眼,还有许多旁证。
据说,乾隆当了皇帝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于是借六次南巡之机四次临幸海宁陈家,并以孩子对父母的口气为陈家写了爱日堂、春晖堂等匾额。
这个传说当然不值一驳。雍正的生育能力早有证明,乾隆帝出生之时,他正在壮年,且已经连得四子,绝对没有必要采取这个做法。
再说,即使万般无奈,满汉分界极严的雍正也不会要一个汉族孩子。
乾隆四次临幸陈家是事实,不过为陈家书写宅匾的是康熙皇帝,而并非乾隆。
陈氏的极盛,在康熙一朝,而并非乾隆时期。
事实上,乾隆皇帝是清代皇帝中满族血统较占优势的帝王。
清代第一、第二代皇帝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都是血统纯正的满族人,第三代皇帝顺治的生母是蒙古人,博尔济吉特氏,也就是史上著名的庄妃。所以顺治身上,满蒙血统各半。
康熙的母亲佟佳氏本是汉军旗人,姓佟,贵为太后之后才被抬入满洲镶黄旗,并改姓佟佳。经史学家考证,其祖佟氏一族确系汉族。
这样,清代皇帝血统中就羼入了汉族血统,满族血统降为25%。及至雍正、乾隆的生母皆为纯正的满族人,满族血统才连续上升。乾隆皇帝身上有81.25%的满族血统,6.25%的蒙古族血统和12.5%的汉族血统。
老百姓编撰历史的第二条规律是投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