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黄河》,此词条收录于01/02,仅供参考
废黄河,又称黄河故道,是黄河夺泗入淮而形成的一条河道,位于江苏境内,上起丰县二坝村,流经丰县、徐州市区、睢宁、宿迁市区、泗阳、淮安市区、涟水、阜宁、响水、滨海等市县,最终汇入黄海。这一段废黄河全长484千米,流域面积1720平方千米。
春秋战国时代至北宋末年,黄河由渤海湾入海;从金元至明嘉靖后期,黄河下游河道分成数股“汇淮入海”;明嘉靖后期至清咸丰四年,黄河下游河道单股“汇淮入海”;清咸丰五年以后河道由山东利津入海。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金兵大举南下,北宋东京留守杜充命人在今河南滑县以西扒开黄河河堤,使黄河东流,在今山东巨野、嘉祥一带汇入泗水,再由泗入淮,夺淮入海。此后,黄河下游分为数股汇淮入海,干流逐渐南摆,主河道进入今江苏境内。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水利专家贾鲁采用疏塞并举、先疏后塞的方法,对黄河进行治理,形成了一段从河南封丘至徐州夺淮入海的黄河故道。明嘉靖年间,出于治河需要,黄河南岸诸口被堵塞,“全河尽出徐、邳,夺泗入淮”,此后一直到清咸丰年间的三百多年时间里,黄河大部分时间保持在今废黄河一线,曾经多股入海的黄河,演变为单股汇淮入海。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六月,黄河在河南兰阳古铜瓦厢决口,分成三股洪水,在山东寿张县张秋镇穿运河,汇入大清河,由利津入海。黄河下游主干道结束了七百多年来夺淮入海的历史,干流从此离开江苏,但昔日的黄河故道并没有淤塞,这就是流经如今徐州、宿迁、淮安、盐城等地的废黄河。
废黄河又名淤黄河,也名黄河故道。在河南省东部,江苏省北部。从汉代起,就有人工开凿的沟渠沟通黄河和淮河流域。随着黄河中上游农业开发、毁林开荒、滥砍滥伐的进行,黄土高原沙化面积不断扩大、黄河下游含沙量与日俱增、河床不断增高。人为的开堤泄流使得黄河洪水时而侵袭到淮河流域和淮河支流泗水流域。南宋建炎二年(1128)黄河南堤决开,河水经鲁西南金乡县由泗入淮。金明昌五年(1194)河决阳武故堤,灌封丘而东,经汴水合泗水入淮,形成黄河侵泗夺淮之变。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决口,从河南省兰考县铜瓦厢北徙入海后,从河南省铜瓦厢起,经鲁西南、皖西北达江苏的旧河道干涸,成为废黄河。故又称咸丰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