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自我到无我的四步

建立自我 追求无我什么意思

自我到无我的四步


   做任何讨论前都需要对概念进行定义,但这个基础任务对于自我和无我这两个概念略有难度。自我是个西方和东方都有的概念,通常指一个人对于其自身个体存在、人格特质、社会形象,所产生的一种认知、意识与意象。而“无我”是个纯东方的概念,尤其在宗教背景下讨论。佛教里对于“无我”有两种理解,一是说没有我,我不存在,“我空”;第二种种意思是说,这不是我,非我。

   
定义部分到此为止,权当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任何概念都是连续的,有脉络的,需要语境的,所以在后文的阐述中也可以继续建立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为什么”的问题不提,即“为什么要无我?”,此次不回答这个问题。只是假设这个问题已经被解决,继续往下读的都是没有这个问题的。

   
李嘉诚的座右铭是“建立自我,追求无我”,也同时包含了这两个概念,而且说明了几层意思。

   

第一,自我和无我都不是天生的,否则也就用不着“建立”、“追求”。
第二,顺序上是先有自我,后有无我,在自我建立的基础上追求无我。
第三,达到无我比做到自我更难的多,自我是可以“建立”的,这几乎是个可确定的结果。而无我只能追求,这就意味着求得到求不到尚未可知。

   
这三层意思,和我个人认为的四个阶段实际上很兼容。所谓四个阶段,即

1. 无意识的自我
2. 有意识的自我
3. 有意识的无我
4. 无意识的无我

   
在开始一一论述前,首先要也要定义什么是意识和无意识。实际上,仅有这对概念并不完整,在这个语境下,完整的概念应该包括无意识、潜意识、前意识、意识四种。但在这里做个简化,把能够通过感知、认识到的,可以去理解、分析、批判、思维的东西统称为意识。而不可以或者不需要去思考、分析、理解、思维的东西都称为无意识。比如学习开车、自我批判就是有意识,而呼吸、被辱骂时候产生愤怒就是无意识。无意识的行为是自动运行的,不需要专门用心念去控制。

   
下面简要论述四个阶段。


一.无意识的自我

   
这个阶段是天生的,一方面是先天性的某些倾向,另一方面是文化的熏陶,是只要出生,自然就会得到的东西。

在先天性倾向方面,人都希望被认可,被别人夸赞时就会觉得愉悦,被别人否定时会觉得愤怒、想要反驳,这个不用在意识层面思考、分析,自然而然就有了相应的感觉。被人突然臭骂的时候,再有修养的人,第一反应也是愤怒。

再比如“我的更好点”倾向,这个也不用学习,每个人天生都是这样,自己会觉得比旁人更好看,自己会觉得比别人更幸运,自己的房子也比别人家的风水好,自己的观点也比别人的正确,自己的追求也比别人的高明,自己的公司也比别人的有潜力,自己的国家也比别人的更有前途。总之,“我的更好点”。很多这些想法实际上都是在无意识中运行的。

   
文化的浸染方面,比如出生在传统中国,人就会产生“光宗耀祖”“升官发财”的观念和追求,这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需要什么特别的努力。反而是相反的情形,即“我就是我,与其他人无关”“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想法才需要在意识层面思考,通过努力才能得到。

   
再比如中国文化的“靠帮带”情结,自然而然的就会让人把希望寄托在别的存在上,“有了Mr. Right就好了”“进了那个专业就好了”“能跟着某某混就好了”“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些文化观念,一旦内化以后,也是自动运行的。当需要思考的时候,它们就会自动浮现,也不需要努力。反而是反思这些观念,批判这些观念需要努力。

   
在这个阶段时,人行为的可预测性或者说某种程度上的程序性是很明显的,就像我这两天学到的一个概念IFTTT——If this, then that(如果这样,就会那样)。人的行为和反应是被自动触发的,实际上并不受自己控制。比如有的人在公共场合,动不动就插队,因为他觉得“我的事更重要”;有的人一听到相反的观点,立马就生气,等等。


二.有意识的自我

   
这个阶段,在我的理解里,也就是李嘉诚想要建立的那个自我。这个阶段中,人的行为是遵循某些内在的标准的。哪怕看起来和外在的标准仍然一样,但他也是经过内在的自我审核和验证的。比如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两个人,可能都相信“光宗耀祖”,但第一阶段的相信是“知其然”,第二阶段则增加了“知其所以然”的过程,例如他可能会觉得个人的享受虽然重要,但是能够帮助亲人、朋友也取得事业和名誉上的进步,也是值得追求的。

   
这个阶段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如果外在的标准和内在的标准冲突,行为会以内在标准为准,而放弃外在标准。这类故事在成功学中太多了,某个大佬早年时做了一个令周围的人惊骇的决定,那个“惊骇”就来自于对外在标准的放弃——其他人无法理解为何竟有人会放弃那“天经地义”的道理?

   
这个阶段大概率会包含的一个过程就是重估所有价值,比如“我的观点就正确吗?”“听话就是好的吗?”“人一定要负责吗?”“友谊的价值是什么?”“爱情高尚吗?”“爱国有何意义?”,甚至更进一步的,会问“要遵守法律吗?”“要活着吗?”等等。

   
经过这种对价值的重估,某些在第一阶段时坚信的观念被放弃或修正,某些在第一阶段就存在的观念得到更一步的强化,人的判断力和所谓主见就开始越来越强。该支持什么,该放弃什么,该怎样做某件事都会愈来愈清晰。

   
这个阶段的另外一个重要特征是在辩论的态度上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第一阶段时是“为一切而辩论”,实质是“为自己的错误辩论”。第二阶段是“只为自己的正确辩论”,第三阶段就是,“尽量不做任何辩论”,第四阶段就是辩论这个概念彻底消失。


三.有意识的无我

   
上面只讲了第二个阶段的好处,似乎得到了“有意识的自我”,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但随着这种自我的增长,一些典型的负面情形也开始出现,比如过度的自我认同,认为自己的想法都是对的,自己的判断是不会有问题的,自己的追求就是最好的,凡是反对这些的人,都是愚蠢的、短视的、不值得存在的。

   
再比如将一切的成果归功于自身,认为某件事情的成功是自己的功劳,某个情形的出现是自己的作用,有了某种“造物主”幻觉。这亦带来某些深刻的冲突,冲突的频次较第一阶段下降了,因为第二阶段的人会不断的寻找同温层,最终将自己的活动范围限定在自己选定的范围内,但因为过强的自我,冲突的烈度却上升了。

   
有意识的无我,简而言之,就是自己告诉自己,“我什么也不是”。我们能够指点江山,挥斥方遒,最大的原因是我们活着。而活着,完完全全是个偶然。有的人因为喝粥被呛死,有的人莫名其妙就心肌梗塞了,有的人好好地坐着、突然房子就塌了。

   
“我”之所以能以现在的状态存在,取决于无数的偶然因素。比如我出生在某个氛围还可以的家庭,我出生时四肢齐全,我现在所在的地方没有地震,我的呼吸系统还正常没有缺少氧气,我没有被开除所以还能有钱买饭吃,等等。

   
意识到这些情形,就会谦卑,逐渐消解第二阶段后期的“造物主幻觉”,因为归根结底,“我什么也不是”。但是这个阶段的所谓“无我”,仍然是被意识控制的,即我要不断地告诉我自己这些。当做到某件事情时,首先产生的还是一种自豪和自夸的情绪(第二阶段的特征),但旋即,我的思维开始告诫自己,这是种错误的看法,实际上无可自豪、无可自夸。

   
这也许是李嘉诚要追求的那个“无我”,因为第四阶段,是不允许“追求”这个概念的。


四.无意识的无我

   
这个阶段是无法追求的,到了就到了,到不了也追求不了。因为只要有“追求”这个概念,则仍是在意识层面的产物。从无意识到有意识,是可以做到的。但一旦到达了意识的阶段,再想回到无意识的阶段,难矣。从一张白纸变成一幅画,是容易的。但把这幅画重新变成白纸,就有点难了。

   
古人所谓人生三重境,一重境“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重境“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重境“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再复归无意识,才是最后境界。

长按上面二维码,关注“时隙生花”

   


   


转载请注明:生活百科网 » 问题:自我到无我的四步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其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联系邮箱:douxingdu02@163.c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