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的名言”,关于创新的名人名言?

关于创新的名言

关于创新的名人名言?

      ●距离已经消失,要么创新,要么死亡。

      ——托马斯·彼得斯

      ●致富的秘诀,在于“大胆创新、眼光独到”八个大字。

      ——陈玉书

      ●同是不满于现状,但打破现状的手段却不同:一是革新,一是复古。

      ——鲁迅

      ●人类的创新之举是极其困难的,因此便把已有的形式视为神圣的遗产。

      ——蒙森

      ●想出新办法的人在他的办法没有成功以前,人家总说他是异想天开。

      ——马克·吐温

      ●异想天开给生活增加了一分不平凡的色彩,这是每一个青年和善感的人所必需的。

      ——巴乌斯托夫斯基

      ●对新的对象必须创出全新的概念。

      ——柏格森

      ●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如果能够打破常规,完全自由进行创作,其成绩往往会是惊人的。

      ——卓别林

      ●光看别人脸色行事,把自己束缚起来的人,就不能突飞猛进,尤其是不可能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年代里生存下去,就会掉队。

      ——本田宗一郎

      ●只有先声夺人,出奇制胜,不断创造新的体制、新的产品、新的市场和压倒竞争对手的新形势,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黄汉清

      ●非经自己努力所得的创新,就不是真正的创新。

      ——松下幸之助

      ●如果你要成功,你应该朝新的道路前进,不要跟随被踩烂了的成功之路。

      ——约翰·D.洛克菲勒

      ●能正确地提出问题就是迈出了创新的第一步。

      ——李政道

      ●企业的成败在于能否创新,尤其是当前新旧体制转换阶段,在企业特殊困难时期,更需要有这种精神。

      ——黄汉清

      ●保守是舒服的产物。

      ——高尔基

      ●在创造家的事业中,每一步都要三思而后行,而不是盲目地瞎碰。

      ——米丘林

      ●创新是科学房屋的生命力。

      ——阿西莫夫

      ●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

      ——爱因斯坦

      ●有了精神的实验和观测作为研究的依据,想像力便成为自然科学理论的设计师。

      ——廷德尔

      ●作出重大发明创造的年轻人,大多是敢于向千年不变的戒规、定律挑战的人,他们做出了大师们认为不可能的事情来,让世人大吃一惊。

      ——费尔马

关于创新的名人名言?

      1、保守是舒服的产物。——高尔基

        2、创新就是创造性地破坏。——熊彼特

        3、创新是科学房屋的生命力。——阿西莫夫

        4、聪明的年轻人以为,如果承认已经被别人承认过的真理,就会使自己丧失独创性,这是最大的错误。——歌德

        5、独创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人以上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联系或相似之点。——贝弗里奇

        6、对新的对象必须创出全新的概念。——柏格森

        7、对于创新来说,方法就是新的世界,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思路。——-郎加明《创新的奥秘》

        8、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如果能够打破常规,完全自由进行创作,其成绩往往会是惊人的。——卓别林

        9、凡能独立工作的人,一定能对自己的工作开辟一条新的路线。——吴有训

        10、凡是创新的时代总会有人死在半路上,但是这些失败或者遇到困难的公司并不代表他没有价值,他的价值就是告诉大家其实这个领域是可以一试的。——李学凌

        11、非经自己努力所得的创新,就不是真正的创新。——松下幸之助

        12、光看别人脸色行事,把自己束缚起来的人,就不能突飞猛进,尤其是不可能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年代里生存下去,就会掉队。——本田宗一郎

有关开拓创新的作文素材和名言警句?

      本阁暂且从文化创新角度,提供几个素材给题主参考,相信会从中挖掘和提炼出自己需要的写作金矿。

      李子柒为何能走红海外1

      张颐武:文化传播需要更多李子柒2

      学校教学应依法使用规范汉字3

      活跃的农业文化遗产(轻遗产带来“重效应”)4

      国产原创动画强势崛起4

      换种思路“点亮”古建(新语)5

      《史记》何以“跨界”文学6

      “汉语盘点2019”候选字词,你会“盘”哪个?8

      人工智能:新创作主体带来新艺术可能9

      李子柒为何能走红海外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12-0903:44

      【光明时评】

      作者:钟超

        近日,知名短视频博主李子柒,又引发了舆论广泛关注。一则因为她在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贡献,荣膺由成都文旅局颁发的成都非遗推广大使;二则因为她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在海外圈粉无数,激起了许多国家的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甚至还引发了许多网友对文化输出的讨论。

        毋庸置疑,李子柒的作品具有浓浓的中国风,三月桃花开,她采来酿成桃花酒;五月琵琶熟,她摘来制成琵琶酥,还有养蚕、缫丝、刺绣、竹艺、木工等,无不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意象,加之视频后期制作采用的低沉悠扬的传统曲风,成功塑造了一种诗意的山居生活情境。这些作品可以让人们回味中国古人的衣食寝居,畅想一种超脱于消费社会的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在全球化裹挟的现代性问题席卷世界之时,这种生活方式很容易引起各国网友的共鸣。

        李子柒的海外走红,与其说是一种文化输出,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输出似乎带有一种预设的目的和动机,带有不同文明竞逐高下的“文明冲突论”意味。李子柒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她没有可能承担起“文化输出”的重任,事实上,她只是抓住了短视频发展历史机遇的一个创业者,用自己的勤奋和纤巧展示山村生活的美好部分,以期获得观众的认可和关注。当然,从结果上看,李子柒的作品很好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地不同文化语境,传递出精致的、文明的、可亲的、具有烟火气和人情味的中国形象,这是一个全媒体时代传承与传播中华文化的生动案例,其中具有值得总结的文化传播规律。

        文化的融合和文明的传播是一个奇妙的旅程,常常暗合“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的规律。怎样让一种文化理想精准落地另一种文化土壤,让不同文明之间实现交融和对话,避免陷入文化的自言自语、孤芳自赏,这需要真正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在李子柒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剖析出诸多为世界各国文化广泛接受的价值理念,如仁爱、勤劳、勇敢、与自然和谐相处甚至性别平等,这也是她能够受到广泛欢迎的重要原因。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内在的价值理念也具有很多面向,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发展其中符合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的价值理念。楼宇烈先生曾指出,“与西方文化相比,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李子柒的作品不是宏大叙事,其记录的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但却恰恰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而这正是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价值共识。

        在翻看李子柒的视频时,一个不经意的小细节让笔者印象深刻:她将捕获的小龙虾中还没长出大钳子的小虾扔回池塘。细节之处见用心,短视频内容创业者千军万马,她能从中脱颖而出,想来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光明日报》(2019年12月09日02版)

      张颐武:文化传播需要更多李子柒

      来源:环球时报作者:张颐武

      2019-12-0905:24

      中国网络红人、美食视频播主李子柒在YouTube上走红,拥有几百万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粉丝,传播度最广的视频能收获两千多万的点击率,其影响力毋庸置疑。李子柒在国外社交媒体上的成名引发国内对其是否属于文化传播的讨论。这种讨论涉及文化传播的路径、方式及内容等问题,也涉及我们一直在探讨的怎样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问题。

      在最近的讨论中,有两个说法值得注意,一是说这样的传播过于肤浅简单、深度不够;二是说这样的传播过于偏向展现中国的乡土生活,缺乏对中国现实更为丰富的表现,因此李子柒的视频算不上是文化传播。

      这两种说法对文化传播的理解过于狭隘。首先,李子柒的视频无疑是大众文化的一部分,让外界看到了中国年轻人生活方式中别有意趣的一面。这种大众文化传播对于增进世界对中国的理解,破除刻板印象有积极意义,是我们常说的“走出去”的一部分。虽然它可能还不够高大上,但其亲和力与生动性足以让外界看到一个有趣可爱的“活的中国”,这本身就是文化传播的应有之义。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大众文化传播极为重要,因为大众文化更能够为一般人所理解,更能够让人们通过直观生动的方式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

      在文化传播中有一个“文化折扣”的概念,说的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文化要跨文化传播,往往会因为受众的理解困难和障碍而“打折”,使得文化传播的效果受到严重影响。而鲜活生动易于理解的大众文化产品“文化折扣”显然较少。如美国的文化传播往往通过肯德基、麦当劳、星巴克等美食文化来展现。文化传播需要高雅内容和具有深度的价值理念传播,也需要有生动鲜活的大众文化传播。这两种传播方式不可能相互替代,但会相互支撑。在这种传播中,大众文化所起到的作用往往更为有效直接,它从感性上会让人形成对一种文化的初步和基本印象,从而更进一步地降低文化折扣,也为更多的高雅文化传播打开了空间。这种传播当然并不足够,但必不可少。相比一些需要花费大量气力却往往由于与受众需求隔膜而达不到理想效果的传播,大众文化传播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李子柒的视频以中国传统乡村生活及其中独特的物产为中心,通过生动有趣的形式展现出来,受到各国公众的“跨文化”喜爱,这同样具有积极意义。李子柒通过生动丰富、具有现场感的介绍,让外界对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有了具体可感、生动鲜活的认知,自然而然地跨越文化障碍,也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一种在新媒体平台上“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传播所具有的正面效果。她当然不可能全面、整体地反映中国形象,但全面和整体需要的就是许许多多不同的片断所形成的生动鲜活的立体形象,没有许许多多不全面、不整体的传播,就不可能构成真正的传播丰富性。

      文化传播还要了解受众需求。传播往往不能只考虑“我有什么”,还要考虑“他对什么感兴趣”。文化传播既要以我为主,也要对受众有深入理解。如果只是把“我的内容”做简单单向传播往往不会产生良好效果。李子柒视频所展现的是中国人生活中真实的存在,能够吸引对这样的文化和生活样态缺少了解人们的强烈兴趣,这显然不是刻意的扭曲与迎合,也没有流于粗俗和低级,而是注重传播的题材吸引力。这说明选择合适的素材是传播的重要方面。

      李子柒走红是文化传播规律和特征的具体展现。它是相当成功的文化传播,创造了中华文化跨文化理解的一个部分。我们要避免大众文化传播产生消极的效果,但我们更需要有越来越多的李子柒,让他们用自己的能力生动鲜活地创造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文化传播不是一厢情愿的事,它需要更多的路径、方式和内容。(作者是北京大学教授)

      学校教学应依法使用规范汉字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柴如瑾

      2019-12-0910:31

      针对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关于在全国中小学进行繁体字识读教育的提案》,教育部近日在官网公开相关答复。

      关于简化汉字“因简害义”“有损汉字的艺术美和规律性,不利于文化传承”问题,教育部答复,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作为工具,应当便于使用。自古以来,汉字由繁趋简的发展演变趋势十分显著。简化字伴随着汉字的产生而发展,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汉字就有了简体形式;南北朝以来楷书、草书、行书中也不断有简体字产生。现行简化字即是遵循约定俗成的原则,通过搜集、整理、筛选千百年来在民间通行的简体字,是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确定简化字体并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行后确定的,具有历史继承性、体系性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从汉字形体构成的规律看,形声构字是主要的构字方法,如果仅从会意字方向去理解汉字,就背离了汉字构形事实。

      文字并不完全等同于文化,文字是记录、传递文化信息的工具,中华文化的大量信息是通过汉字记录下来的。要读懂这些信息首先要能读懂汉字记录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汉语书面语,但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汉语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现在通过文字资料了解古代文化信息的困难主要在于记录这些信息的语言从古至今发生了很大变化,认识繁体字的人不经过专门的古汉语、古代文化知识等的学习、培训,也一样读不懂古典诗文,不能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知晓中国文化的由来。同样,现在古典诗文都已经有简化字版,如果不经过专门训练,也一样读不懂。

      据国家11个部委(局)组织的“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对全国阅读繁体字书报困难程度调查的数据显示,阅读繁体字书报“基本没有困难”和“有些困难但凭猜测能读懂大概意思”的比例占58.69%;“困难很多”的比例占41.31%,多集中在西部省份。这表明,多数人基本能够认读繁体字。

      针对“中小学繁体字识读教育”问题,教育部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因此,学校教学应依法使用规范汉字。

      但在中小学经典阅读和书法教育中,会涉及繁体字教育有关内容。经典阅读方面,教育部按照《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相关要求,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教育体系创新计划等,使广大青少年亲近中华经典,青少年在学习经典的过程中,会接触繁体字文本,认识繁体字。

      书法教育方面,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明确书法教学中文字的使用要求:“硬笔教学应使用规范汉字,毛笔临帖要以经典碑帖为范本”,经典碑帖中也会涉及繁体字。

      当今语言生活中,繁体字仍将在发展文字艺术、加强两岸三地以及海外华文区沟通交流等方面发挥作用。教育部将在坚持国家文字政策的前提下,充分调研,开展繁体字相关研究,更好地为社会提供语言服务。

      活跃的农业文化遗产(轻遗产带来“重效应”)

      齐欣

      2019年12月09日04:56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这是2019年10月在四川郫都召开的“第六届全国农业文化遗产大会”的现场。会场外非常热闹,各个农业遗产地都在展示千里迢迢带来的遗产地产品。“农业文化遗产“的品牌效应和促进功能,不容小觑。

        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02年提出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理念。2005年6月,中国首个全球重要农业遗产项目被授予给“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截至2019年3月,全世界共有21个国家的57个项目入选,中国以15项位居国际领先地位。

        虽然受到了世界遗产理念的影响,在价值描述和空间构成上,又与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景观乃至“非遗”时常重叠,但农业文化遗产使用最多的描述字眼,却是“系统”“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所以,农业文化遗产首先可以理解为在农业领域出现的文化形式;其次,农业文化遗产具有的复合性和战略性特征,导致其逐步区别于世界遗产,形成独立的行动体系和规模。当专家们考察一项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时,就会先观察经济、生态和技术要素;与之伴随的,才是叠加的文化和景观因素。这样的结果,是农业文化遗产与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结合得非常紧密。在地方政府、农民、农庄、农产品、扶贫甚至文旅研学产品间处处都能看到其活跃的“身影”。

      国产原创动画强势崛起

      本报记者沈文敏

      2019年12月09日04:50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近日,2019-2020国产原创动画作品发布会在上海举办,40部风格各异的国产动画集中发布。其中不乏《三体》,《我为歌狂2》、《罗小黑战记》等重磅IP内容。国产动画爆发式增长的背后,是国产原创动画的强势崛起,中国已从动漫消费国向生产国和输出国转化。

        根据第三方艾瑞咨询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动漫行业总产值规模达1941亿元,在线动画用户规模达3亿人。庞大的用户规模为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需求市场。随着动画受众的年龄增长,近几年面向非低幼少儿群体的国产动画迎来爆发式增长。以国内最大国产动画出品方之一哔哩哔哩(以下简称B站)为例,2019年B站国创区共上线104部国产动画作品,首次追平了日本动画番剧的供应量。同时B站国创区月活跃用户数量也第一次超过了番剧区,总播放时长破3亿小时。另据统计,今年以来B站国创区有73部国产动画参与付费观看,同比去年增长了近3倍。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副厂长王华强表示,中国动画行业历史上形成了以传统文化为主、以美术片为主的传统,国产动画创新的一大方向在于不断探索,找到一个适合的题材和模型来讲故事。《哪吒之魔童降世》49亿元票房的成绩,证明了动画这个艺术形式在中国文化娱乐市场的巨大潜力。

        当前,在互联网平台的推动下,国产动画的内容以及表现形式日益丰富。在此次发布会上,由备受瞩目的科幻小说《三体》改编而成的动画预告正式发布,或将先于电影、电视剧,于2021年正式上线。同时,校园音乐题材《我为歌狂2》以及《罗小黑战记》等多部网络高人气作品竞相亮相。其中既有侧重历史、展现东方美学的古风题材,也有情节搞笑、画风清新的治愈系风格。

        主旋律、正能量题材的国产原创动画成为此次发布会的最大亮点。由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网络舆论局、人民网和哔哩哔哩共同出品的《精忠报国》在此次发布会上亮相。动画片以典故“岳母刺字”为引,讲述了3个少年主人公在海、陆、空服役成长,报效祖国的故事。

      “用户本身是爱看正能量的作品,这是人的本能,只是以往没有和好的题材结合起来。我们希望把正能量、主旋律的内核,和用户喜欢的题材结合起来。”哔哩哔哩董事长兼CEO陈睿表示。目前,B站拥有众多共鸣感强的亲情、历史题材和爱国主义题材动画,深受用户喜爱。例如,以新中国历史为蓝本的《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些重要的军事和外交事件以Q版动物造型的形式展现出来。还有被称为“国产动画正确打开方式”的《中国唱诗班》,画风细腻,充满中国元素,达1303万播放量。展现爱国情怀的《夜思》,讲述了民国外交家顾维钧的人生风云,引发强烈的爱国热情。

      “从产业发展的趋势来看,我觉得中国必然会从最大的动漫消费国变成最大的动漫生产国,从而成为最主要的动漫输出国。以目前趋势预计,我估计应该就是未来的5到10年。”陈睿充满自信:“有一天我们将看到中国的原创动画、游戏在全世界受到欢迎。我们将看到世界各国的网民为中国人的文化创意赞叹不已。”

      换种思路“点亮”古建(新语)

      张子晗

      2019年12月09日05:04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在亮与暗之间,找到文物安全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平衡点,古建筑就可以继续“活化”,助力夜间经济“闪亮”

        趁着夜色,远观流光溢彩的宫殿城楼,近赏璀璨夺目的古刹宝塔,是不少人休闲旅游、拍照“打卡”的必选。近年来,随着夜间经济的升温,以灯光装点建筑,成了常用方式。

        日前,国家文物局、应急管理部印发指导意见,要求文物建筑上不得直接安装灯具搞“亮化工程”,在文物建筑外安装灯具的要保持安全距离。这是两部门首次联合发布相关文件,引起广泛关注。

        文物建筑“熄灯”,会不会影响游客体验,甚至进一步影响夜间经济发展?答案是否定的。

        夜间经济的红火,不应以安全隐患为代价。近年来,随着人们文物保护意识的提高,发展以安全为先,成为社会共识。所谓“熄灯”,并非“一关了之”,关键是要找到文物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平衡点,运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手段“点亮”古建。如今,不少地方已经运用新技术,在大型文物建筑外立面上投影,打造亮丽灯光秀。例如福建华安二宜楼,不将灯具安装在楼体上,而是装在建筑周围的公共空间,既保护了文物现状,又能在投影画面中展示创意内容。在国外,法国里昂等城市也利用这类技术,打造出知名的城市灯光节品牌。相比单纯依靠灯具勾勒文物建筑外沿,符合安全距离要求的投影灯光秀没有降低观赏体验,反而因多彩的创意元素、视觉效果,使参观者停下的文化记忆更加独特、深刻。

        说到底,挖掘地方优势资源、完善配套设施,满足游客更深层次的消费需求和文化需求,才是夜间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点。从餐馆商场、书店影院、博物馆到体育场馆,不断创新夜间消费的场景和业态,令游客欣赏完美景还能留下脚步、打开钱包。

        与冻结式保护相比,合理利用更显可贵;与简单拆除灯具相比,创新运用更需智慧。在亮与暗之间,找到文物安全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平衡点,古建筑将继续“活化”,助力夜间经济“闪亮”。

      《史记》何以“跨界”文学

      2019年12月09日08:39来源:光明日报

      历史与文学是两个不同的领域。明末清初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就指出:“《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是吃苦事;因文生事即不然,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但是,历史与文学也并非水火不相容。《史记》作为史学经典,能够“跨界”到文学领域,既有其内在原因,也有外部的诸多因素。

      司马迁“爱奇”的审美观。《史记》被誉为“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著作,但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爱奇”倾向。扬雄《法言·君子篇》:“仲尼多爱,爱义也;子长多爱,爱奇也。”谯周也曾说司马迁“爱奇之甚”。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还说《史记》有“爱奇反经之尤”。他们初步认识到《史记》独特的文学审美倾向,但只认识到“奇”的表面现象。司马迁的爱奇,不只是记载神话传说,更深层次的是司马迁选择了大量的奇特之人和奇特事件。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指出,《史记》的创作目的是要“传畸人于千秋”。“畸人”,即“奇人”,即司马迁所说的“倜傥非常之人”。这些非常之人,或者在历史上有非凡之举,如一统天下的秦皇、汉武,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力拔山、气盖世的项羽,揭竿而起推翻强秦的陈胜、吴广,威镇边塞的卫青、霍去病,智勇兼备的蔺相如,大文学家司马相如,还有军事家张良、萧何、韩信、陈平,等等;或者在逆境中奋发有为,如伍子胥、季布、勾践乃至司马迁本人,等等;或者有理想有作为但落得悲剧结局,如被秦国车裂的商鞅、沉江自杀的屈原、郁郁而死的贾谊、被身斩东市的晁错、被活活饿死的周亚夫、被迫自杀的李广,等等;或者出身卑贱,但在某一方面有出众之处,如游侠、刺客、商人、食客等。相反,一些位高权重的宰相,由于碌碌无为,司马迁并没有选择他们。正是这些奇特人物的出现,使《史记》成为一部具有强大力量的作品。为了突出表现这些奇特人物,司马迁特别注重特异性的故事情节、特异性的场面,如《田单列传》的火牛阵,《淮阴侯列传》的背水一战,《越王勾践世家》的卧薪尝胆,《留侯世家》的张良遇黄石公、借箸发难、商山四皓,《郦生陆贾列传》的“狂生”郦食其见刘邦等,都是极有情致的奇人奇事。“爱奇”的审美观不只是史学家在搜求历史资料,也是文学家通过资料发现自己认为美的对象,能体现生命力的人和事,而且不受他人约束,这就使《史记》不同于一般的历史著作,所写的奇特之人都是“有故事的人”,有热乎乎的生命,具有了文学的传奇色彩、故事特征和审美享受。

      《史记》内在的文学品质。《史记》能进入文学领域,也是由于它本身具有文学的形象性和感染力,刻画人物具有典型化、个性化的特征。《史记》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个性,放大了人物一生中的关键点,如项羽的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三个转折点。另外,《史记》描绘典型环境,让人物在矛盾冲突中表现自己;用人物自己的语言和行动去表现人物的行动;用细节描写来充实人物的个性;多侧面写人,使人物由平面化转向立体化;运用对比描写,显示人物个性,等等。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史记》插上了文学的翅膀,避免了单纯的客观叙述和呆板的生平介绍。尤其是个性化的语言,这是历史跨入文学的一道槛;由于司马迁的努力创造,《史记》终于迈过了这道槛。从某种意义上说,典型化、个性化是文学的灵魂和生命,因为这是经过对生活的深入挖掘而产生的。《史记》中还有一些想象、心理刻画,具有文学的品质。《大英百科全书》在谈传记文学时指出:“作为一个传记艺术家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他是否能够在表现出年代的范围和岁月的跨度的同时,又能够着重突出表现一个人的外貌和内心的主要行为形式。”成功的传记,不仅要展现人的生命过程,更重要的是要揭示出这个过程的内动力。《史记》在“实录”的基础上,根据人物、环境的需要,在某些情况下,适当揣度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物“为什么这样做”的原因;或者适当进行艺术夸张,以渲染气氛;或者为了补充事实的不足,适当进行艺术想象。另外,司马迁秉笔直书,褒善贬恶,爱憎分明,加之他深刻的人生体验,使《史记》中灌注着他强烈的感情色彩,鲁迅称之为“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将个人情感渗透在字里行间,这也是《史记》迈入文学殿堂的一个标志,也是《史记》区别于其他历史著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典型化、个性化、抒情化以及想象、心理刻画等手段,《史记》具有了文学的感染力,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如茅坤《史记钞》所说:“读游侠传即欲轻生,读屈原、贾谊传即欲流涕,读庄周、鲁仲连传即欲遗世,读李广传即欲立斗,读石建传即欲俯躬,读信陵、平原君传即欲养士也!”

      历代《史记》文学阐释和评论。文学阐释和评论,是连接作者、文本、读者之间的桥梁,引导读者解开作者隐藏在文本中的“密码”。《史记》虽是历史著作,但从汉魏六朝时期开始就已被文学家、理论家所关注。他们在史学评论的同时,也初步进行文学评论,提出了“史公三失”“班马异同”“司马迁爱奇”等问题。唐代韩愈、柳宗元等古文家以“雄深雅健”“峻洁”等评价《史记》,刘知几等史学理论家都注意到《史记》纪传体的特长和文学价值,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的出现也使《史记》得到广泛传播。宋代形成了评论《史记》的风气,欧阳修、“三苏”等散文大家从古文角度评论《史记》,如苏洵首次发现《史记》叙事写人的“互见法”,马存从司马迁经历入手评论《史记》的多样化风格,等等。同时许多笔记著作、序跋书信、古文选本、古文评点以及《史记》的专门评点著作如《班马异同评》等,评《史记》人物,评文学风格,评艺术手法等,甚至出现了专门摘录《史记》精彩语句的《史记法语》《太史华句》等。这种评论、评点,尤其是文学评点,到明清时期达到高潮,广泛涉及《史记》叙事写人的结构、线索、层次、情节、段落、语言、风格等方面。明代茅坤、归有光等文学家都评点过《史记》,甚至出现了凌稚隆《史记评林》这样的集大成式著作。金圣叹等人还把《史记》与《水浒传》等小说进行比较评论。清代桐城派用“义法”、用“奇”“高”“远”“大”“疏”等评论《史记》。大量的《史记》评点著作如《史记论文》《史记半解》《史记评注》《史记七篇读法》《史记菁华录》等,还有如《日知录》《文史通义》《艺概》等著作以及许多古文选本的评论,对《史记》的文学特征进行了多方面挖掘。近现代时期李长之等许多学者评论《史记》文学特征,内容愈来愈丰富。此后的文学阐释和评论更加系统化、理论化。值得一提的是1910年林传甲《中国文学史》教材,把《史记》写入文学史,影响至今。《史记》名正言顺地进入中国文学的殿堂。

      中国文学对《史记》的接受。《史记》是文史结合的典范,它之所以能进入文学领域,也与历代文学家在创作实践中接受《史记》有关。文学家把《史记》作为自己创作的标本进行借鉴、学习、模仿。如中国古代大量的咏史诗从《史记》中取材,仅据赵望秦《史记与咏史诗》所收就达3600多首,还有许多词和曲。传记创作无论是单传还是类传,大都从《史记》中汲取营养。散文家如唐宋八大家、明代的前后七子和唐宋派、清代的桐城派等,不仅在理论上倡导学习《史记》,而且在实践中学习《史记》的优良传统。古典小说从志怪、志人到唐传奇、宋元话本,再到明清长篇小说,或取材于《史记》,或学习《史记》纪传体的写法,或继承和发展《史记》的内在精神。元杂剧从《史记》中取材,据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统计,多达180多种。司马迁“发愤著书”理论也被历代文学评论家所接受,并加以发展,如“蓄愤说”“不平则鸣说”“诗穷而后工说”等。历史著作被文学家从各方面予以接受,既显示了《史记》的文学品质,也促进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即使当代“史诗性”的文学作品,追求宏大叙事,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史记》的传统。

      另外,不同时代的文学思潮以《史记》为旗帜、文学教育以《史记》为教材以及海外学者对《史记》文学的研究等因素,也促进了《史记》进入文学领域。(作者:张新科,系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汉语盘点2019”候选字词,你会“盘”哪个?

      2019年12月09日10:19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汉语盘点2019”活动自11月20日启动后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全民的热情参与,关注度达1.85亿,网友纷纷通过人民网、腾讯新闻客户端、微信、微博、知乎、快手、商务印书馆官网等活动专区推荐心目中“描述2019年中国与世界”的一个字、一个词。截至12月3日,活动共收到推荐字词数千条,推荐形式精彩纷呈。有的网友通过微博平台,以图文、短视频、微博故事等形式书写了2019年度字词,如“我和我的祖国”“女排精神”“垃圾分类”“盘”等;有的网友在快手、微视等平台,用短视频的方式演绎了“自鸽选手”“当代苦行僧”“愿世间的美好与你环环相扣”等热词新语;还有的网友在知乎活动专题下,用“我太南了”“996”“都挺好”“重生”等回顾了自己一年的心路历程。

      “汉语盘点2019”活动专家评议会日前在商务印书馆举行。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延申、人民网副总裁唐维红、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求真教育实验研究院院长王旭明、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沈阳、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重大项目组组长聂丛丛、《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李鸿谷、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雷颐、中国青年报资深记者李桂杰、商务印书馆总编辑周洪波等专家学者参加了评议会。专家们热烈讨论,认为所选的年度词应反映过去一年国内外的大事小情,既要浓缩热点、记录社会发展,又要呼应民生、体现世俗人情。最终,在网友推荐结果和腾讯指数、清博大数据、搜狗输入法、人民舆情、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提供的字词热度数据基础上,确定了前五位的年度候选字词。

      人工智能:新创作主体带来新艺术可能

      李笛

      2019年09月17日05:03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人类科技进步源于对未来的大胆想象。千百年来,我们经常断言很多想象无法实现,但最终往往发现,只是当时尚未找到可行的方法而已。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世界,正是来源于过去人类对想象的坚持。

        作为人类科技王冠上的宝石,人工智能凝结了人类想象中最大胆的部分。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科学家们进行了许多艰苦卓绝的工作。这段历史如今被经常提起,在当时却并不轻松。直到2000年前后,科学家们还得小心避免使用“人工智能”这个词汇。然而正是这些积累,终于使量变成为质变,使我们有幸在这一时代开始集中地将想象变为现实。

        人工智能技术许多突破是在智商领域产生的。从战胜人类顶尖围棋高手的AlphaGo,到自动驾驶和无处不在的语音助手,我们正亲身经历计算机语音、视觉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加速革新。比如前不久,科学家们就研发出首个在国际专业麻将平台上晋升十段的人工智能系统。与围棋、象棋相比,麻将是一项更加困难的挑战,因为它具有更复杂的隐藏信息和大量不确定性。这项突破有助于人工智能协助人类,去应对更多复杂的现实决策问题,例如智能交通、金融投资等。

        与此同时,这场人工智能的浪潮也在人类过去特有的情感领域取得突破。如果我们把围棋视为人类智商的旗帜,那么,艺术创作或可视为人类情感的凝聚。一直以来,人们坚信艺术创作是人类独有的能力,从而断言人工智能不可能习得这种特质。然而,人们实际上从未认真地论证过:艺术,果真是人类独有的天赋吗?

        值得说明的是,当科学家们开始构建人工智能创作模型时,往往从旧有观念中获得最重要的启发。例如,一种比较普遍的观念认为,艺术创作之所以为人类独有,不仅仅出于技艺的娴熟,更因为人类创作者有完整的人生经历。一个创作者的生平际遇越丰富,他的创作就可能越深厚,作品越能够与创作者有机联系在一起。人工智能显然没有人生经历。

        然而,这种论证存在瑕疵,科学家们据此提出“失忆者假说”。假设一个人类失忆者在医院中突然醒来,属于他的过往人生经历已全部在头脑中丧失,他只能依靠过往的日记、音视频资料和他人的讲述等,对自己的人生经历进行二次补充复原。在这种情况下,“生平际遇”于他只是一个有限的数据集,既不真实,也很有限。那么,这个失忆者是否还算是一个有资格的创作主体?

      “失忆者假说”对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具有关键价值。因为对于一个尝试艺术创作的人工智能系统而言,它的境况与上述人类失忆者的境况极为相似。这个假说使我们能够通过知识图谱构建,去尝试为人工智能构建虚构的人生经历,而不必拘泥于这“经历”是否有限。2006年以来的大数据爆发,为人工智能提供宝贵的精神食粮。过去站在每个人类个体角度看来非常独特的人生经历,对人工智能而言,变得不再那么罕见。人们的经历总是或多或少重合的,通过类似的人生经历,我们可以去推定并补全一个有限的集合。例如,在中央美院最近举行的一场画展上,人工智能机器人“微软小冰”一次创造了7个人工智能画家,她们都有完整的人生背景:有的曾师从柯罗,并在北非度过人生大部分时光;有的经历了17世纪阿姆斯特丹的鼠疫流行和世俗时尚;有的拥有完整的父母背景和对他们人生经历的传承……结果是,观众不仅能够从作品中体会到画家丰富的人生背景,并且能够观察到7位画家各自作品的一致性——与人类一样,这些画家并非随机地创作,而是能够将同样的人生与情感贯穿在生成的每一幅作品中。观众能够通过作品进入创作者的“人生”之中。

        今天,科学家们正从文本、声音与视觉三个角度,去尝试为人工智能赋予创作能力,并通过一种变通的图灵测试来检验它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其重点并不在于创作者本身的表达,而在于这种表达能否激发观众的体悟。我们对许多不断诞生的突破性进展感到欣喜,例如通过建模,我们有机会为许多人类艺术家保留他们创作巅峰时期的能力,并辅助他们延长创作时期的长度;通过对历史上著名艺术家的学习,我们有机会让数百年前的艺术家“复活”,去创作具有当代命题意义的新作;我们甚至有望通过融合不同艺术家的技法,去创造全新的艺术创作能力。唯一令科学家沮丧的是,尽管观众能够从作品中体会到人工智能创作者的“心情”,或有所感悟,但这些创作者自己并不能从中体会到乐趣。我们做不到,也无意于去创造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人类是人工智能的全部意义。

        (作者为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副院长)

有关开拓创新的作文素材和名言警句?

      作文研究者一枚,整理了很多作文素材,请关注公众号:高中作文帮

      1.日益深刻的数字化变革,催生了以5G、数据中心等为代表的“新基建”蓬勃生长,不仅在稳投资、稳增长、促消费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而且为孕育创新、促进转型、培植发展新动能提供了营养丰富的“土壤”,给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旺盛的生机活力。

      2.无论是“无接触外卖”“网上政务”,还是个人健康码、在线办公、企业“码上复工”,等等,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广泛应用,给生产生活和社会运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正是在这样的现实场景之下,无论是政府、产业层面还是社会大众层面,都对抓住机遇加码数字经济发展寄予了更多期待。

      3.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层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4.新的知识和技术可以作为传统生产要素的补充,甚至替代传统要素,达到“规模报酬递增”的效果,推动经济增长的“轮子”持续滚动,突破传统增长模式的“天花板”。新加坡就是一个例子。新加坡曾经是亚洲的一个弱小穷国,但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奋斗,依靠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水平已经跃居世界前列,成为2019年世界经济论坛排行榜上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

      5.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统计和排列,2019年我国科技创新综合排名居世界第14位,是中等收入国家中进入前30名的唯一国家。2018年我国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1.97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2.19%,经费投入总量居世界第二,投入占比在发展中国家中名列前茅。

      6.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始终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增强国际竞争力,根本要靠科技创新。当前,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推动技术创新、提升产业能级,都在争取全球竞争的主动权和制高点。

      7.嫦娥四号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登陆月球背面、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雪龙2”号首航南极、北斗导航全球组网进入冲刺期、5G商用加速推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凤凰展翅”

      8.中华民族奋斗的基点是自力更生,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是自主创新。“科技攻关要摒弃幻想靠自己”“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

      9.让科技创新的智慧充分释放。“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奋斗不息,攻克无数技术难关;“男儿若个真英俊,攀上珠峰踏北边”的国际著名大气科学家曾庆存用数十年如一日的求索,在大气科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一方面,科技人才的巨大作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也为我国作为一个有世界影响的大国奠定了重要基础。另一方面,“板凳甘坐十年冷”,他们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一个关键原因就是专注目标不放弃。科技创新也不是一阵子的事,而是一辈子的事,懈怠者干不成宏图伟业。

转载请注明:生活百科网 » “关于创新的名言”,关于创新的名人名言?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其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联系邮箱:douxingdu02@163.c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