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解决】微单和单反有什么区别和优缺点?

相机的单反是什么意思

微单和单反有什么区别和优缺点?

      访谈截图来自微博无节操的drbt

      尼康自己表示,单反相机在主体检测能力方面更胜一筹,并且在从“基本失焦”状态下进入焦点的速度更快。

      这说明了两个重要的方面:

      A:单反的相位对焦模块借以参考的信息量要比无反大得多,尤其是涉及不同方向和深度信息的时候,无反反应速度和合焦坚决性都不能同单反相比。

      在静态下,这点主要体现在有些方向的纹理让无反相机无所适从,在高速中,这点会让无反合焦精度大幅度下降,很多时候无法进入状态(打鸟连个鸟的轮廓都没有)。

      B:单反的迅速响应能力完爆无反

      航展拍飞机,战斗机会过顶,会从山头附近一跃而出,这种场合下无反经常进入干瞪眼的假死模式,完全无法推动焦平面到该有的位置,一直虚空索敌。

      草丛打鸟,如果手持,从地上拿起来再去瞄准的那一刻,无反经常把焦点推到几百米外的树丛上,视前面的目标如无物。

      我自己的使用感受来说,Z9在打飞机上勉强够用,打鸟就无法同D6相提并论了。

怎样用简单通俗的语言解释关于单反的各种术语?

      种田要知节气,开车要懂离合,任何一样手艺都有行话。虽然我觉得尽量从实际问题说起,尽量不要说的很专业,但有几个词却是谈到摄影无法避开的词,它们是:光圈,快门,曝光,焦距,ISO,景深。

      ISO(感光度)与图片质量

      ISO--感光度,是一个曝光率极高的词,我们在超市买饼干的时候就可能会看见包装袋上写:本公司已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这个ISO是国际标准组织的缩写,InternationalStandardsOrganization。国际标准组织制定饼干管理标准,也制订胶卷的生产标准,所以货架上的胶卷有ISO100,200和400的几种,这就是感光速度不同的胶卷。ISO感光度是CCD/CMOS(或胶卷)对光线的敏感程度。如果用ISO100的胶卷,相机2秒可以正确曝光的话,同样光线条件下用ISO200的胶卷只需要1秒即可,用ISO400则只要0.5秒。在数码时代,数码相机的主菜单里都有ISO选择,100,200,400或者800,这和胶卷上的一样。看机型不同,低的到ISO50,最高有到25600的,数字越大越敏感(感光度越高)。
      午餐和爱情都流行快餐,什么事都要快点搞,按道理我们应该喜欢高感光度。但世界上没有免费午餐,高ISO虽然速度快但图像颗粒粗,经不起精细放大出图。所以风光摄影要用相机的最低感光度才可得到精细的画面。高ISO一般在万不得已的时候才用。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万不得已的时候很多,所以高ISO图片质量是数码相机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在弱光场合比如昏暗的室内,午夜的街头,ISO100时即使光圈开到最大,快门速度也需1/4秒甚至更慢才能正确曝光,这时不用三脚架是无法把相机端稳的,手一晃照片就糊;就算用三脚架,被摄者一转头照片同样会糊。闪光灯可以救急,但闪灯会破坏现场气氛,人会脸色不自然,而且相机内的小闪光灯有效距离不会超过四米,稍远的人物和景物就无法照亮了。更何况有些地方是不准使用闪光灯的,如博物馆剧院。我们没有办法只有提高数码相机感光度到ISO800甚至1600。
      同样是1000万像素的小数码DC和数码单反DSLR,如果都设置在最低感光度来拍摄(例如ISO100或80),假设镜头的素质相同,它们所拍的图片分辨率和图片质量差距不是太大。但如果ISO提高到400来拍摄,图片质量的差别就明显了,DSLR拍出来的图像依然干净,和ISO100时所拍差别不大,而DC的图片质量则下降明显,噪点很大,颜色失真,细节丢失。如果继续提高到ISO800,小数码DC的图片质量就只能用惨不忍睹四个字来形容了,而数码单反的图片质量虽有下降但依然可以接受。如果进一步提高到ISO1600,大部分数码单反的图片质量也下降得厉害,但依然能满足10寸照片的放大需求,而此时小数码DC的图片质量之差,您需要一颗勇敢的心才敢看。
      在像素相等的情况下,CCD/CMOS面积越大,高ISO的成像质量越好。也就是说:在CCD/CMOS面积一定的情况下,里面增加更多的像素反而会造成图像质量的下降。所以现在的数码相机不应该在1000万像素以上再简单增加几百万像素,而应该在提高CCD/CMOS质量上下功夫。降低高感光度(高ISO)噪音水平以及增大曝光宽容度才是当务之急。
      800万像素已经足够旅游摄影之需,我们在选择数码相机时就不该只看像素高低,而应该注意相机CCD/CMOS的大小。目前而言,解像度已经足够,该是重点关心图像质量的时候了。

      快门

      在摄影术最初发明的那些年,拍张照片曝光时间一般都需要好几分钟,大部分照相机是不需要快门的,开始曝光的时候把镜头盖取下,然后看表,五分钟后盖上,照片完成。
      后来,胶片的感光速度越来越快(ISO越来越高),曝光时间变为一分钟,几秒钟,1/10秒甚至几百分之一秒,这时候用手取镜头盖就不够快了。我们需要一个能准确控制曝光时间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快门。快门有机械快门,电子快门,以及电子机械联合快门等很多种类。
      定义:快门就是相机里控制曝光时间的装置。
      这里顺便介绍一下安全快门速度。在使用135相机拍摄的时候有一个手持相机拍摄的安全速度原则:安全速度是焦距的倒数,如果使用35mm镜头,快门速度不得低于1/35秒,使用200mm镜头时速度不得低于1/200秒,否则图片就可能糊了。

      光圈

      所有相机都基于小孔成像原理:拿一个密封箱子,在任何一面钻个小圆孔,然后把有孔的这面对着窗外,窗外的景象比如一棵树什么的,就会在圆孔对面的箱内壁生成此树的倒影。假如我们在内壁涂上感光材料(装上胶卷或CCD/CMOS),这个有孔的箱子就是一台完整的照相机了。这就是针孔相机。
      既然一台照相机可以不需要镜头,为什么现在的相机前面不是一个小圆孔而是几块玻璃呢?而且这几块玻璃(镜头)还卖得那么贵!这是因为小孔要成像的话,孔必须很小,这也是针孔相机名称的来历。如果孔开得和门一样大,这个孔就成不了像。所以我们没有小门成像一说。孔小进光量就小,所以玩针孔摄影非常锻炼人的耐心,一张照片曝光几分钟到几个小时都常见。而且,由于光的衍射干扰,针孔相机拍的图片都不够清晰,如雾里看花一般。
      没有人原意花几个小时去拍一张模模糊糊的照片,我们要想办法加大进光量。有什么办法能够把这个小孔开大而又能生成清晰的图像呢?人们马上就想到了凸镜的聚光功能。把玻璃凸镜装到大孔上,问题不就解决了?
      确实如此。相机镜头就是这样诞生的。今天数码相机的各种镜头都是几块凹凸镜的排列组合,然后外面用塑料或铁皮一包。有了镜头,小孔成像的这个孔–也就是下文中的光圈–就不再是针孔了,它变成了洞。
      进光量问题解决。但有时候问题又来了:我们并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大洞。比如夏日沙滩上烈日当头,四处白花花一片,为了分清到底是人肉还是白沙,我们需要眯着眼睛仔细观察。镜头是照相机的眼睛,这时候相机也需要眯起眼睛。很显然,为了应付不同的光线强度,我们还需要给镜头装上能够调节这个洞的大小的装置,以便在强光时缩小为针孔,弱光时开成大洞。这个装置就是光圈。光圈英文名称为Aperture。一组凹凸镜再加上光圈就诞生了完整的镜头。
      定义:光圈就是镜头里调节进光孔大小的装置。
      常见的光圈值如下:F1,F1.4,F2,F2.8,F4,F5.6,F8,F11,F16,F22,F32,F44,F64。每两挡相邻光圈值之间进光量相差一倍。例如光圈从F4调整到F2.8,进光量便多一倍;从F2.8到F2又多一倍。也许您已经看出来了,光圈值和光圈实际大小是相反的,进光量最大时光圈为F1,最小时为F64。对135相机来说大多数镜头的最小光圈为F22。

      既然光圈可大可小,那多大的时候镜头的成像质量最好?根据上图,最小光圈F22时光圈跟针孔差不多,数码相机成了针孔相机,前面说过针孔成像好不了;光圈最大的时候小孔又变成了大门,成像也差。所以,根据中华民族传统的中庸之道,请牢记:
      镜头在中等光圈的时候成像最好(图片最清晰)。
      我们称成像最好的那档光圈为最佳光圈。
      如果是135数码单反,中等光圈为F8或F11。小数码DC要看具体机型,如果可选光圈值在F2.5到F8之间,中间的F4.6为最佳光圈。
      假如光阴似水,镜头的光圈就是水龙头,它控制着水流(进光量)的大小。对于镜头我们当然是希望它的光圈越大越好,这就如同家里的水龙头,虽然平时我们刷牙洗脸从不把它开最大,但万一有一天家中失火,我们会立即把龙头拧到最大,并且痛恨当初为什么没有装一个大点的水龙头。一个镜头最大光圈时成像并不好,平时我们一般少用最大光圈;但在特殊弱光又不准使用三脚架的情况下,比如深夜的街头纪实抓拍,我们一定会毫不犹豫地使用最大光圈,并且后悔当初为什么没买一支大光圈镜头。
      但大光圈镜头的价钱很贵,重量惊人。比如Canon70-200mm有两个版本,光圈为F4的售价人民币四千元,重700克;光圈为F2.8的那一款售价八千多元,重达1500克。这是因为光圈大一级,镜片就大很多,加工难度大。是否值得为大一级光圈多付出一倍的钱和负重的汗水,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曝光

      为了讲清曝光这个词,我们还是回到小孔成像。假设一个黑乎乎的密闭房间,一面墙壁上开了个小圆窗户,窗对面的内壁上安上感光材料(白沥青,大型胶卷或CCD/CMOS)。这就是一台大型房式照相机。在没有打开小窗之前,房间里是黑乎乎的。
      我们打开小窗,光线从小孔而入,射到对面墙壁的胶卷上,产生光化反应(或光电反应,如果是CCD/CMOS),照片就诞生了。此过程就叫做曝光。要得正确曝光的图片,必须精确决定曝光量。所谓曝光量就是让多少光进入这个密闭房间里。如果进光量太大,照片就会白花花一片,晚上变成了白天。如果进光量太小,照片就会黑乎乎的,白人变成黑人。
      幸好我们有了光圈和快门两样工具可以一起来控制曝光量。曝光就是光圈和快门的组合。可以这样认为:光圈(值)大小其实就是那个小圆窗户开多大,快门(速度)就是窗户打开多久。假设窗户只打开1/4,时间为4秒钟可以正确曝光的话,很显然,窗户打开一半,时间2秒钟也能让底片正确曝光,因为1/4*4=1/2*2=1,进光量都是一样多。同样的,如果窗户全开,曝光时间就只需要1秒了。
      假若一个镜头光圈全开为F4,用摄影行话来说,光圈F4快门速度1秒为正确曝光值,那F5.6和2秒以及F8和4秒也同样能得到准确曝光的图片。
      重要结论:一张正确曝光的图片可以有N种不同的光圈和快门速度组合。
      总结以上几个名词解释,有三个因素能影响一张图片是否正确曝光:光圈,快门速度,ISO。其中光圈和速度联合决定进光量,ISO决定CCD/CMOS的感光速度。如果进光量不够,我们可以开大光圈或者降低快门速度,还是不够的话就提高ISO。大光圈的缺点是解像度不如中等光圈,快门速度降低则图片可能会糊,提高ISO后图片质量也会下降。没有完美的方案,怎样取舍要灵活决定。

      测光与测光模式
      曝光和测光是一对双胞胎,如果不能准确测定光照强度,正确曝光就无从谈起。1965年以前绝大多数相机都没有机内测光装置,拍照时要另外携带笨重的测光表,或者靠经验来估计光照强度。现在所有的数码相机都内置测光表,它能测量光线的强度,自动给出能正确曝光的光圈和快门速度,大大降低了摄影的技术门槛。
      相机是怎样实现自动测光的?原来每个数码相机里都有一个光敏电阻(不同强度的光线照射时电阻值发生变化),相机内的电脑根据电阻值的变化确定光线强度,进而确定曝光值(光圈,快门)。
      测光模式主要有点测光,中央重点测光,区域(平均)测光三种。点测光只测取景框内一个小点的光线强度(此小点大约为取景框面积的10%到1%,看不同机型)。区域(平均)测光则把取景框分为5到63块(看机型不同),分别对每块测光然后再加权平均得到光照强度。中央重点测光是简化的区域(平均)测光,只把取景框分为中央圆圈和四周两块,分别测光,然后加权平均(中央圆圈的权重为70%左右)。
      根据什么情况来采用不同的测光方式?大多数情况下用区域测光即可。在光线明暗反差很大时应该采用点测光。用区域(平均)测光或中央重点也可以,你可根据自己的艺术创意进行曝光补偿。

      曝光补偿(exposurecompansation)

      到底怎么才算是正确曝光?这个问题没有绝对准确的答案。总原则:照片要能真实反映拍摄时的环境亮度。如果一张正午户外的照片被拍得昏暗如夜,这张照片就曝光不足,反之则是曝光过度。曝光是否准确是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判断的。

      相机自动确定的曝光值90%以上是正确的,但也有不准的时候,典型的例子是雪景,本来应该雪白刺眼的场景拍出来却是一片灰色;再比如对着一堆煤球拍,本来是纯黑,拍出来却是灰煤。这种失误根源在于相机的反射式测光原理。

      我们之所以能看见东西,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物体本身可以发光,比如太阳或灯泡;大多数情况是物体能反射外来光线。反射的光线越多,物体就越亮,反之则越暗。假设两个极端,纯黑色物体不会反射光线,反射率为零,而纯白的物体反射率是100%。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取中间值就是不黑也不白的灰色,称为柯达灰,也称为18%中间灰。

      以一张客厅照片为例,客厅墙壁又白又亮,而电视机的大屏幕又黑又暗,窗帘和家具等亮度居中。要以谁的亮度来确定曝光?相机自动测光就是取平均数,最后给出一个让图片达到中间灰的曝光值。

      相机内部的自动测光电脑是个死脑筋,它认为全世界所有场景的平均亮度都是18%中间灰。好在大部分生活场景都是明暗交织的,平均起来差不多是灰色,所以大多数情况下自动曝光自动测光都相对准确。但在雪景这样的纯白场景(或者煤球等纯黑场景)时,相机依然会给出中间灰效果的曝光值,拍出来就会白雪成灰雪,煤球成灰球。此时我们就要对自动曝光值予以修正,对雪景增加曝光,煤球减少曝光,这样才能拍出亮度和色调正确的照片。修正(增减)曝光值就叫做曝光补偿。

      曝光补偿的原则:白加黑减。如果构图中有大片白色物体或者有灯等特别明亮的物体,就要相应增加曝光量(增大光圈or/and减低快门速度);如果取景框中有大片黑色的物体,则要减少曝光量。一般来说,在光照比较平均的情况下相机的自动测光和曝光比较准确,但在明暗反差很大时自动曝光往往不准,需要手动暴光补偿。

      之所以需要曝光补偿,是因为相机的小电脑虽然聪明,但还没有聪明到能判断物体到底是什么,如果有一天电脑能辨别出白雪,茶杯,或者煤球,那也就不用人脑来补偿了。不过就算相机能认识物体,在进行艺术创作时还是需要曝光补偿,例如我今天心情不好,想故意把明亮的世界拍得灰暗些;又比如我想故意增加曝光量,把一个深色皮肤的妹妹拍得白白的。这些事情相机的电脑永远学不会,因为它不懂我的心,所以我们永远需要补偿。

      在胶片时代,精确测光和曝光是极其重要的,负片底片一旦曝光不足,色彩就非常难看;而反转片一旦过曝一档(1EV),其色彩和层次就消失大半,更何况只有在底片冲印后才知道曝光是否准确。在数码时代曝光的问题变得简单了,拍完之后可以立即回放,曝光不准可以马上改,而且如果图片以RAW格式存储的话,其抗过曝/欠曝能力是很强的,只要没有曝成完全没层次的一片纯白,过曝/欠曝一个EV之内的照片都能在后期电脑处理时调正,而且基本不漏痕迹。但过曝/欠曝太多还是不行,如果相差2EV以上,调正后的图片也会很难看。所以掌握曝光补偿白加黑减的原则依然重要。

      焦距

      光线经过透镜就会聚成一点(焦点),镜头的焦距就是从镜片(或镜片组)的中心到焦点的距离,单位是毫米(mm)。对全幅135数码单反相机以及我们以前常用的135胶卷相机(使用超市里的盒装胶卷)来说,焦距50mm的镜头称为“标准镜头”,简称标头,拍出来的照片类似肉眼平视的感觉(视角为45°左右)。
      严格的定义是:标准镜头就是焦距等于底片(或CCD/CMOS)对角线长度的镜头。单张135底片是24x36mm,根据勾股定理计算,其对角线长度为43mm,所以135画幅的标头应该是43mm。在实际应用中我们把焦距为40-60mm的都称为标头。早期的单反相机是与50mm镜头捆绑销售的,这也许是称其为“标准镜头”的原因吧。
      广角镜头(焦距小于35mm)能够让照相机“看得更宽阔”,因为它视角大;长焦镜头(焦距大于70mm)能让照相机“看得更远”,但视角窄。长焦镜头也称远摄镜头或望远镜头。从焦距的定义就可以推断出,广角镜头都身材矮小,长焦镜头都高大威猛。以后我们只要一看到那些又粗又长的大家伙,不用说那都是长焦头。
      焦距固定的镜头即定焦镜头。1960年以前,变焦基本靠走。1965年之后,焦距可以调节的变焦镜头开始大量上市。变焦镜头的优势是明显的,改变焦距不用再走路,只需转动镜头筒。但变焦需要一套复杂的光学系统(其内部结构大多超过十片镜片),这给变焦镜头带来了两个问题:1.体积和重量大;2.成像往往都不如最好的定焦镜头成像清晰。

      光学变焦与数码变焦
      我们经常看到数码相机广告上写XX倍光学变焦。这里的变焦倍数=最大焦距值/最小焦距值。一个28-280mm变焦镜头的光学变焦倍数就是280mm/28mm,即10倍。光学变焦英文名称为OpticalZoom,它依靠镜片的位移来实现焦距的改变。光学变焦倍数越大,里面的镜片就越多,镜头体积相应较大,画质相对较低,光圈相对较小。
      光学变焦并不是越大越好。一般来说,只要愿意花大价钱认真设计精心制作,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光学变焦比在4倍以内的镜头其光学素质才有可能接近或者达到定焦头的平均水准,比如佳能Canon70-200mmF2.8IS镜头(市价两千美元,重1.5公斤)。超过4倍变焦的镜头其光学素质基本不可能达到定焦头的水平。
      1995年以来市场上陆续出现了10倍以上的大变焦镜头,光学变焦越大当然越方便,但成像也会相应下降。2007年底上市的Panasonic松下FZ18数码相机其光学变焦为28-504mm,达到了不可思议的18倍,但实测这款相机的镜头边缘解像度相当差,看来18倍已经接近光学变焦目前的技术极限了。
      关于数码变焦我只有三个字:骗人的。数码变焦只是电子放大,软件稍作改动就可以从一倍到一万倍变焦任君自取。只有光学变焦才是真正的变焦,数码变焦是厂家用来欺骗外行消费者的。
      焦距与135相机镜头的分类

      焦距镜头类型备注
      14-24mm超广角视角很大,形变夸张,多用于拍摄建筑与风光
      24-35mm广角多用于拍摄建筑与风光以及街头人文抓拍
      35-70mm中焦视角接近人眼,多用于人文纪实抓拍
      70-135mm中长焦视角比人眼窄,很多人像摄影师喜欢用这个焦段拍半身和头像的特写
      135-300mm长焦适合拍摄远距离物体。例如体育摄影、风光特写等等。
      大于300mm超长焦/望远适合拍摄超远距离物体比如野生动物
      值得注意的是:一个镜头是不是标准镜头(标头)不是看它的焦距而是看它的视角,视角45度的就是标准镜头。对120相机来说80mm焦距镜头才是标头。在数码时代,对NikonD5100等APS-C画幅的数码单反来说,35mm焦距的镜头就是标头。

      焦距与焦距转换系数
      目前,只有少数售价昂贵的顶级数码单反CCD/CMOS才与原35mm胶片一样大(36x24毫米),大部分数码相机CCD/CMOS面积都比原胶片小,由此产生了镜头焦距转换系数的概念。Nikon非全幅DSLR的焦距转换系数均为1.5,也就是说原来135相机的镜头安装到D3100,D5100,D90,D7000,D300s等数码单反上,其焦距要乘以1.5,50mm的标头变成了75mm,200mm的变成300mm,以此类推。
      之所以有焦距转换系数这个东西,是因为我们几十年来习惯了135相机和35mm胶卷的世界。如果以前几十年胶卷一直就是nikonD3100的CCD/CMOS那么小,现在我们完全可以不需要所谓的转换系数而直接把33mm焦距镜头叫做标准镜头,因为它的视角是45度。在胶片时代我们的世界是很简单的,除了少数专业人士用120和大画幅相机,绝大多数人都使用135相机。表2-1关于镜头焦距的分类就是针对135相机和35毫米胶卷来说的。几十年来我们往往把50mm焦距,标准镜头以及45度视角这三者等同起来。
      进入数码时代以来,这个观点是不对的,或者说不完全对,因为只有在CCD/CMOS面积与35毫米胶片一样大的时候,焦距50mm的镜头才依然是视角为45度的标准镜头。如果焦距不变,CCD/CMOS面积变小,镜头的视角也会变小,因为镜头的视角是由镜头焦距和胶卷(或CCD/CMOS)尺寸两者联合决定的。参见下图:
      焦距,感光元件(CCD/CMOS)尺寸,视角三者的关系

      图中focallength就是焦距,angleofview就是视角。根据上图可以推论:假如焦距不变,CCD/CMOS越小,镜头视角越小。NikonD5100数码相机CMOS的对角线长约为原35mm胶片的2/3,如果镜头焦距保持50mm不变,我们发现视角从原来的45度变成了30度。如果要保持45度的视角,则需要把焦距缩短为33mm。也就是说,33mm镜头的成像因为CMOS变小而与原来50mm镜头的成像一致,等于是33mm镜头变成50mm的了。我们就把这50/33=1.5称为镜头的焦距转换系数,它的计算公式为135胶片与非全幅DSLR的CCD/CMOS对角线长度之比。
      因为不同品牌型号的数码单反CCD/CMOS大小不一(有全画幅、APS-H画幅、APS-C画幅和3/4系统等),所以焦距转换系数也不同。CCD/CMOS面积越小,其焦距转换系数越大。SONY和Pantex宾德非全幅DSLR的镜头焦距转换系数与尼康一样为1.5。佳能60D和600D系数为1.6,SigmaSD14系数为1.7。奥林巴斯Olympus和松下Panasonic等3/4系统的数码单反镜头转换系数为2。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人看到原200mm镜头在非全幅数码单反上变成了300mm,就说数码单反像增倍镜一样拉长了镜头的焦距。这个说法是错误的。数码单反并不是增倍镜,只是因为CCD/CMOS面积小,成像就如同在原135胶卷相机的36x24mm面积上截取了中间部分,这个中间部分和原300mm镜头的成像范围是一致的。虽然成像范围一致,但数码单反使用300mm镜头的效果并不完全等同于全幅相机使用200mm镜头的效果,例如它们对景深的影响就不一样,也就是说镜头转换系数只影响视角。
      同是50mm焦距,CCD/CMOS尺寸一变,镜头的视角大不相同。进入数码时代以来,我们的世界变得复杂起来,因为数码相机CCD/CMOS从24x36mm到黄豆大小的1/2.5英寸甚至更小,足有十几个不同的规格。以前用35mm胶卷的时候,只要一看焦距就知道视角大小,现在的CCD/CMOS五花八门,光看镜头焦距不知道CCD/CMOS大小,我们无法得知视角范围。为了让大家回到那难忘的看焦距知视角的35mm胶卷时代,现在数码相机说明书在实际焦距后面都会注明“相当于135相机xx-xxx焦距”,有的干脆实际焦距都不写了,直接在镜头上标注这个“相当于135的xx-xxx焦距”,这样大家就好理解了。
      景深与光圈优先

      通俗地说,景深就是照片焦点前后延伸出来的“可接受清晰区域”。相对于光圈和快门,景深比较难理解,因为它是一个基于主观判断的概念。清晰还是不清晰并没有绝对客观的标准。
      还是打比方吧:一张合影,如果对焦准确,一排人的脸部都很清晰,但人群前面的鲜花和人群后面的建筑物就比较模糊。这张照片的清晰区域只限于人群,我们就称此照片景深较浅(小)。如果用F22最小光圈来拍合影,除了人物清晰,人群前的鲜花和后面的建筑物也比较清晰,照片的清晰区域很广,我们就说此照片景深很大。
      风光摄影一般需要大景深,因为我们希望景物的前前后后都清楚。人像摄影一般需要小景深,我们只希望美女的脸部清楚,此美女四周的树枝和丑男最好都模糊,这样才能够突出主体。景深直接关系到图片能否吸引人。
      景深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1,光圈大小;2,焦距长短;3,被摄物体的远近。所以在相机上并不能直接调整景深,只有景深预览按钮,小数码DC和有些入门级单反连景深预览按钮也没有,一切要靠估计。好在掌握了几个原则后,估计景深并不难。这三个原则是:
      1.光圈越大,景深越小;
      2.焦距越长,景深越小;
      3.离被摄物体越近,景深越小。
      光圈越大景深越小指的是实际光圈大小。第三节我们说过,光圈值和光圈实际大小是相反的。对135相机来说大多数镜头的最小光圈为F22,这时候景深最大(如果焦距和拍摄远近不变),在F2.8的时候景深最小(如果此镜头最大光圈是F2.8)。
      焦距越长景深越小这个好理解,广角镜头景深大,长焦镜头小。实际上17mm的超广角镜头如果使用F8以下的中小光圈,随便你朝何处对焦,拍的照片前前后后景物都清晰。相反,200mm或更长的镜头景深很小,一定要仔细小心对焦,如果可能最好在三角架上拍摄,这些望远镜头本来视角就小,很难端稳,稍不留神焦点就跑到九霄云外去了。
      离被摄物体越近,景深越小。如果你凑得足够近拍小狗的脸,有时候鼻尖清楚眼睛却模糊,这种景深就非常小了。所以在很近距离拍摄的时候要特别小心对焦,例如用微距镜头拍花花草草时。
      既然景深这么重要,我们一定要摸清上述三个因素对景深的影响,在不同的焦距段用不同的光圈各拍几张,马上回放看看,熟悉图片的景深变化。最后要做到烂熟于心,不用相机的景深预览按钮,只要一看焦距和光圈就知道图片的景深。

      到这里我们终于可以回头再谈谈光圈了,它是摄影里最重要的一个词。光圈有三个作用:

      1.控制进光量,这直接影响到图片是否能正确曝光,是拍摄成功与否的关键;
      2.控制景深,光圈越小,景深越大。虽然焦距和拍摄远近都影响景深,但焦距和被摄物远近的改变同时也会影响构图,如果构图确定,我们能控制景深的武器就只剩下光圈了;
      3.光圈影响图片的清晰度,任何一个镜头都是在中等光圈的时候成像最好(图片最清晰),在最大光圈和最小光圈的时候解像度差。

      所以光圈这个家伙对照片的影响真是太大了,牵一发而动全身。前面我们说过,一张正确曝光的照片可以有好几种不同的光圈和快门速度的组合,怎样选择就要看你的拍摄意图了,如果你要最小景深,那就设置F2.8最大光圈;如果你要最大景深,那就直接设置F22最小光圈;如果你要解像度最高,那就设置F8中等光圈。
      由此我们引出摄影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光圈优先。光圈优先就是手动定义光圈的大小,相机会根据这个光圈值确定能正确曝光的快门速度。光圈优先的英文是AperturePriority,相机主转盘上大写的A或者Av就代表光圈优先拍摄模式。

      白平衡与RAW
      要了解白平衡whitebalance就必须先了解另一个概念:色温colortemperature。所谓色温就是以开尔文温度表示光线的色彩,单位是K。当物体被加热到一定的温度时就会发出光线,此光线不仅含有亮度的成份,更含有颜色的成份。我们常说的炉火纯青,即炉火的温度非常高,颜色才会达到青色,所以,温度越高,蓝色的成份越多,图像就会偏蓝;相反,温度越低,红色的成份就越多,图像就会偏红。光线的色温举例参见下表:
      光线的色温
      光源色温(K)
      蜡烛2000
      钨丝灯2500-3200
      荧光灯4500-6500
      日光(平均)5400
      有云天气下的日光6500-7000
      物体在不同色温的光源照射下会呈现不同的色调,在日光灯下整体偏白,在普通钨丝白炽灯下整体偏黄。白平衡就是照相机对白色的还原准确性。大多数情况下数码相机能准确判断光源的类型,拍出的照片颜色准确,但也有时候相机的电脑对色温做出了错误的判断,拍出的照片颜色惨不忍睹,严重偏蓝或发黄。这时候我们就要手动设置白平衡。中档以上的小数码DC和所有的数码单反DSLR都能在菜单里选择色温。
      但万一人脑也判断错误怎么办?要彻底解决白平衡和色温准确性的问题只有一个方案:选择RAW图片存储格式。
      高档小数码DC和所有DSLR都有图片存储格式选择。相对于Word文字文档,图片文件都巨大无比,典型的一千万像素数码照片如果以不压缩的TIFF格式存储,一张可能超过25MB。如果相机存储卡是1G(约1024MB),一张卡只能拍40张。所以不推荐TIFF存储格式。我们需要把巨大的图片文件压缩以便一张卡能存储更多照片。现最常用的图片压缩存储格式为JPEG,同样是一千万像素的照片,以JPEG存储一张1G的卡往往能拍100多张。
      但JPEG是一种有损压缩,拍两张一样的照片分别以TIFF和JPEG格式存储,你会发现JPEG图片丢失了某些细节。大部分相机都有图片质量选择,这实际上就是JPEG压缩比的选择,压缩得越厉害,文件越小,一张卡能存储更多照片,但细节丢失更多。
      数码相机内部都有一个小电脑,CCD/CMOS经曝光产生电子图片信号,相机内的小电脑把这些电子信号进行加工处理,再传输给存储卡。这些加工处理包括白平衡配置,颜色饱和度的增减,图片锐度和对比度增减,降低图片噪点等等,最后压缩转换为JPEG格式进行存储。
      RAW英文是原始的意思,这很好地说明了RAW图片的特点:它是原始的,CCD/CMOS经过曝光产生的图片电子信号直接传给存储卡,文件没有经过相机内部电路的任何图片参数和质量处理。所以RAW文件又被称为数码底片DigitalNegatives。其实准确地说RAW文件也经过了压缩,但这是一种无损压缩,后期在电脑上可以准确还原,没有一点细节丢失。我们回家后在电脑上可以给RAW图片任意配置色温(彻底解决白平衡问题),调整图片的颜色,锐度,对比度,曝光补偿等等,可以这么说:RAW格式的图片几乎所有的参数都可以后期在电脑上调。桌面电脑比相机内的小电脑强大得多,我们后期手工精心处理RAW而转换成的JPEG图片肯定漂亮。
      这个世界当然没有完美的事,RAW文件最大的问题和TIFF文件一样,太大了。虽然通常比TIFF稍小一点,但还是比JPEG大两倍以上。好在现在的存储卡都卖成了白菜价,16G的卡才人民币一百多,问题不大。RAW文件第二个问题就是后期处理比较费时间。如果出门旅行十来天拍了上千张RAW图片,后期处理会让人头变得巨大。还好现在很多相机都可以同时存储JPEG和RAW,如果JPEG图片看起来还可以就不用处理RAW文件了。但同时存储JPEG和RAW,文件不是更大?唉,没办法。所以我最后的建议就是:重要图片的拍摄一律存储JPEG+RAW,一般的图片存JPEG.

      最后做下小广告

      王波,网名一镜收江南

      软件设计师,热爱摄影,旅行,美食,生活

      微信公众号id:ilikephoto

微单和单反有什么区别和优缺点?

      以差不多价位的东西来比的话,现在单反跟微单各有一些不同。

1、取景器

      这方面其实两者互有胜负。

      单反胜在直接是光学取景,不存在分辨率以及帧数上的问题。但看到的并不是真实的曝光数据,在使用取景器的时候也无法进行人脸追踪。

      而微单所见即所得,拍人的时候都有人脸追踪,方便很多。但现在多数机型还是369万左右的分辨率,刷新率高的到也是有,但会影响续航。

拍人像没人脸侦测怎么行

      我认为扫街、风景一类不需要人脸追踪的场景,单反更好用。但拍娃、拍人像这类依赖人脸的场景,微单更舒服。

2、性能

      现在的很多单反已经不再更新,比如佳能5DMarkIV是2016年的产品。因此,在很多拍摄的关键参数方面,已经落后目前的微单很多。包括但不限于宽容度、连拍速度、视频能力等等。比如2022年的佳能EOSR6MarkII通过电子快门,已经能实现40张/秒的连拍,就算是机械快门也有12张/秒。

      当然,以上是跟同级比较,部分入门级别的微单其实参数上并不占优。

3、镜头群

      这是第二个比较大的不同。

      单反的镜头群因为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各种题材的镜头都找得到。像尼康家的广角移轴19mmf/4EED什么的,目前微单上是没有的,需要再过几年估计才会更新。不过因为法兰距以胶卡口大小的原因,单反镜头素质多数不如现在新出的微单头。比如佳能的红圈EF50mmf/1.2LUSM,在色散控制等各方面都不是太理想。

      而微单镜头各家目前的数量都不是特别丰富,但已经足够多数用户使用,少数需要移轴这类特殊镜头的用户也可以考虑转接。也因为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加入,以及法兰距的缩短等原因,让微单镜头的光学素质更上一层楼。

4、AI铺助摄影

      因为取景模式的不同,目前AI摄影还只应用在微单上面,单反没有这样的待遇。特别是进入2022年,除了人脸对焦,现在还有猫脸、狗脸、鸟眼、汽车、火车、飞机等等,总之平时你常见的会动的拍摄对焦,AI都帮你锁得死死的。

5、防抖

      现在相机最重要析防抖,也是微单上比较常见,2022年出的中端或者以上的机型,部分像xpro3这类复古机型以外,防抖都是标配了。

      但单反那边,好像只有宾得热衷于这件事情,其他家防抖只能靠镜头。但镜头往往只有4档补偿,效果跟机身现在的5档以上还是有很大差别。特别是奥林巴斯,很多情况下可以手持1秒不糊。

6、转接

      因为法兰距更短,卡口尺寸更大的关系,微单可以轻松转接别人家的镜头、老镜头。现在,只要你买到对应的对焦环,就能把徕卡M、蔡司等老手动头转接到微单上面。

      单反到不是不能转接,但在妆容的镜头数量方面远不如微单。

      当然,这种玩法现在不多了,这个对比意义不大。我只是举例出来,让大家了解。

7、前景

      说到前景,微单(无反)已经是大势所趋,很多家都把精力投入到上面,除了只有宾得还在更新单反产品线以外,佳能、尼康这种传统单反厂家的机身及镜头都不再更新。并且,很多产品已经开始陆续停产,再过几年单反可能就会像以前的胶片机一样,只是一种情怀的象征。

      【更多相机文章】

相机推荐(2022年版本)相机需要什么配件m43定焦镜头推荐?

无反相机和单反相机有什么区别?哪个更好?优缺点?

      这些是我们在买相机前需要了解清楚的,可以更好地帮你决策买什么类型的相机。

单反相机的含义

      单反相机的全称是单镜头反光式取景照相机。通过在一枚镜头和底片或感光元件间设置可翻动的反光镜而得名。

      单反相机的曝光光路和取景光路共用一个镜头,由于两个光路使用共用一个镜头,它能实现无视差的取景方式。

      根据底片材质的不同,分为胶片单反相机和数码单反相机;根据底片画幅大小的不同,又分为大画幅、中画幅、全画幅、APS画幅等单反相机。

无反相机的含义

      无反相机即无反光板相机,也称半透镜相机。我们通常将无反相机称为微单相机,不过微单的名字被索尼注册为商标了。

      在拍摄时,无反相机靠电子取景来取代单反的五棱镜结构取景。在镜头与图像传感器之间,会一直存在着一块半透镜,该半透镜会将部分光线反射到AF传感器上,让相机获得持续的相位检测AF性能。

      根据感光元件画幅大小的不同,目前分为中画幅、全画幅、APS画幅等无反相机。

单反和无反相机的区别

      1、体积和重量

      这是能最直接感受出来的区别。相比于同画幅的单反相机,一般来说无反相机体积更小,重量更轻。

      2、结构和价格

      无反相机没有反光镜和棱镜的反光组件,结构更简单。由于结构上的区别,相***能的无反比单反价格要更低。

      3、外观

      无反相机造型比较丰富,除了传统单反相机的造型外,还有很多比较文艺复古的造型深受摄影爱好者的喜爱。

      4、取景

      由于无反相机没有反光组件,所以不同于单反的光学取景,微单一般是采用电子取景的方式。

      5、防抖

      单反相机很多品牌采用的是镜头防抖,例如佳能和尼康,少数使用机身防抖,例如宾得。而无反相机大多数都可以机身防抖。

      6、续航

      由于无反相机采用电子取景,因此更耗电。单反相机的续航能力普遍更强,尤其是在使用光学取景器的情况下。

      7、配件

      无反相机由于历史短,其配件丰富性不如单反相机。尤其镜头,无反相机的镜头群较少,并且较贵。

      一切抛开需求和喜好将两个产品进行比较的行为都是耍流氓。如果对相机体积、便携性的权重高于其他方面或者拍摄视频为主,建议选择无反相机;如果对相机的镜头、操控、续航等有较高的要求,建议选择单反相机。

转载请注明:生活百科网 » 【已解决】微单和单反有什么区别和优缺点?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其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联系邮箱:douxingdu02@163.c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