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铜陵市劳动局每个礼拜五的招聘会,搬哪去了???
搬到步行街铁道边上了每个星期二星期五有招聘会你从KFC一直走走到铁道往家得利的方向看就能看的到
二、怎样看待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
我们可以先看一看欧盟
那么多国家加入后,依然是老牌发达国家比如英法德的话语权较大,它们的产业也更加占优势。于是德国制造的东西更方便地卖向欧洲各国,而其他制造业不发达的国家想挑战德国制造的地位是越来越难——第一,人才往哪里跑?第二,技术在哪里积累?第三,资本往哪里投入?
再来看看长三角,我们一个省类似于欧洲国家的规模,也存在省级的行政壁垒,不过毕竟属于同一个国家。但有些情况可以作出类比,题主问对安徽有没有带动作用,我们同样看人才和资本,技术暂且不看,因为实质上这个还是看人才和资本。
上海作为龙头,毫无疑问具有最大的虹吸能力,吸引着全国的人才,包括苏浙皖;还吸引着全球的资本,比如特斯拉工厂。同时也产生了溢出,比如积极配套上海的苏南,还有最近很火的上海第三机场。上海作为直辖市,一旦有溢出肯定是苏浙首选,毕竟就那么大地方,安徽相比于苏浙,第一距离更远,第二人才储备和吸引力不如苏浙。所以上海对安徽的带动,还是会低于对安徽的虹吸。
如果是江苏的产业转移呢?2018年江苏大量苏南落后产能实际上在向苏北转移,比如南京的钢铁往盐城搬等,安徽同样不占优势,毕竟苏南苏北发展还存在不平衡,还没膨胀到完全淘汰向周边溢出。
所以总结一下,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必然的,但中心在上海,两翼在苏浙,从上海开始蔓延,还有宁杭两个副中心城市群,想想昆山的地铁就知道什么是一体化了。而对安徽,如果没有实实在在的资金投入,依然是名大于实,更多是作为腹地存在,短时间达到江浙沪的发达程度是不现实的。一体化总是交通先行,而无疑会产生人的流动,所以安徽首先要做的是留住人才——做大合肥的做法对安徽来说是完全正确的,否则拿什么跟南京竞争?
一体化后,行政壁垒依然存在,发达地区虹吸效应依然存在,交通上会有所改善,更好的情况是医疗教育一体化——这个真的是比较难。所以一体化首先受益的是近上海地区,其次是近宁杭地区,最后是城市群和城市群的一体化,安徽首要目标不是指望这个一体化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搞不好会失去更多人),而是先提升自己的筹码,毕竟一体化不代表均贫富。
三、怎样看待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
我们可以从安徽为何会加入长三角来分析一下长三角一体化这个规划战略。
安徽全省终于一个不少地进入了长三角。
在前年12月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全域纳入长三角规划之中,皖江沿岸的8座安徽地级市也被划入27个中心区城市,省会合肥更是与南京、杭州并列,成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副中心之一。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8座安徽中心区城市▼
官方虽给出了明确答案,但民间对于安徽“入长”资格的质疑却从未停歇,最扎心的莫过于安徽的各项经济社会指标与江浙沪相差悬殊。
安徽人均GDP与江浙沪相差悬殊,其内部发展也不均衡,皖北皖西地区与皖江地带差异较大。
人均差距还是很明显的
当然,苏、浙、皖内部差异也很大▼
一体化并不追求区域发展的均质,在区域内有着密切联系的情况下,发展落差的存在更有助于各省优势互补。而其实从近代开始,安徽就卷入了长三角的市场分工中,默默为江浙沪输送了大量原材料和能源,这次入长也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毕竟,没有经济腹地,哪来的经济中心
(图片:AntonBalazh/shutterstock)▼
从农产品到矿产在明清时代,安徽与今天的上海江苏同是江南省的分家兄弟,彼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行政联系,但就经济联系而言还是相对单薄。
当时的中国绝大部分地区都处于自然经济状态,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条件下,区域分工并不明显,全国市场自然并不紧密。
当时清朝的“江南省”
大致等于今天的安徽+江苏+上海
大运河和长江两大主轴在江南相交
可以说是当时全国最富庶的省份▼
以苏州为核心的环太湖流域发展出纺织业为核心的手工业生产基地,占据了传统中国生产链的顶端,成为最大的生产基地和消费市场,进而促进了全国市场的形成。临近的安徽难免参与到这波初期分工中,皖江输送粮食,皖北输送棉花;再从江南进口纺织品。而多山的徽州地区,则有商人走出家乡,积极参与到食盐贸易和茶叶贸易之中。
环太湖流域这个生产也消费中心
带动的区域当然不止安徽
还会沿着长江流域继续上溯,并延伸进各大支流▼
简单的商品流通并未改变自然经济的面貌,各个地区还是处于相对孤立的状况。安徽省真正在经济上与长三角深度融合,要等到近代对外贸易和工业生产在中国的扩散。
1876年的《烟台条约》将芜湖开辟为通商口岸,1911年开通的津浦铁路则把蚌埠变成了淮河上的枢纽,皖南皖北分别形成了以芜湖和蚌埠为中心的市场网络。
由于中国古代南北向交通依赖运河
导致运河未经过的地区通达程度较低
但随着一批南北向铁路的建设
一大批新城市开始崛起,蚌埠就是一个▼
近代以来,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得风气之先,成为全国最大的贸易口岸和轻工业基地,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也都依附于这一市场体系。此时安徽所能输出的商品除了种类和数量极大增加的农产品外,服务于现代工业的原材料和能源物资也在快速增加,皖南的金属矿产和皖北的煤矿成为了安徽向长三角输送的重要资源。
当时上海是中国的顶级都市,城市和工业都在扩张
新的需求造就新的产业,新的产业需要安徽的资源
(图片:wikipedia)▼
由于临近长三角,安徽首先得到开发的是皖南的矿产。
光绪三年(1877年),池州煤矿开设,成为安徽近代矿业开发的先声,出产的煤炭主要供上海地区及轮船招商局汽轮动力之需,而皖南更多是铁矿。当时甚至有外国专家估计,安徽铁矿储量占到全国储量的大约三分之一。
被开采的铁矿得益于便捷的长江航运交通,可以被源源不断地运出。有学者做过统计,在北洋政府时期安徽的267处矿区中,巢湖及其以北地区的矿业开发十分缓慢,仅占开发矿区数量的4%,而沿江及皖南地区的矿区占全省矿区的95%以上。
安徽主要煤铁资源大致分布▼
但让国人痛心的是,皖南铁矿大多被日本资本控制,大部分被输往日本,小部分运往上海等地。尤其在一战后,日本资本大肆进入皖南收购矿产或者要求垄断出售渠道,
1920—1926年安徽新注册铁矿统计
可见铁矿几乎完全在江南的马鞍山、芜湖、铜陵
其中繁昌桃冲铁矿的年产量1925年达到了31万吨
(来源:《中国近代经济地理·华中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等到1927年后,国民政府在安徽的统治稳定后,安徽矿业开采出现了新局面。
皖南铁矿在持续开发的同时,国民政府开始重点组织对皖北的煤矿的开发。1929年,官方划定了淮南煤矿矿区并在第二年建立专门机构负责开采,淮南煤矿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煤矿,并在一段时期内处于盈利状态,成为全国矿业开发的典范。
淮南煤矿素有“华东煤都”、“动力之乡”之美誉
是中国东部和南部地区资源最好
储量最大的一块整装煤田▼
但好景不长,抗战中日军侵入安徽,津浦铁路的安徽段地区和皖江流域沿岸地区都沦陷,安徽矿业区都沦入日军手中,变成了日寇以战养战的重要战略支撑点。无论是沿江的铁矿还是国民政府苦心经营的新式煤矿淮南煤矿,都成了日寇大肆掠夺的重点区域。
华东小鲁尔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开始了对重工业的高度投入,尤其是为了改变旧中国工业基地片面的集中于沿海地区的分布情况,开始对内陆城市进行大规模的工业投资。
1949-1983年,安徽全省用于工业的基木建设投资达133.8亿元,其中重工业118.9亿元,轻工业14.9亿元,比例为8:1。这些基本建设投资主要用在矿产的开发和加工上。
两淮是华东重要的产煤区
是华东工业化的重要燃料
(图片:谢正义/图虫创意)▼
比如马鞍山因丰富的铁矿资源成立了国家十大钢铁联合企业之一马钢公司,铜陵地区因铜矿资源成立了六大有色金属基地之一的铜陵有色公司,围绕两淮因煤炭资源建立了十大煤炭基地之一的两淮煤矿等。
安徽马鞍山钢铁集团高村采矿场露天铁矿
(图片:HORAN霍兰/图虫创意)▼
在这些大型企业助力下,马鞍山市、铜陵市、淮北市、和淮南市、这些工矿型城市由此发展起来。
这些国家重点扶持的企业从技术装备到劳动力素质,在整个华东都处于领先地位,构成了80年代安徽工业的主要竞争力。也是在此期间,安徽省的经济部门一度提出将要模仿德国鲁尔区,将安徽皖南皖北丰富的煤铁资源结合起来建设“华东鲁尔”。
据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
安徽重工业范畴工人79.2万人,文化素质也比较高
就重工业人均资产水平而言,更是居于华东第一
(来源:周本立,《重工业应当是安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
但预想并没有在现实展开。在与邻省的长期竞争中,安徽的工业很快衰落,主要表现在经营效率的低下:根据1983年的工业统计,安徽的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经营效率仅仅高于江西,全面落后于周边省份,相对于东边的江浙更是相差悬殊。
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的格局从均衡发展再度转向不均衡发展模式,东部沿海省份在国家政策红利和对外开放之中再度崛起,整个内陆或多或少再度都成为东部企业的市场附庸。
一对比就很残酷▼
计划经济时代行政壁垒的松动,使得每个省份独立的产品运销网络不复存在,市场化的产品自由流动又让产能落后的企业面临自然淘汰。安徽的工业陷入了困境,导致此后长期以来该省并不以工业为国人所熟知,反倒成了个民工输出大省,省内大量剩余劳动力要前往沿海就业。
1983年独立核算重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标比较
(来源:周本立,《重工业应当是安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
命运分叉的皖南皖北90年代以来,皖南皖北两个工业基地的命运有了重大的分叉:皖南沿江地区被纳入安徽省重点发展的皖江城市带中,可以享受在省内优惠政策和长三角的经济辐射,而皖北的两淮地区则成为了安徽省经济的边缘地带,发展十分乏力。
安徽从90年代起就将发展重点放在了与东部联系密切的皖江沿线地区,到了2005年,这一政策最终定型为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滁州、马鞍山、芜湖、宣城、铜陵、池州、安庆等八个地级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
也就是文章开头的8座中心区城市▼
在2010年1月,国家正式批复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样一来,安徽沿长江的城市带在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上便被纳入到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中。
皖北的地位则有些尴尬。在国家层面的规划中,皖北被划入了河南省主导的中原经济区,并不受安徽重视,在规划中皖北大部分地区确定为农产品主产区。
当然,除了农产品,也可以守着传统资源行业
但这不是个出路,那出路在哪呢?
(图片:谢正义/图虫创意)▼
皖北相当于安徽与河南边缘的边缘,临近东边的苏北是江苏的边缘后发地区,西边的豫东南又是河南的边缘后发地区,发展几乎无从谈起。
从江苏安徽两省的主体功能规划图可以看出,安徽的重点开发区域大部分集中在皖江一带,可与南京无缝对接。但皖北的重点开发区域就很零星,而且临近的苏北也未有成片开发区域。
苏北、皖北、豫东南放一起可说是难兄难弟了
生活真是太难了▼
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来安徽省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但发展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合肥与皖南地区,皖北地区发展滞后,且与皖南地区的差距正在拉大。
2019年,长三角一体化无疑是最热门的国家规划之一,在这份规划中安徽全省都被划入了长三角的范畴之内。但长期被遗忘的皖北地区能否获得由此融入长三角接受东部的辐射,以获得新的发展机会呢?
参考文献:
平安证券研究所:《煤炭行业区域专题报告——安徽篇》,2019年12月18日
《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2011-2020年)》
任放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地理·华中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图片:谢正义/图虫创意
四、铜陵人事局现在在哪里?
铜陵市人事局地址:安徽省铜陵市湖东路666号电话:05625880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