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区》,此词条收录于01/03,仅供参考
榆次区,中国山西省晋中市下辖区,位于山西省中部,榆次区西北与太原小店区接壤,临近太原武宿国际机场与太原南站,是省城“南大门”,也是晋中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全区面积1318平方千米,下辖5镇4乡、9个街道以及1个社会服务中心,共计208个行政村、71个社区。截至2022年,榆次区常住人口达93.49万。
榆次区地处晋中盆地东北边缘,太行山西麓,地势东高西低。这里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每年6月至8月为降雨集中期。境内地下煤炭储量丰富。榆次区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出现了人类活动。新石器时期,这里诞生了仰韶文化。春秋时期称“魏榆”,战国改称“榆次”。1954年,城区及郊区三乡改为榆次市,属省管辖;1999年,撤销榆次市,改称为晋中市榆次区。这里是全国文化先进区、中国晋商文化之乡。唐时的“并州快剪刀”、宋时的彩陶“木理纹瓷”,皆享有盛名。明清时期,以车辋常家、聂店王家为代表的晋商蓬勃发展。
截止2022年,榆次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55.54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3.6:24.9:71.4。各项经济指标常年居全市首位,是108国道综合发展廊带和全市四化发展的桥头堡和总引擎。该区还是山西省综合指标十强县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19年3月,榆次区被确定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榆次区下辖的旅游景点有榆次老城、常家庄园、后沟古村、乌金山等。区内同蒲线、石太线、太焦线等铁路纵横交错,太旧高速、大运高速公路与冀、京、津国道主干线连成一片,交通发达,俗称“旱码头”。
春秋时期人们在炎帝八世榆罔的领地上建立了榆州国,后世为纪念榆罔,将原榆州国中心区域称作榆社,边缘地带称作榆次。春秋时期,称“魏榆”;“榆次”之名始见于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