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的历史”,求教,围棋起源是什么?

围棋的历史

  本文给大家介绍围棋的历史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参考一、求教,围棋起源是什么?

    围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发明至今已有四千多年。那围棋具体是怎么起源的呢?铁船长带你拨开历史的迷雾,探究这隐秘而又有趣的源头。
    围棋最早的记载来源于先秦典籍《世本》:“尧造围棋,丹朱善之。”
    考虑到中国古代许多发明都有找名人做代言的传统,兼之那个时代的历史记载又极为简约,只好姑妄听之了。然而这么两句话还是有许多信息的。
    首先围棋的发明非常久远,是尧的时代,这是确定无疑非常可信的。世界上所有的棋几乎都是一个子有一个子的作用,等级分明,比如国际象棋、斗兽棋。
    围棋除了双方分黑白两色之外,每个子都是平等的,说明围棋一定起源于没有阶级、没有贵族的远古时代。
    围棋最早的源头不是军事而是打猎。远古时代人类体力虽然相对弱小,但能团结一心且运用智慧,可以制服比自己强大得多的野兽。而棋盘上就体现了这样的原则,虽然每个子都一样,但只要走在关键位置上,足以杀死对手的大龙。
    据说最早的围棋是尧在围捕犀牛时受到启发,用文桑制作了棋盘,用犀角象牙的碎片制作了棋子,演示捕猎的技巧。他的儿子丹朱虽然顽劣好动,但一围棋,立刻就津津有味不能自拔。
    从此以后丹朱迷恋上了围棋,且对棋盘做了诸多改进。棋盘也逐渐由小变大,由最早的九路、十一路、逐渐演变到十七路、十九路。围棋也从局部的战斗演变成了全盘的战略。
    春秋时期,《左传》中已经出现了“举棋不定”的成语——“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
    今译:下棋的人如果拿着棋子却不知道下在哪里好,就无法战胜对手。从《左传》的记录可以看出,在春秋时期士大夫阶层中下围棋已经是蔚然成风。讨论军国大事一定要精确而又慎重,这中间竟然能用围棋来举例子。说明围棋已经是脍炙人口了,不会让人不明所以,还能表达的生动形象。
    《左传》一向惜言如金,通篇记载军国大事。而围棋深深的浸入其中,浑然一体无法剥离。在宝贵的文化典籍中留下了自己的雪泥鸿爪。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文化的圣人,孔子、孟子分别就围棋谈了自己的看法。
    《论语》记载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今译:整天吃饱了饭没事干,百无聊赖不行啊。不是可以下围棋吗?总比你发呆好吧。这是《论语》中孔子教育学生的话。一瞬间,一个从容豁达风趣幽默的智者形象马上浮现在我们面前。孔子他老人家为人活泼泼地,一点儿都不死板呀。
    孔子充分肯定了围棋是健康有益的娱乐活动,完全适合在教育部门开展。铁船长理解:这是中国最早的关于围棋进课堂的文件。看来在春秋时期,围棋已经是流行于贵族之间的一种高大上的运动。孔子担任校长的“齐鲁大学”已经把围棋作为选修课。下围棋的人群可都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呀。
    《孟子·告子上》记载载:“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
    孟子这个关于弈秋的小故事,用下棋的输赢来说明决定成功与否的不是智力水平,而是态度。态度决定一切!这个称得上中国最早的鸡汤文了吧。当然我对此深表怀疑:铁船长下棋态度极为认真,向来专心致志;但要是和柯洁下棋,就算他一边打游戏一边下棋,我也赢不了呀。。。看来鸡汤不能信。
    随后兵法家、天文家、阴阳家都纷纷出示证明,自己享有发明围棋的专利权。但仔细考证禁不住推敲,他们都是返果为因。
    围棋本身博大精深,下围棋就像游览名山大川,喜欢泉石者有之,喜欢松竹者有之,喜欢闲云高鸟者亦有之。
    看上去喜欢的都不是山,可再看下去,又有哪样不是山呢?正像苏东坡写的诗那样: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云有出山势,水无投涧声)
    围棋就这样发明自草莽,随后登上了大雅之堂。如同山涧里活泼的泉水,在四千年的时光里静静流淌。围棋不但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谷歌的人工智能也借助围棋,迈开了走向未来的脚步。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围棋最早的源头,还是在远古的深山大泽中,在人类与虎兕犀象的搏斗中,在人类智慧火花的照耀之下诞生的呀。

参考二、求教,围棋起源是什么?

    围棋起源于古代的数学与天文学,见:
    围棋起源与中国古代天文学关系的研究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其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联系邮箱:douxingdu02@163.co m